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集解 第十一卷
關燈
小
中
大
大般涅槃經集解第十一卷(相品第七)
釋自正等四義 立斷食肉制 釋波羅提木叉義 釋漸漸制戒義
四相品第七
案。
舊本雲如來性品。
僧亮曰。
如來性者。
答第五廣上因果及文字也。
不可重名。
此皆是如來因果之性。
以性為名焉。
四相者。
通答第四第五問。
何者。
已說長壽金剛因果。
及經名字。
流通經法。
經事究竟。
是故答第四也。
以名字局故。
不合流通。
佛性名通。
故收入佛性品也。
法瑤曰。
上品迦葉。
業問當何名斯經。
雲何奉持。
今日以自正等四。
明奉持之義。
是故說此自正義。
說雲應如是持。
即結也。
又一義。
上品略以八義。
釋大涅槃。
今從此下。
竟解脫文。
廣辨大涅槃義也。
自正等四事。
廣般若義。
成大涅槃也。
從雲何當知是無常耶。
竟有密藏。
開身口密義。
顯法身無方之能。
此就法身。
明大涅槃義也。
廣明解脫義。
成大涅槃。
要以此三義。
顯其體者也。
前品所問。
雲何奉持。
已出所持之法。
今備此四相。
能流通經。
即是奉持之義。
又一義。
經旨既竟。
便可流通。
然流通之人。
非德不傳。
若教圓理備。
經之究竟。
人能于經教之中。
生圓足之解。
自行兼人。
終成正覺。
即人究竟。
是故此品。
通答二問也。
智秀曰。
六卷泥洹雲。
菩薩化衆生。
說法有幾種。
此經雲。
願佛開教密。
問旨雖殊。
而所顯之理一也。
故六卷雲。
釋解脫竟雲。
是名菩薩成就四法也。
昙纖曰。
六卷有菩薩化衆生。
無願佛開微密。
而此有開微密。
而無化衆生。
互有[門@報]也。
若具有為勝也。
從此訖善解因緣竟。
即答說法。
有幾種。
從壞衣等喻。
訖廣說解脫答[門@報]微密之問也 佛複告迦葉善男子(至)四者善解因緣義 案。
僧亮曰。
正他者。
使人受結。
同我所解也。
能随問答者。
能令人悟。
故難答能答也。
備上三事之本。
由善解因緣也。
真此四德。
乃能流通經也。
案僧宗曰。
将欲授人勝理。
先須自正。
自既已正。
便能道被有緣。
故第二明正他。
就正他門中。
逐其勝用。
開為四也。
言自正者。
一謂行正。
如律而行。
二謂解正。
審解佛常。
金剛以還。
是無常也。
先備此德。
必能化他也。
寶亮曰。
名雖有四。
理不過二。
謂自正正他也。
就正他中。
離出後二。
所以然者。
若使不能随問答者。
則外化不行。
複不明識根性。
則說不應機也。
如此則于正他不足。
故就正他義中。
分出二相也。
智秀曰。
此品有三段。
第一明因中四德。
正答所問也。
第二明果止四相。
第三舉昔諸不了教。
求佛釋會。
顯成四義。
即開諸密 迦葉雲何自正若佛如來(至)猶如火聚是名自正 案。
僧亮曰。
因現事為誓也。
僧宗曰。
别有因緣。
出枯樹經。
佛将比丘。
空曠處行。
見有洞然格樹。
即問比丘。
此樹可抱不。
答言不可。
又問。
設有逼汝。
令說佛是無常。
若不說者。
抱此枯樹。
汝甯何耶。
世尊甯抱火死。
即此語中。
具二種義。
自正正他也。
智秀曰。
自觀己身者。
邪見之生。
必由身起。
故使觀身。
猶如火聚也 迦葉雲何正他佛說法時(至)如來實說故我歡喜 案。
僧亮曰。
顯正他相也。
能令受者。
得解悟故。
是時女人。
即其事也。
若不先除念子之亂。
則不悟常說。
所謂善正人也。
僧宗曰。
此中明菩薩四相。
今乃就佛顯者。
将明窮四之妙。
其唯至人也。
如來緻教。
消息根機。
說必有益。
即是正他。
使弘法大士務遵其術也。
又一義。
欲論益化。
其塗自多。
自有法說而得益者。
有宜但以神通而益者。
此中所明。
但取說法也。
寶亮曰。
就此文中。
即亦具有能随問答。
善解因緣也。
何者。
對彼有說。
即是正他。
往複辨理。
即是随問答也。
知彼機緣。
投得其宜。
即是解因緣也。
未知此女為當是說涅槃之時始來已。
不然既來在坐。
先懷一疑。
後與一念也。
疑者。
疑佛是一切智不。
次念所含兒蘇消不消不。
懷此二故。
聽法不入。
佛應其心。
借以為喻也。
智秀曰。
亦是引昔誠教。
以顯今事也 世尊如是為欲調伏(至)同彼外道即便舍去 案。
僧亮曰。
為女人說法。
以證正他之旨也。
僧宗曰。
世尊如是者。
此佛語也。
寶亮曰。
亦可是女人語也。
何必不宿植根深。
一聞便悟耶。
智秀曰。
審是女人語也。
世尊後即引。
以為例雲。
我之弟子。
亦如是也 複告女人若兒長大(至)令諸弟子悉皆甘嗜 案。
僧亮曰。
為不消故。
說三行也。
若能消者。
說六行也。
僧宗曰。
六味者。
有為有三。
無為有三也。
苦以變樂為用。
如醋能變甜也。
諸法所以流遷。
