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集解 第十卷
關燈
小
中
大
傳不絕者也。
即是因經解脫。
到彼岸矣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至)所得功德我今當說 案。
僧宗曰。
經所明理。
窮源盡性。
即是經之究竟也。
人能于受持讀誦。
自行化人。
終成大覺。
即是人之究竟也。
是故此品。
及四相品。
并明流通。
同答此第四問也。
明駿案。
答經力有二種。
此先舉因中得經力也。
下以雲何未發心等四問廣也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至)菩薩摩诃薩雲何奉持 案。
僧亮曰。
将欲依名以辨德也。
法瑤曰。
迦葉奉被囑累。
未識經名受持方法。
此是說經竟。
緻問之常宜也。
明駿案。
前偈中語漫。
今别标二問也。
乃應舉四。
蓋其一隅耳。
二問者。
問流通。
問經名也 佛告迦葉是經名為(至)汝善谛聽我今當說 案。
僧亮曰。
無經不備此七義。
所以略第四獨法而益。
金剛寶藏者。
餘經說理未周。
不得稱滿足也。
僧宗曰。
上中下。
蓋總束是一事耳。
義味深[遽-虍+穴]者。
此偏歎理也。
其文亦善。
此偏歎教也。
純備者。
法華經言。
純一也。
成實論言。
獨法也。
若依昔教釋。
純修者。
明佛教不與外道說同。
而此經兼明。
不雜小乘也。
具足者。
言佛法經教。
不如外道待五種經也。
于一偈中。
其義具足。
如諸惡莫作一偈。
即具止行二善。
此經一偈亦爾。
如雪山羅刹所說。
即備常無常二義也。
清淨者。
謂此經理。
居萬累之表也。
梵行者。
言此經文理。
能生人梵行也。
金剛寶藏無缺者。
此圓教所明。
圓果涅槃。
備一切德。
不同孤滅解脫。
猶如寶器藏也。
将辨異昔偏教。
是故有此第八歎也。
寶亮曰。
唯此經獨有此八也。
上中下語。
合為一善。
欲明涅槃。
于諸法中。
最上勝故。
名為上語也。
十地無漏法。
為中語也。
說生死苦無常。
乃至正因性。
為下語也。
若說此三語。
盡不乖法。
則名為善也義味深邃者。
第二善。
偏就理而談也。
三雲其文亦善者。
亦偏就理上之文明善也。
第四純備善者。
語乘體滿足也。
昔法華所辨乘果。
由是無常。
即是果乘不備也。
因中既無解常之智。
故因乘不滿也。
唯此經體。
明因果足。
故言純備也。
第五具足善有。
此就因果中。
為具足也。
與前善無異。
正是逐義目為名。
故分之為二善也。
第六清淨善者。
此經理教真正。
于因果中。
俱能忘相。
故曰清淨也。
第七梵行善者。
此就學者為語。
若能稱此理而行。
便能生行人淨心。
故曰梵行也。
第八金剛寶藏者。
此就涅槃之體。
總衆德作名也 善男子所言大者名之為常如八大河悉歸大海 案。
僧亮曰。
譬衆善所集。
衆惡盡也。
智秀曰。
文略也。
應雲所言大涅槃者名常也 此經如是降伏一切(至)是故名曰大般涅槃 案。
僧亮曰。
及諸魔性者。
謂煩惱及天魔也。
放舍身命者。
謂陰魔死魔也。
法瑤曰。
下有八義釋所以名為大涅槃也。
降伏煩惱。
明得解脫。
放舍身命。
明滅化身得法身。
能伏煩惱。
能放舍身命。
即是般若。
不得别說。
可謂住此三事。
為大涅槃也。
僧宗曰。
此偏歎理也明駿案。
答解脫有兩處。
此舉無累義 善男子又如醫師有一秘方(至)是故名為大般涅槃 案。
僧亮曰。
無疾不治。
所以稱攝一切方也。
常樂善法。
一切義備。
前但說有三。
未盡其理。
今明涅槃。
無義不苞。
豈唯法身般若解脫而已乎。
僧宗曰。
此偏歎教也。
明駿案。
答流通法。
有兩處。
出其一也 善男子譬如農夫春月下種(至)能令衆生度諸有流 案。
僧亮曰。
經亦互有長短。
學者常悕同異。
此經無理不備。
故希望永息。
法瑤曰。
比之衆經。
可名為大矣 善男子如諸迹中(至)于諸經三昧最為第一 案。
法瑤曰。
前明二經生智優劣。
此言三昧諸定。
亦複然也 善男子譬如耕田秋耕為勝此經如是諸經中勝 案。
法瑤曰。
此明福田生善之義。
勝乎衆經 善男子如諸藥中醍醐第一(至)是大涅槃為最第一 案。
僧亮曰。
欣常保命者。
聞說涅槃生熱也。
法瑤曰。
明此經滅惡。
勝乎衆典 善男子譬如恬蘇八味具足(至)是故名為大般涅槃 案。
僧亮曰。
證上具足義也。
法瑤曰。
衆經所無。
在乎此地。
明駿案。
猶是答解脫問。
此舉到彼岸義也。
下四相品末。
釋解脫。
以廣之也 若諸菩薩摩诃薩安住是中(至)是故名為大般涅槃 案。
法瑤曰。
此明應感無方。
示現自在。
大之極也。
明駿案。
猶是答經力問。
此舉果地得益也。
下以船師等三問。
廣之 迦葉善男子善女人(至)如來常住法僧亦然 案。
法瑤曰。
此釋奉持義也。
後四相品。
明修行經教。
亦奉持義也。
明駿案。
答流通之法也。
下以四相品。
廣之 迦葉菩薩複白佛言(至)盲無慧眼無明所[雨/複] 案。
