大般涅槃經集解 第十一卷
關燈
小
中
大
苦味之不悅人也。
樂以悅已為義。
猶如甜味人所嗜也。
我者。
制禦自由。
物無能礙。
如辛味之通發也。
常理湛然。
一相無别。
如淡味之無分别也。
以常解之慧火。
然八倒之惑薪。
以資慧命。
喻之為飯也 複告女人汝若有緣(至)以無上秘密之藏付諸菩薩 案。
僧亮曰。
上說佛在世正他。
此說滅後正他也 善男子若有衆生謂佛常住(至)則為有佛是名正他 案。
智秀曰。
夫善依信立。
以信為家。
以此善心。
念念所緣。
唯在常住。
是則常住法身。
亦常在其信家也 迦葉雲何能随問答(至)是則名為能随問答 案。
僧亮曰。
福勝為大者。
不損财之福。
勝損财之福也。
誠為大施。
而此問難答。
夫滋味者。
庸人之所貪。
至于對其事者。
必生厚薄之念。
而能自抑不受。
斷貪修戒。
長養法身。
以财用淨故。
施主不損己财。
功德大也。
若不抑而受。
生貪破戒。
增長生死。
财用不淨。
施主損财。
而功德少也。
此實難答。
而能答也。
法瑤曰。
夫不見可欲。
心不亂者。
則易見則難也。
今施以可欲。
而心無深者。
是則因施欲故。
無欲之懷日新。
知足之心更遠。
豈非難施所欲。
乃所以施法也。
是為一毫之費。
而法施之益弘矣。
施名流布。
義在于茲也。
僧宗曰。
前明自正正他。
理無不盡。
正以外化事中。
乖于常慮。
人所不達。
應須知耳。
夫施财為易。
施人名聞為難。
今就施名聞為釋也。
何者。
諸人持戒。
少欲知足。
而此施主本意。
為顯此人令德。
不在舍财。
是以于綢人廣衆之中。
施所不受。
彼既不受。
以衆人而望之。
是則不受者。
少欲知足之譽顯也。
施者。
能舍大施之名彰也。
智秀曰。
此下明義有五翻。
第一正解随問答相。
第二因事請佛立斷肉之制。
第三引昔誠教為難。
第四舉未來之非。
成今斷肉之制。
第五咨請淨法也 爾時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食肉之人不應施肉 案。
道生曰。
施尚不可。
況親食乎。
苟縱不禁。
于長壽何因耶。
僧亮曰。
不食肉者。
有大慈之德也。
僧宗曰。
因向所論。
義勢至此。
貴明義耳。
寶亮曰。
所以于今日。
頓明斷肉制者。
昔時衆生。
習腥穢來久。
不得頓制。
至今經教。
人心純熟。
識理分明。
覺此腥穢。
自然薄賤。
是以今時斷肉。
其事必行也。
因上所言。
故雲。
食肉者尚不應施。
況不食者。
而當施耶。
已不食肉者。
有大功德故也。
智秀曰。
意欲請制。
是故因循引前答旨。
辄言所見。
謂以肉施人非所宜也。
智秀曰。
釋所以不應施也。
若不食者。
有大功德。
豈可不制不應施耶 何以故我見不食肉者(至)護法菩薩應當如是 案。
僧亮曰。
今說長壽。
慈是壽因。
害慈宜斷。
以說得其時故。
善知我意也 善男子從今日始不聽聲聞弟子食肉 明駿案。
上說常住之因。
謂以大悲。
受不殺戒。
而今猶複肉食。
便是自有傷慈之行。
而欲戒人以不殺。
無乃愧心乎。
戒為衆德之本。
慈為萬行之根。
苟伐本害根。
枝條安在耶。
智秀曰。
斷肉之制。
始此旨也。
不聽之義。
何獨聲聞。
以此而推。
菩薩本來。
不食肉也 若受檀越信施之時應觀是食如子肉想 案。
智秀曰。
餘食尚爾。
況複肉乎。
子肉想者。
别有因緣。
在餘經也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雲何如來不聽食肉 案。
智秀曰。
請聞食肉之為患也 善男子夫食肉者斷大慈種 案。
道生曰。
慈味之濃。
莫深肉食。
肉食苟濃。
必忘慈恻。
慈恻之大。
謂之種也。
種既斷。
長壽理絕也。
僧宗曰。
夫殺傷大慈。
而啖傷小慈。
因小得大。
故小慈是大慈種也。
又釋雲。
果為大慈。
因為小慈。
是則因慈。
為果慈種也。
今既啖肉。
違因地之慈。
故言斷慈種也。
惠誕曰。
食肉障生厚集善根之小慈也。
何有能生種性以上之大慈耶 迦葉又言如來何故(至)當知即是現斷肉義 案。
僧亮曰。
若慈是壽本。
食肉害慈者。
先聽食也。
三種淨者。
謂除見聞疑也。
十種不淨者。
後有成數也。
九種者。
不見有三。
謂未食時喜。
食時食已亦喜也。
不聞不疑各有三如是也。
僧宗曰。
三種十種九種。
并牽昔制也。
三種謂見聞疑也。
十種者。
下有成文。
九種受者。
昔日一往唱言。
離見聞疑聽食。
當時雖制。
而損命猶多。
故第二種制除十之外。
離見聞疑。
聽食也。
雖爾而傷損尚多。
故第三稍令精盡。
向者三事。
各有前後方便。
一事有三。
合成九也。
見中三者。
謂見斷命時。
見牽去時。
見殺後屠割時。
聞中三者。
聞殺時。
聞牽去時。
聞屠割時。
疑三者。
亦不離見聞也。
疑此為是為我殺耶。
為他殺耶。
乃至前後方便亦疑也。
又釋疑
樂以悅已為義。