以無常切故也。
猶如堿味。
能使非堿作堿也。
無我之言。
不自在故違情。
如
舊本雲如來性品。
僧亮曰。
如來性者。
答第五廣上因果及文字也。
不可重名。
此皆是如來因果之性。
以性為名焉。
四相者。
通答第四第五問。
何者。
已說長壽金剛因果。
及經名字。
流通經法。
經事究竟。
是故答第四也。
以名字局故。
不合流通。
佛性名通。
故收入佛性品也。
法瑤曰。
上品迦葉。
業問當何名斯經。
雲何奉持。
今日以自正等四。
明奉持之義。
是故說此自正義。
說雲應如是持。
即結也。
又一義。
上品略以八義。
釋大涅槃。
今從此下。
竟解脫文。
廣辨大涅槃義也。
自正等四事。
廣般若義。
成大涅槃也。
從雲何當知是無常耶。
竟有密藏。
開身口密義。
顯法身無方之能。
此就法身。
明大涅槃義也。
廣明解脫義。
成大涅槃。
要以此三義。
顯其體者也。
前品所問。
雲何奉持。
已出所持之法。
今備此四相。
能流通經。
即是奉持之義。
又一義。
經旨既竟。
便可流通。
然流通之人。
非德不傳。
若教圓理備。
經之究竟。
人能于經教之中。
生圓足之解。
自行兼人。
終成正覺。
即人究竟。
是故此品。
通答二問也。
智秀曰。
六卷泥洹雲。
菩薩化衆生。
說法有幾種。
此經雲。
願佛開教密。
問旨雖殊。
而所顯之理一也。
故六卷雲。
釋解脫竟雲。
是名菩薩成就四法也。
昙纖曰。
六卷有菩薩化衆生。
無願佛開微密。
而此有開微密。
而無化衆生。
互有[門@報]也。
若具有為勝也。
從此訖善解因緣竟。
即答說法。
有幾種。
從壞衣等喻。
訖廣說解脫答[門@報]微密之問也 佛複告迦葉善男子(至)四者善解因緣義 案。
僧亮曰。
正他者。
使人受結。
同我所解也。
能随問答者。
能令人悟。
故難答能答也。
備上三事之本。
由善解因緣也。
真此四德。
乃能流通經也。
案僧宗曰。
将欲授人勝理。
先須自正。
自既已正。
便能道被有緣。
故第二明正他。
就正他門中。
逐其勝用。
開為四也。
言自正者。
一謂行正。
如律而行。
二謂解正。
審解佛常。
金剛以還。
是無常也。
先備此德。
必能化他也。
寶亮曰。
名雖有四。
理不過二。
謂自正正他也。
就正他中。
離出後二。
所以然者。
若使不能随問答者。
則外化不行。
複不明識根性。
則說不應機也。
如此則于正他不足。
故就正他義中。
分出二相也。
智秀曰。
此品有三段。
第一明因中四德。
正答所問也。
第二明果止四相。
第三舉昔諸不了教。
求佛釋會。
顯成四義。
即開諸密 迦葉雲何自正若佛如來(至)猶如火聚是名自正 案。
僧亮曰。
因現事為誓也。
僧宗曰。
别有因緣。
出枯樹經。
佛将比丘。
空曠處行。
見有洞然格樹。
即問比丘。
此樹可抱不。
答言不可。
又問。
設有逼汝。
令說佛是無常。
若不說者。
抱此枯樹。
汝甯何耶。
世尊甯抱火死。
即此語中。
具二種義。
自正正他也。
智秀曰。
自觀己身者。
邪見之生。
必由身起。
故使觀身。
猶如火聚也 迦葉雲何正他佛說法時(至)如來實說故我歡喜 案。
僧亮曰。
顯正他相也。
能令受者。
得解悟故。
是時女人。
即其事也。
若不先除念子之亂。
則不悟常說。
所謂善正人也。
僧宗曰。
此中明菩薩四相。
今乃就佛顯者。
将明窮四之妙。
其唯至人也。
如來緻教。
消息根機。
說必有益。
即是正他。
使弘法大士務遵其術也。
又一義。
欲論益化。
其塗自多。
自有法說而得益者。
有宜但以神通而益者。
此中所明。
但取說法也。
寶亮曰。
就此文中。
即亦具有能随問答。
善解因緣也。
何者。
對彼有說。
即是正他。
往複辨理。
即是随問答也。
知彼機緣。
投得其宜。
即是解因緣也。
未知此女為當是說涅槃之時始來已。
不然既來在坐。
先懷一疑。
後與一念也。
疑者。
疑佛是一切智不。
次念所含兒蘇消不消不。
懷此二故。
聽法不入。
佛應其心。
借以為喻也。
智秀曰。
亦是引昔誠教。
以顯今事也 世尊如是為欲調伏(至)同彼外道即便舍去 案。
僧亮曰。
為女人說法。
以證正他之旨也。
僧宗曰。
世尊如是者。
此佛語也。
寶亮曰。
亦可是女人語也。
何必不宿植根深。
一聞便悟耶。
智秀曰。
審是女人語也。
世尊後即引。
以為例雲。
我之弟子。
亦如是也 複告女人若兒長大(至)令諸弟子悉皆甘嗜 案。
僧亮曰。
為不消故。
說三行也。
若能消者。
說六行也。
僧宗曰。
六味者。
有為有三。
無為有三也。
苦以變樂為用。
如醋能變甜也。
諸法所以流遷。
以無常切故也。
猶如堿味。
能使非堿作堿也。
無我之言。
不自在故違情。
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