智秀曰。
迦葉領旨贊歎也
即是因經解脫。
到彼岸矣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至)所得功德我今當說 案。
僧宗曰。
經所明理。
窮源盡性。
即是經之究竟也。
人能于受持讀誦。
自行化人。
終成大覺。
即是人之究竟也。
是故此品。
及四相品。
并明流通。
同答此第四問也。
明駿案。
答經力有二種。
此先舉因中得經力也。
下以雲何未發心等四問廣也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至)菩薩摩诃薩雲何奉持 案。
僧亮曰。
将欲依名以辨德也。
法瑤曰。
迦葉奉被囑累。
未識經名受持方法。
此是說經竟。
緻問之常宜也。
明駿案。
前偈中語漫。
今别标二問也。
乃應舉四。
蓋其一隅耳。
二問者。
問流通。
問經名也 佛告迦葉是經名為(至)汝善谛聽我今當說 案。
僧亮曰。
無經不備此七義。
所以略第四獨法而益。
金剛寶藏者。
餘經說理未周。
不得稱滿足也。
僧宗曰。
上中下。
蓋總束是一事耳。
義味深[遽-虍+穴]者。
此偏歎理也。
其文亦善。
此偏歎教也。
純備者。
法華經言。
純一也。
成實論言。
獨法也。
若依昔教釋。
純修者。
明佛教不與外道說同。
而此經兼明。
不雜小乘也。
具足者。
言佛法經教。
不如外道待五種經也。
于一偈中。
其義具足。
如諸惡莫作一偈。
即具止行二善。
此經一偈亦爾。
如雪山羅刹所說。
即備常無常二義也。
清淨者。
謂此經理。
居萬累之表也。
梵行者。
言此經文理。
能生人梵行也。
金剛寶藏無缺者。
此圓教所明。
圓果涅槃。
備一切德。
不同孤滅解脫。
猶如寶器藏也。
将辨異昔偏教。
是故有此第八歎也。
寶亮曰。
唯此經獨有此八也。
上中下語。
合為一善。
欲明涅槃。
于諸法中。
最上勝故。
名為上語也。
十地無漏法。
為中語也。
說生死苦無常。
乃至正因性。
為下語也。
若說此三語。
盡不乖法。
則名為善也義味深邃者。
第二善。
偏就理而談也。
三雲其文亦善者。
亦偏就理上之文明善也。
第四純備善者。
語乘體滿足也。
昔法華所辨乘果。
由是無常。
即是果乘不備也。
因中既無解常之智。
故因乘不滿也。
唯此經體。
明因果足。
故言純備也。
第五具足善有。
此就因果中。
為具足也。
與前善無異。
正是逐義目為名。
故分之為二善也。
第六清淨善者。
此經理教真正。
于因果中。
俱能忘相。
故曰清淨也。
第七梵行善者。
此就學者為語。
若能稱此理而行。
便能生行人淨心。
故曰梵行也。
第八金剛寶藏者。
此就涅槃之體。
總衆德作名也 善男子所言大者名之為常如八大河悉歸大海 案。
僧亮曰。
譬衆善所集。
衆惡盡也。
智秀曰。
文略也。
應雲所言大涅槃者名常也 此經如是降伏一切(至)是故名曰大般涅槃 案。
僧亮曰。
及諸魔性者。
謂煩惱及天魔也。
放舍身命者。
謂陰魔死魔也。
法瑤曰。
下有八義釋所以名為大涅槃也。
降伏煩惱。
明得解脫。
放舍身命。
明滅化身得法身。
能伏煩惱。
能放舍身命。
即是般若。
不得别說。
可謂住此三事。
為大涅槃也。
僧宗曰。
此偏歎理也明駿案。
答解脫有兩處。
此舉無累義 善男子又如醫師有一秘方(至)是故名為大般涅槃 案。
僧亮曰。
無疾不治。
所以稱攝一切方也。
常樂善法。
一切義備。
前但說有三。
未盡其理。
今明涅槃。
無義不苞。
豈唯法身般若解脫而已乎。
僧宗曰。
此偏歎教也。
明駿案。
答流通法。
有兩處。
出其一也 善男子譬如農夫春月下種(至)能令衆生度諸有流 案。
僧亮曰。
經亦互有長短。
學者常悕同異。
此經無理不備。
故希望永息。
法瑤曰。
比之衆經。
可名為大矣 善男子如諸迹中(至)于諸經三昧最為第一 案。
法瑤曰。
前明二經生智優劣。
此言三昧諸定。
亦複然也 善男子譬如耕田秋耕為勝此經如是諸經中勝 案。
法瑤曰。
此明福田生善之義。
勝乎衆經 善男子如諸藥中醍醐第一(至)是大涅槃為最第一 案。
僧亮曰。
欣常保命者。
聞說涅槃生熱也。
法瑤曰。
明此經滅惡。
勝乎衆典 善男子譬如恬蘇八味具足(至)是故名為大般涅槃 案。
僧亮曰。
證上具足義也。
法瑤曰。
衆經所無。
在乎此地。
明駿案。
猶是答解脫問。
此舉到彼岸義也。
下四相品末。
釋解脫。
以廣之也 若諸菩薩摩诃薩安住是中(至)是故名為大般涅槃 案。
法瑤曰。
此明應感無方。
示現自在。
大之極也。
明駿案。
猶是答經力問。
此舉果地得益也。
下以船師等三問。
廣之 迦葉善男子善女人(至)如來常住法僧亦然 案。
法瑤曰。
此釋奉持義也。
後四相品。
明修行經教。
亦奉持義也。
明駿案。
答流通之法也。
下以四相品。
廣之 迦葉菩薩複白佛言(至)盲無慧眼無明所[雨/複] 案。
智秀曰。
迦葉領旨贊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