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集解 第十卷

關燈
是以迦葉發斯問也。

    僧宗曰。

    此中有二問。

    初問有師仁之德不耶。

    二問為持戒破戒耶。

    昔教比丘。

    不得與器仗者俱遊。

    故有問也。

    寶亮曰。

    所以複有此問者。

    向雖辨今昔兩教之異。

    又明弘法之處。

    今先審其位。

    後明其處也。

    智秀曰。

    此下第三明出家之人。

    護法之方也。

    有兩别。

    前開兩翻問答。

    後領解贊述也。

    前兩翻問答者。

    第一舉非以顯是。

    第二開制也。

    此将明非以顯是。

    故迦葉發問 佛告迦葉莫謂是等(至)驅逐令出若殺若害 案。

    僧宗曰。

    先答後問也。

    末世惡人。

    壞亂法者。

    為治此人。

    故應須與持仗者俱。

    此乃大士之行。

    非謂破戒者也。

    智秀曰。

    正舉非以顯是也 迦葉菩薩複白佛言(至)遊行村落城邑教化 案。

    智秀曰。

    第二翻開制也。

    願聞開制。

    所以發問 善男子是故我今聽持戒人(至)即得名為第一持戒 案。

    僧宗曰。

    不應斷命者。

    事在通法也。

    又一解不須起斷命之意。

    必是大士。

    審見機緣。

    此所不論也。

    智秀曰。

    開與持杖者俱行。

    以通法故也 迦葉夫護法者謂具正見(至)其心弘廣譬如大海 案。

    法瑤曰。

    明護法比丘。

    有人師之德。

    可為師道。

    故曰為護法之師。

    持律之師。

    及以經師。

    此三各有師道。

    經有誠文也。

    僧宗曰。

    此答前問有師仁之德為無耶。

    今雲。

    具正見于内。

    則化流于外。

    此乃師德着矣。

    智秀曰。

    此下凡以三複次釋前問也。

    初明護法之方。

    次明能治破戒。

    後明善解律相。

    此即第一正顯師德也 迦葉若有比丘以利養故(至)是名護法無上大師 案。

    僧宗曰。

    此第四段也。

    上明通經。

    此明通律也。

    寶亮曰。

    此顯流通處也。

    雜僧者。

    以善惡無作。

    共成此人。

    故名為雜。

    但自持戒。

    不知他事。

    名愚癡也。

    清淨者。

    以二緣難壞。

    一則不求名。

    二則不違法律也。

    雜僧可壞。

    亦有二緣。

    一則為名利故。

    研精所受。

    二者若遇善友。

    亦能壞惡。

    而從善也。

    舉此二衆。

    明力能降伏。

    下出五法。

    為降伏之方法也 善持律者為欲調伏(至)若是律者則便證知 案。

    寶亮曰。

    此出五法也 雲何調衆生故若諸菩薩(至)如來亦爾不可思議 案。

    僧宗曰。

    具此五德。

    調二種人也。

    善解一字者。

    于一一字中。

    善解言旨也。

    又釋善解滿字也。

    尋此文旨。

    應雲善解一律字也。

    寶亮曰。

    五法者。

    一者調伏衆生。

    二者知輕。

    三者知重。

    四者非律不證。

    五者是律應證也。

    随機而化。

    不憚形迹。

    是調衆生也。

    知四重是知重也。

    止此知重。

    非善知也。

    若知諸篇之中。

    有重心者。

    是名知重。

    從知第二篇以下。

    是名知輕。

    亦如知重類也。

    非律不證者。

    若是違律所應制者。

    則應制之。

    不同用也。

    是律應證者。

    能依經律而行。

    則便贊歎勸誘也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至)如于鏡中見諸色像 案。

    智秀曰。

    此第二别也。

    有兩翻。

    前迦葉。

    領旨弘化。

    後佛贊勸也 名字功德品第六 案。

    僧亮曰。

    此經以常住為體。

    上說壽命金剛之身。

    及其二因。

    今說經名字。

    及流通究竟略說也。

    法瑤曰。

    從此入四相品訖善解因緣竟答此問也。

    上明長壽金剛。

    是經之極緻。

    為彼行者。

    修習此經。

    得其深旨。

    備乎四德。

    自正正他。

    是則能到經彼岸也。

    僧宗曰。

    此答第四問也。

    經之宗要。

    其唯因果圓極之法。

    三德為體。

    但解脫名義。

    不異昔日。

    異在二德耳。

    上來已明法身般若。

    兼明其因。

    因果既彰。

    則則經體已足。

    故結其名題。

    明流通也。

    言名字者。

    為經題立名耳。

    下文言名大般涅槃也。

    智秀曰。

    夫道流千載。

    非名不傳。

    須結名字。

    遠聞為益也。

    應言。

    雲何為經作名字。

    使受持者。

    得到彼岸耶。

    大分為三段。

    第一歎經功德。

    第二舉問求答。

    第三迦葉領解也。

    明駿案。

    明般若。

    即慧命無窮。

    辨法身。

    則金剛不壞。

    以顯兩德也。

    今此一問。

    正辨解脫也。

    而言雲何于此經。

    究竟到彼岸者。

    以能究竟解因之縛。

    脫果之累。

    故得到彼至極之岸也。

    于此經者。

    即是請經名也。

    涅槃彼音。

    此無以譯。

    以解脫無累滅度等名。

    訓釋而已。

    非含衆德也。

    今昔之異。

    但以法身般若為别耳。

    至于解脫之義。

    終在涅槃。

    昔為滅煩惱舍身智。

    置此名也。

    今日以此名。

    為經之号。

    故言雲何于此經。

    究竟至彼岸也。

    下答雲。

    降伏一切諸結煩惱。

    及諸魔性。

    然後要于大般涅槃。

    放舍身命。

    故知以涅槃為經名。

    義在解脫。

    因辨解脫。

    以請經名也。

    此中有四問。

    問解脫。

    問經名。

    問經力。

    問流通也 爾時如來複告迦葉(至)文字章句所有功德 案。

    僧亮曰。

    文字所表理也。

    法瑤曰。

    經之宗緻。

    極于金剛長壽者也。

    是則說經大體。

    粗略已訖。

    是以命迦葉。

    囑累此經。

    令受持也。

    僧宗曰。

    以文理勝故。

    有大功德也。

    善受持者。

    不必領受所持。

    持使不失。

    但在所弘通。

    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