猶如甜味人所嗜也。
我者。
制禦自由。
物無能礙。
如辛味之通發也。
常理湛然。
一相無别。
如淡味之無分别也。
以常解之慧火。
然八倒之惑薪。
以資慧命。
喻之為飯也 複告女人汝若有緣(至)以無上秘密之藏付諸菩薩 案。
僧亮曰。
上說佛在世正他。
此說滅後正他也 善男子若有衆生謂佛常住(至)則為有佛是名正他 案。
智秀曰。
夫善依信立。
以信為家。
以此善心。
念念所緣。
唯在常住。
是則常住法身。
亦常在其信家也 迦葉雲何能随問答(至)是則名為能随問答 案。
僧亮曰。
福勝為大者。
不損财之福。
勝損财之福也。
誠為大施。
而此問難答。
夫滋味者。
庸人之所貪。
至于對其事者。
必生厚薄之念。
而能自抑不受。
斷貪修戒。
長養法身。
以财用淨故。
施主不損己财。
功德大也。
若不抑而受。
生貪破戒。
增長生死。
财用不淨。
施主損财。
而功德少也。
此實難答。
而能答也。
法瑤曰。
夫不見可欲。
心不亂者。
則易見則難也。
今施以可欲。
而心無深者。
是則因施欲故。
無欲之懷日新。
知足之心更遠。
豈非難施所欲。
乃所以施法也。
是為一毫之費。
而法施之益弘矣。
施名流布。
義在于茲也。
僧宗曰。
前明自正正他。
理無不盡。
正以外化事中。
乖于常慮。
人所不達。
應須知耳。
夫施财為易。
施人名聞為難。
今就施名聞為釋也。
何者。
諸人持戒。
少欲知足。
而此施主本意。
為顯此人令德。
不在舍财。
是以于綢人廣衆之中。
施所不受。
彼既不受。
以衆人而望之。
是則不受者。
少欲知足之譽顯也。
施者。
能舍大施之名彰也。
智秀曰。
此下明義有五翻。
第一正解随問答相。
第二因事請佛立斷肉之制。
第三引昔誠教為難。
第四舉未來之非。
成今斷肉之制。
第五咨請淨法也 爾時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食肉之人不應施肉 案。
道生曰。
施尚不可。
況親食乎。
苟縱不禁。
于長壽何因耶。
僧亮曰。
不食肉者。
有大慈之德也。
僧宗曰。
因向所論。
義勢至此。
貴明義耳。
寶亮曰。
所以于今日。
頓明斷肉制者。
昔時衆生。
習腥穢來久。
不得頓制。
至今經教。
人心純熟。
識理分明。
覺此腥穢。
自然薄賤。
是以今時斷肉。
其事必行也。
因上所言。
故雲。
食肉者尚不應施。
況不食者。
而當施耶。
已不食肉者。
有大功德故也。
智秀曰。
意欲請制。
是故因循引前答旨。
辄言所見。
謂以肉施人非所宜也。
智秀曰。
釋所以不應施也。
若不食者。
有大功德。
豈可不制不應施耶 何以故我見不食肉者(至)護法菩薩應當如是 案。
僧亮曰。
今說長壽。
慈是壽因。
害慈宜斷。
以說得其時故。
善知我意也 善男子從今日始不聽聲聞弟子食肉 明駿案。
上說常住之因。
謂以大悲。
受不殺戒。
而今猶複肉食。
便是自有傷慈之行。
而欲戒人以不殺。
無乃愧心乎。
戒為衆德之本。
慈為萬行之根。
苟伐本害根。
枝條安在耶。
智秀曰。
斷肉之制。
始此旨也。
不聽之義。
何獨聲聞。
以此而推。
菩薩本來。
不食肉也 若受檀越信施之時應觀是食如子肉想 案。
智秀曰。
餘食尚爾。
況複肉乎。
子肉想者。
别有因緣。
在餘經也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雲何如來不聽食肉 案。
智秀曰。
請聞食肉之為患也 善男子夫食肉者斷大慈種 案。
道生曰。
慈味之濃。
莫深肉食。
肉食苟濃。
必忘慈恻。
慈恻之大。
謂之種也。
種既斷。
長壽理絕也。
僧宗曰。
夫殺傷大慈。
而啖傷小慈。
因小得大。
故小慈是大慈種也。
又釋雲。
果為大慈。
因為小慈。
是則因慈。
為果慈種也。
今既啖肉。
違因地之慈。
故言斷慈種也。
惠誕曰。
食肉障生厚集善根之小慈也。
何有能生種性以上之大慈耶 迦葉又言如來何故(至)當知即是現斷肉義 案。
僧亮曰。
若慈是壽本。
食肉害慈者。
先聽食也。
三種淨者。
謂除見聞疑也。
十種不淨者。
後有成數也。
九種者。
不見有三。
謂未食時喜。
食時食已亦喜也。
不聞不疑各有三如是也。
僧宗曰。
三種十種九種。
并牽昔制也。
三種謂見聞疑也。
十種者。
下有成文。
九種受者。
昔日一往唱言。
離見聞疑聽食。
當時雖制。
而損命猶多。
故第二種制除十之外。
離見聞疑。
聽食也。
雖爾而傷損尚多。
故第三稍令精盡。
向者三事。
各有前後方便。
一事有三。
合成九也。
見中三者。
謂見斷命時。
見牽去時。
見殺後屠割時。
聞中三者。
聞殺時。
聞牽去時。
聞屠割時。
疑三者。
亦不離見聞也。
疑此為是為我殺耶。
為他殺耶。
乃至前後方便亦疑也。
又釋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