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集解 第十卷

關燈
大般涅槃經集解第十卷(金剛身品第五 名字功德品第六) 釋百非義 出護法國王護弘法比丘 釋開随護法持刀仗白衣行 釋受持此經不随四趣 釋此經具七善 釋此經八味具足 金剛身品第五 案。

    道生曰。

    長壽之與金剛。

    皆共談丈六。

    但内外言之耳。

    長壽為外應之迹。

    金剛為内照之實。

    實照體圓。

    故無法也。

    僧亮曰。

    答問金剛體不可壞也。

    有人命不盡。

    而諸根壞。

    故須兩說也。

    法瑤曰。

    上明長壽無窮。

    然未必不念念相續。

    今明金剛堅固。

    非念所遷壞也。

    前因義此顯體也僧宗曰。

    答第二問也。

    答因答果。

    即為兩段也。

    寶亮曰。

    此品前明果後明因。

    今以果題品也。

    如來以法性為體。

    無有無無。

    百非所不及。

    絕有相之境也。

    大分為五。

    第一初有兩行。

    總辨金剛身相。

    體常不動。

    非食所資也。

    第二從迦葉發問以下。

    據迹為難也。

    第三從佛告迦葉以下。

    将欲答難。

    且更廣明法身。

    絕百非之相也。

    第四從如來所以示病苦者。

    正答迦葉難。

    釋應現無常塵土之意也。

    第五領解。

    自說己之體常。

    兼傳被于未聞者也。

    智秀曰。

    就答果問中。

    有四翻。

    第一兩行正答問也。

    第二迦葉難。

    第三佛答也。

    第四勸信 爾時世尊複告迦葉(至)非雜食身即是法身 案。

    僧亮曰。

    法者。

    無非法之義。

    釋非食身也。

    食所長養。

    非法橫生。

    名思欲身 迦葉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至)如來今當入涅槃故 案。

    僧宗曰。

    迦葉執迹為難。

    以和妙釋 佛告迦葉汝今莫謂(至)堅牢難壞非人天身 案。

    僧宗曰。

    尋此釋意。

    從初至非識離心以來。

    偏明真應不異也。

    從非識離心以下。

    就不即以明義也。

    非人天身者。

    位過五道也。

    智秀曰。

    尋此答旨。

    有二别。

    第一先以四科。

    廣解法身之相。

    第二結也。

    第一科。

    從此訖如來之身非身。

    先明非惡身。

    以約迦葉難也。

    第二從是身訖非識。

    就名相中。

    辨不生不滅身也。

    即以兩緣釋之。

    初從不集不修以下。

    明不從集起也。

    次從無有動搖以下。

    明在果不複更随緣造業。

    以此二緣。

    知法身不生滅也。

    第三從離心亦不離心以下。

    帶應明本。

    正顯應由本有故。

    本從于應。

    以制名也。

    第四從如來之身成就以下。

    向雖以三緣。

    顯法身相。

    皆是名相中者。

    未盡其美。

    乃更明法身妙絕衆相。

    非謂無法可名。

    正以法身德。

    廣非下地方言所能盡耳 非恐怖身 案。

    僧宗曰。

    離生死恐怖也 非雜食身 案。

    僧宗曰。

    不為四食所養 如來之身非身是身 案。

    僧亮曰。

    身以生滅聚積為義。

    而有真有應也。

    真身非生滅積聚。

    故非身也。

    應身無生不生。

    無形不形。

    故是身也。

    僧宗曰。

    非形累之身。

    即是法身之謂也 不生不滅 案。

    僧宗曰。

    離有為相 不集不修 案。

    僧宗曰。

    非業煩惱 無量無邊 案。

    僧亮曰。

    身無大小。

    難可定取也。

    僧宗曰。

    法身彌[雨/複]。

    豈有邊表也 無知無形 案。

    僧亮曰。

    大悟無知。

    妙像無形。

    僧宗曰。

    知形生于立稱。

    法身妙絕。

    絕待故也 畢竟清淨 案。

    僧亮曰。

    有知有形。

    非清非濁。

    僧宗曰。

    雙遣乃淨也 無有動搖 案。

    僧亮曰。

    釋清淨也。

    有知則有所不知。

    有形則有所不形。

    可動可搖。

    豈曰淨也。

    僧宗曰。

    法身凝寂。

    孰能動耶 無受無行不住不作無味無雜非是有為 案。

    僧亮曰。

    此下至非有為。

    釋上無知也。

    受緣則行。

    行則有住。

    住便有作。

    作必味着。

    着則雜惡斯集。

    惡集則體無留停。

    有為法也。

    以無此故。

    非有為也。

    僧宗曰。

    位滿故。

    不受住位。

    故不行。

    不住生死。

    故不住也。

    作即是業。

    味即煩惱。

    雜即是果也 非業非果非行非滅非心非數 案。

    僧亮曰。

    釋非有為也。

    有為則是業。

    是果。

    是行。

    是滅。

    由心數而起。

    非之故無也。

    僧宗曰。

    離有餘果。

    故非業非果。

    離無餘果。

    故非行非滅也。

    非心心數。

    離四陰也 不可思議常不可思議 案。

    僧亮曰。

    真身如是不可思議。

    或謂真不可議。

    應是可議。

    故曰應即是真常不可議也。

    僧宗曰。

    三乘十地。

    不能量也 無識離心 案。

    僧亮曰。

    釋上非心也。

    現分别故。

    名為識也。

    能生後有。

    故名為心。

    今謂無分别。

    故非識。

    不生後有。

    故非心也。

    僧宗曰。

    從此以下。

    真應雙明也 亦不離心 案。

    僧亮曰。

    雖不分别。

    而無事不知也。

    僧宗曰。

    上既言無識。

    謂同木石。

    拂此疑故。

    亦不離心也 其心平等 案。

    僧亮曰。

    雖知而無知相也。

    僧宗曰。

    絕高下故。

    故言平也。

    無優劣故。

    故言等也 無有亦有 案。

    僧亮曰。

    無生住滅。

    故非有。

    智周三世。

    故亦有也。

    僧宗曰。

    法身無像。

    故無有。

    丈六通化。

    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