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集解 第八卷

關燈
殊。

    性不容同。

    如其無性。

    雲何上答純陀。

    常命色力。

    常果無差。

    有則俱有。

    無亦俱無。

    如其為無。

    前不應說。

    如其已有。

    有則太早。

    因中無果。

    果中無因。

    而說為有。

    便是如樂未生。

    已名受樂。

    是故文殊騰純陀之疑。

    在于此也。

    就佛下答。

    以有理故。

    不得言無。

    未現用故。

    不得言有。

    是則三乘。

    皆同有性也。

    寶亮曰。

    此下有十問。

    斷疑勸信也 雲何諸菩薩而得不壞衆 案。

    僧宗曰。

    明依圓教生解。

    衆魔外道。

    莫能俎壞。

    非唯自不可壞。

    所得眷屬。

    亦複堅固。

    經之力也 雲何為生盲而作眼目導 案。

    僧宗曰。

    就廣歎經中。

    亦有因益果益。

    義不異前。

    既乘正解。

    複化愚闇。

    令開慧眼。

    猶如盲人導之以目也。

    寶亮曰。

    此明内果勸信。

    若不見此經。

    雖複共住。

    如彼生盲。

    不知是佛因也 雲何示多頭唯願大仙說 案。

    僧宗曰。

    始則因中。

    開人慧眼。

    終則成佛。

    垂應無方也。

    寶亮曰。

    就應現以勸信也 雲何說法者增長如月初 案。

    僧宗曰。

    向問多頭。

    是咨身密。

    今問說法。

    是咨口密。

    根有利鈍。

    教有淺深。

    月一日至十五日也。

    寶亮曰。

    明佛如父母。

    不欺于子。

    随根性而說法。

    以勸信也 雲何複示現究竟于涅槃 案。

    僧宗曰。

    向明果益。

    不在一佛。

    今就釋迦。

    辨滅不滅。

    即是乘涅槃船。

    濟衆生義也。

    下文因放光。

    催純陀供。

    說十三偈。

    廣明不滅也。

    智秀曰。

    第二十八問。

    懸見大衆。

    睹佛受食。

    謂應實死。

    故問應迹滅不滅義 雲何踴進者示人天魔道 案。

    僧亮曰。

    昔日偏教。

    說佛無常。

    密筌于常。

    惑者失旨。

    慧命不生。

    是為魔道。

    今圓教既開。

    能生圓解。

    終成大覺。

    是為天道也。

    寶亮曰。

    此下頻有四問。

    共證究竟事也。

    此一問即證未來事畢。

    已為未來衆生。

    開耶正二門竟矣。

    于今現在。

    更無事也。

    昙纖曰。

    下文答雲。

    若有不能如是觀了。

    三寶常者。

    是旃陀羅。

    即謂魔道。

    異此者。

    名天道也 雲何知法性而受于法樂 案。

    僧宗曰。

    說天魔二道。

    大衆蒙解。

    得法津澤。

    心生歡喜。

    事由今教也。

    昙纖曰。

    下文時諸天人大衆。

    聞是法已。

    心生歡喜。

    踴躍無量。

    是即法樂。

    以答此問也 雲何諸菩薩遠離一切病 案。

    僧宗曰。

    前明無滅。

    此明無病。

    下現病品。

    廣明病之不實也。

    昙纖曰。

    下文言。

    今悉見諸菩薩。

    體貌瑰異。

    殊大殊妙。

    唯見佛身。

    喻如藥樹。

    為諸菩薩之所圍繞。

    是則内外無病。

    答此問也 雲何為衆生顯說于秘密 案。

    僧宗曰。

    昔日密語。

    生人謬執。

    若無今教。

    何由遍達。

    廣佛隐言。

    宣顯深旨。

    生解由經。

    亦歎教也。

    昙纖曰。

    下文今者。

    如來欲為未來無量衆生。

    作大明故。

    宣說如是大涅槃經。

    答此問 雲何說畢竟及與不畢竟如其斷疑罔雲何不定說 案。

    僧宗曰。

    昔教明二種人。

    有病必不可治。

    此經所明。

    悉皆能治。

    由經力勝。

    亦歎教也。

    寶亮曰。

    明闡提逆罪謗法三人。

    畢竟不能進也。

    菩薩畢竟。

    能去聲聞之人。

    遇善友者則進。

    不遇則退。

    明不畢竟。

    下餘半偈。

    還請佛解釋也。

    昙纖曰。

    下文有餘偈等。

    謂有餘者。

    則不畢竟。

    無餘者。

    即是畢竟。

    答此問也。

    結答雲。

    唯除助道。

    常樂善法。

    其餘一切者。

    有餘無餘也 雲何而得近最勝無常道 案。

    僧宗曰。

    始則治罪。

    終為菩薩德力轉高。

    鄰于極境。

    皆由經力。

    此中并指今教。

    能開發圓解。

    物無餘疑。

    經益顯矣。

    寶亮曰。

    此明五人從四時學。

    來至今經。

    教于因果中生信。

    得近無上道也。

    昙纖曰。

    下文爾時大衆。

    以種種物。

    供養如來已。

    即發無上道心。

    無量菩薩。

    得住初地。

    即是近無上道。

    答此問 我今請如來為諸菩薩故願為說甚深微妙諸行等 案。

    僧宗曰。

    四重文中。

    第三文也。

    前明因果。

    一經旨歸。

    既已彰矣。

    第二歎教。

    今明依經修行。

    取于常果。

    亦欲使彼涉求之徒。

    向慕前規也。

    欲論文句。

    并互相涉。

    前明果中。

    亦複說因。

    今辨因文。

    亦複明果。

    乃至明境。

    亦辨于行。

    就行文中。

    亦複論境。

    是則經文渾互。

    如似不分。

    然要當求其綱紐。

    亦各有在也。

    願為說甚深者。

    十地行願。

    非二乘所[門@視]。

    故言甚深。

    但行有淺深。

    淺則說行。

    深詳功德。

    功德與行。

    廣略雖殊。

    因義不異也 一切諸法中悉有安樂性唯願大仙尊為我分别說 案。

    僧宗曰。

    行之所生。

    必由乎境。

    境中之妙。

    不過佛性。

    師子吼是略。

    迦葉是廣也 衆生大依止兩足尊妙藥(至)諸佛之境界 案。

    僧宗曰。

    說問既竟。

    将自收退也。

    諸陰者。

    上至諸佛。

    下及衆生。

    人天五道也。

    夫聖教不同。

    斯旨甚深。

    乃是未達。

    理應咨問。

    但情淺智劣。

    不敢有咨。

    豈唯我所不敢。

    乃至精進八住以上。

    具三不退。

    亦非境界。

    是以息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