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集解 第十一卷

關燈
者。

    如向在彼家。

    今于此家得内。

    情中生疑。

    為是向肉。

    為非向肉。

    亦不得啖。

    如前後方便生疑。

    悉不得啖。

    聞中生疑。

    類如前也。

    但見聞事異。

    各分為三。

    則成六也。

    二家之疑。

    不複分别。

    同是一疑耳。

    今常教既興。

    一切悉斷。

    此則去滞有漸。

    不可頓也。

    又一義。

    常果要行。

    事在施命。

    宜頓斷明矣 迦葉菩薩複白佛言(至)何況貪着是魚肉味 案。

    僧亮曰。

    人情而言。

    滋味甚重。

    飾好甚輕。

    輕者尚制。

    況其重乎 迦葉複言如來若制(至)如是等物亦不應受 案。

    僧亮曰。

    若為染着上諸物等。

    亦不應受。

    法瑤曰。

    若為大慈福故。

    不食肉者。

    乳酪等味。

    及以皮革。

    亦不應受。

    若以所服之衣。

    必是壞色。

    表無貪者。

    金銀等寶。

    不應受也 善男子不應同彼尼揵所見(至)一切禁戒各有異意 案。

    法瑤曰。

    無欲者。

    貴在損情。

    豈得同彼異見。

    以裸形為行道。

    以絕事為斷欲乎 異意故聽食三種淨肉(至)一切悉斷及自死者 案。

    道生曰。

    病有二種。

    謂從意從想。

    惬情而之。

    謂之從意。

    所貪無崖。

    謂之從想。

    是以小制損其意也。

    都制損其想也。

    僧亮曰。

    除其貪意。

    長其慈也。

    法瑤曰。

    夫易得者。

    遇見而生意。

    難得者。

    恒想而欲之。

    是以聽食三種淨肉。

    三不淨意。

    自亦消矣。

    而三種淨者。

    以難得故。

    想而欲之。

    次斷十種之中。

    三種淨者。

    複不得食。

    于十想斷矣。

    唯想十種之外。

    三種淨者。

    逾難得故。

    而想之逾染也。

    今悉斷故。

    一切衆想。

    無複生處。

    故一切想斷矣。

    寶亮曰。

    若使于資身之具。

    損害處甚者。

    佛便斷之。

    若于事用小複疎者。

    佛便且開也。

    衆生有虛僞果報。

    要須所資。

    若一向頓斷。

    則為形不立也。

    智秀曰。

    異想異意。

    互辭耳。

    言異彼惡意也 迦葉我從今日制諸弟子不得複食一切肉也 案。

    智秀曰。

    結制之也 迦葉其食肉者若行若住(至)聞其肉氣悉生恐怖 案。

    智秀曰。

    以事見理也 譬如有人近師子已(至)猶不欲視況當近之 案。

    智秀曰。

    為食者作譬也 諸食肉者亦複如是(至)悉皆恐怖生畏死想 案。

    智秀曰。

    人無害獸之心。

    獸亦不害于人。

    是以探鲠虎于山中。

    狎翔鷗于海上。

    若既食其肉矣。

    豈害心而永滅哉。

    所聞其殺氣。

    生畏死想也 水陸空行有命之類悉舍之走鹹言此人是我等怨 案。

    智秀曰。

    苟仁恻之未全。

    良可避矣 是故菩薩不習食肉(至)猶尚不食況當食肉 案。

    智秀曰。

    引大士之行。

    歎不食肉。

    實可貴也 善男子我涅槃後無量百歲(至)當說是人真我弟子 案。

    智秀舉末法惡事。

    若有出家。

    能離此者。

    是真我弟子也 爾時迦葉複白佛言(至)悉不應食食者得罪 案。

    智秀曰。

    為請得食之法也 我今唱是斷肉之制(至)是則名為能随問答 案。

    智秀曰。

    結上也 迦葉雲何善解因緣義(至)雲何名波羅提木叉義 案。

    僧亮曰。

    戒者時至則制。

    不至不制。

    謂善解因緣也。

    雲何名堕。

    乃至波羅提木叉者。

    堕是犯罪之稱。

    律是輕重之目。

    木叉是戒之義名。

    亦名知足。

    亦名解脫也。

    何不說是法門者。

    若持則得解脫衆苦。

    犯則堕于惡趣。

    應早制戒。

    令知輕重也。

    僧宗曰。

    夫欲正他。

    應須善解。

    若不達根性。

    反生其累。

    非謂利物。

    上于正他文中。

    亦雲消息物情。

    堪聞便說。

    與此無異也。

    總而為語。

    真非正他。

    就正他中。

    前略舉一事。

    因對女人。

    寄明正他相也。

    何不先為波斯匿王。

    說是法門者。

    國主本知王法。

    而黑白雖異。

    除患是同。

    是以佛聽略知戒相。

    彼國盜至五錢。

    罪則入死。

    出家之人。

    犯者罪應滅擯。

    至于論罪。

    每與國主參懷。

    今問何不頓說經律甚深理耶。

    此中雖有五句。

    大意不過二也。

    初問何不頓制。

    第二問戒律之相。

    或時說深者。

    昔教亦有深淺。

    如十善五戒是淺。

    四谛十二緣是深也。

    若以今教望昔。

    通為深也。

    佛初出世。

    不頓說者。

    應有因緣也。

    或名犯不犯者。

    昔總制雲諸惡莫作。

    既無結罪之文。

    不說為犯也。

    及因事别制。

    則說為犯。

    雲何名堕者。

    此三通問違不違相。

    違則名堕。

    不違為律。

    雲何名木叉者。

    偏問戒體。

    此中再明木叉者。

    前直明戒體也。

    以其與律相涉。

    恐人緻惑。

    故複簡之。

    取離身口意之不善。

    即為戒體。

    律以取防外之威儀及制篇目。

    欲簡兩異。

    故再出耳。

    寶亮曰。

    五問者。

    第一難。

    雲何不頓說經教。

    而有深淺說耶。

    第二難。

    何不先頓制戒。

    須犯後方制耶。

    第三問堕。

    所言異昔第三篇也。

    乃總說五篇七聚。

    皆是堕家果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