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集解 第八卷

關燈
魔宜識。

    非言。

    莫辨魔說佛說。

    理有分别。

    是以寄說。

    以檢耶正也 雲何諸調禦心喜說真谛 案。

    僧宗曰。

    廣前因義也。

    上答般若因。

    雲十善四等也。

    法身因謂護法也。

    此是相似因果。

    今就廣門。

    寄境以明也。

    何者。

    若遍收其因。

    則八萬四千。

    略而為語。

    莫出智慧。

    慧之所生。

    生在乎境。

    境有深淺。

    故教有偏圓。

    解亦随教也。

    如來初開四谛。

    但言是苦是集。

    未明苦集不生。

    及般若之教。

    始顯不生。

    爰至法華。

    苦集之相。

    猶止三界。

    今日所明。

    一豪之惑起。

    則無明住地。

    乃至金剛苦亦如之。

    昔日明滅。

    止于身智。

    滅既有餘。

    道亦未了。

    教不究竟。

    生解亦偏。

    以解淺益微。

    則聖心不悅。

    今日所說。

    教圓理足。

    生解亦深。

    化功遂暢。

    義言心喜也。

    智秀曰。

    此第九問境也 正善具成就顯說四颠倒 案。

    僧宗曰。

    上舉境以成慧。

    今出惑以形解。

    所以爾者。

    夫解惑由教。

    昔教既偏。

    解亦為倒。

    解既為倒。

    豈具正善耶。

    又說谛既異。

    倒亦應殊。

    趣緻相關。

    故複明也。

    寶亮曰。

    此兩問。

    問教下。

    所明之理。

    有真僞也。

    四谛明真。

    四倒明僞。

    欲令學者。

    識其是非。

    若言稱四谛。

    必是四倒。

    語合八倒。

    是則魔也。

    智秀曰。

    此第十問翻理相也 雲何作善業大仙今當說 案。

    僧宗曰。

    此始是窮因之緻也。

    前明持戒護法。

    未為極因。

    若照解圓明。

    始稱善業也。

    就答善業文中。

    自有五重。

    相生顯之下文也。

    此一重。

    明若于性生信為善業之始也。

    智秀曰。

    此第十一。

    問佛性理也。

    若衆生無我。

    則一化便盡。

    雲何得與善業。

    以趣佛果耶 雲何諸菩薩能見難見性 案。

    僧宗曰。

    猶是明第二重顯于見性善業之終也。

    寶亮曰。

    此第十第十一兩問。

    廣因下如來性品答也。

    作善行是緣因。

    前所以答中明正因者。

    欲明行人立心之方。

    若明識因果性者。

    則行成中道。

    若中道行成。

    則萬善便樹。

    故答以正因中道。

    行即緣因也。

    智秀曰。

    第十二問何地大士。

    能照當果性之理也 雲何解滿字及與半字義 案。

    僧宗曰。

    此下第三重。

    廣流通也。

    經之為用。

    有文有理。

    上略問中。

    結經名字。

    名大涅槃。

    又七善法。

    歎該文理。

    今文字一品。

    先廣文用也。

    經文以十四音。

    為衆音之本。

    所以言半滿者。

    夫教有偏圓。

    由機有次緒。

    如來善得其宜。

    故言善解滿字及半字也。

    寶亮曰。

    此下九問。

    廣文字功德下理也。

    此是第十二問。

    先定其文字。

    下文字品答也。

    智秀曰。

    此第十三問意。

    若我之名元自佛者。

    其餘名字。

    複因誰耶 雲何共聖行婆羅迦鄰提雲何如日月太白與歲星 案。

    僧宗曰。

    第四重廣流通也。

    理之為用。

    不出常與無常。

    真之與應。

    此教雙明八理相對。

    應除八倒。

    事同牝牡文中。

    但列六行。

    蓋略耳。

    如日月者。

    此四譬為成真應故也。

    日月升天。

    則萬像斯見。

    此偏舉真應。

    顯自在之德 雲何未發心而名為菩薩 案。

    僧宗曰。

    此下十九問歎經。

    而初有七問略歎。

    前四歎因益。

    後三歎果益也。

    經有此能未發心人。

    強令發心。

    如或從諸佛菩薩邊聞。

    而不生信。

    将成闡提。

    以經威力。

    夢見惡相。

    即便發心。

    作菩薩也。

    寶亮曰。

    據能滅惡生義也 雲何于大衆而得無所畏猶如閻浮金無能說其過 案。

    僧宗曰。

    既逼令發心。

    便成菩薩。

    則上求佛慧。

    下度群生。

    功業轉勝。

    理不複畏。

    天魔外道。

    異學衆也。

    寶亮曰。

    惡滅之後。

    成清淨福田也。

    智秀曰。

    第十七問經之力。

    能滅業障也 雲何處濁世不污如蓮華 案。

    僧亮曰。

    非唯自具萬行亦勝。

    處于濁世。

    以化乎物。

    不為世法所污。

    如蓮華也。

    寶亮曰。

    信慧開發。

    不複障聖道也。

    智秀曰。

    第十八問經之力。

    能滅報障也 雲何處煩惱煩惱不能染如醫療衆病不為病所污 案。

    僧宗曰。

    向通因果。

    今偏語因。

    患重故難拔。

    菩薩拔之。

    前止言不污。

    今明治惑。

    如鑿王譬也。

    智秀曰。

    第十九問經力能滅煩惱障也 生死大海中雲何作船師 案。

    僧宗曰。

    上四問明經威力。

    使未發心者。

    令作菩薩。

    能為醫王。

    雖未成佛。

    而能因中。

    已能利益。

    此明果益言。

    因經修行。

    終得成佛。

    既得成佛。

    複能乘此大涅槃船。

    接濟衆生也 雲何舍生死如蛇脫故皮 案。

    僧亮曰。

    向乘涅槃船。

    物見其滅。

    實則不滅。

    近識未悟。

    移譬顯之。

    如蛇脫皮。

    非為實死。

    如來亦爾。

    現滅非真。

    借以為喻 雲何觀三寶猶如天意樹 案。

    僧宗曰。

    若于解者。

    不假移譬。

    但悟有先後。

    緻說有重複。

    洗沸人疑。

    疑謂現見如來。

    始王宮生。

    終雙樹滅。

    豈言不滅。

    故借天樹三變。

    以為喻也 三乘若無性雲何而得說猶如樂未生雲何名受樂 案。

    僧宗曰。

    此下有十二問。

    廣歎經也。

    依昔經教。

    明三乘無性。

    各有涅槃。

    畢既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