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集解 第八卷

關燈
十九問。

    問經之勢力也。

    若通而為論。

    此之三義。

    亦足通矣。

    今從事從義。

    緻有别也。

    明駿案。

    判問大體。

    世有六分三段。

    第一略。

    第二廣。

    第三勸信也。

    略問中有八問。

    第一問長壽因。

    第二問長壽果。

    第三問金剛身果。

    第四問金剛身因。

    此四問略辨般若法身。

    第五問解脫。

    第六問經力。

    第七問經名。

    所以約經名辨經力。

    以問解脫者。

    有二義。

    一者此經以常住為宗。

    而以無累。

    為名累故。

    所以無常常故。

    所以無累也。

    二者明近遠解脫。

    皆是經力。

    近則能滅因中三障。

    遠則能辨果地解脫。

    是以問言。

    雲何于此經。

    即是問名問力也。

    究竟到彼岸。

    即是問解脫也。

    下名字品雲。

    聞此經名。

    生四趣者。

    無有是處。

    即是近力也。

    又雲。

    菩薩住此。

    則能處示現。

    即是遠力也。

    舉七善以答經名也。

    降伏一切諸結煩惱。

    及諸魔性。

    然後要于大般涅槃。

    放舍身命。

    即是答究竟到彼岸也。

    又雲。

    八味具足。

    舉常恒等句。

    釋解脫體也。

    何者下文。

    明解脫中。

    列此八句。

    一一廣釋。

    灼然可見矣。

    第八問流通依。

    如六卷泥洹雲。

    菩薩化衆生。

    說法有幾種。

    而此中[門@報]落若有者。

    于義實便。

    若不取彼問者。

    就此語昧。

    亦有問流通義也。

    名字品迦葉問雲。

    當何名此經。

    雲何奉持。

    其旨顯矣。

    下以四相品答也。

    第二廣問。

    有十六問。

    初以一問廣果地三德。

    下文從四相品未有餘無餘涅槃。

    訖解脫答此也。

    次有二問。

    廣流通辨人辨法辨耶。

    辨正四依品。

    取正法正人。

    以為依也。

    耶正品去耶人耶法。

    以為魔也。

    次有四問。

    廣因四谛四倒。

    二問舉解惑以明智。

    即廣緣因也。

    善業難見性。

    二問舉始終。

    以明正因也。

    次有二問。

    廣經名字。

    即滿字之與聖行也。

    次有七問。

    廣經力也。

    前未發心等四問。

    廣因地滅三障力也。

    後船師等三問。

    廣辨果地。

    萬惑斯亡。

    究竟解脫也。

    第三有十二問勸信。

    同僧亮法師所釋也 雲何得長壽 案。

    僧宗曰。

    此經首題。

    雖以解脫标名。

    若語其圓體。

    則法身般若。

    是以創言與問先以以般若為首也。

    此雖一向而義兼因果。

    意在于果。

    不得不問其因。

    雖有二意。

    通為一問也。

    長壽者。

    一期為壽。

    期久為長。

    常果非期。

    寄言長耳。

    蓋談慧鑒無窮。

    即般若也。

    雲何得者。

    問其因也。

    寶亮曰。

    下答雲修四無量。

    授不殺戒為因。

    得常命法性體為果也。

    智秀曰。

    此問有兩。

    第一問雲何得。

    第二問長壽果相也 金剛不壞身 案。

    僧宗曰。

    向問般若。

    此問法身。

    上明無盡。

    此明不壞。

    如世金剛。

    體不可壞。

    能壞萬物。

    取譬法身。

    三相不能移。

    其神萬化。

    莫能變其體也。

    寶亮曰。

    體相身命。

    實乃不殊。

    就義而辨。

    不得無異。

    身當法體命語始終。

    故分為二問也。

    智秀曰。

    此第三問法身果也 複以何因緣得大堅固力 案。

    僧宗曰。

    上句已問果。

    此下句問因也。

    下文答以護法為因也。

    智秀曰。

    此第四問金剛身因也 雲何于此經究竟到彼岸 案。

    僧宗曰。

    經之大旨。

    因果既彰。

    仍結經名字也。

    下文言。

    此經名為大般涅槃。

    所以言究竟者。

    經之為用有文有理。

    文以诠理。

    理以稱文。

    文理相苻。

    義無遺[門@報]。

    是曰經究竟也。

    人于文理之中。

    修學成聖。

    終期佛果。

    是曰人究竟也。

    依經流通。

    當備何德。

    前名字功德品。

    既結經名字。

    始是成經。

    而經須人弘。

    非德不傳。

    四相品初。

    明流通之利。

    自行兼人。

    終成大覺彼岸明矣。

    智秀曰。

    此第五問經名字。

    兼受持之益 願佛開微密廣為衆生說 案。

    僧宗曰。

    此下有九問。

    廣門也。

    上略門中。

    明般若法身。

    今廣門中。

    明解脫也。

    三德既顯。

    伊字始圓也。

    開微密者。

    廣說如來二種隐[雨/複]。

    一謂言隐[雨/複]。

    二謂形隐[雨/複]。

    以昔教未着為微也。

    诠常為密也。

    寶亮曰。

    此下廣門。

    凡十六問。

    此一問正廣果用。

    果者。

    謂法身般若解脫也。

    智秀曰。

    此第六問弘通之法也。

    下有十問。

    皆相承而發 雲何得廣大為衆作依止實非阿羅漢量與羅漢等 案。

    僧宗曰。

    上略門辨因根。

    結經名。

    顯流通。

    今廣門中。

    唯明果不明因。

    仍辨流通者。

    故知。

    經旨意不在因。

    但以果為宗也。

    上四相品。

    明四種法。

    今此品中。

    舉四依人。

    彼則寄法顯德。

    此則舉位标人也。

    如來居尊體極。

    是真羅漢。

    菩薩似之。

    但大士蹤高。

    去人懸遠。

    難可别知。

    乃約四果。

    仿佛寄心。

    令人取識也。

    寶亮曰。

    下頻有四問。

    皆廣流通。

    此一問。

    問流通人德量高下。

    下四依品答也。

    智秀曰。

    此第七問。

    應言何許位人。

    能得廣大之經。

    可為依止。

    雖是菩薩。

    而位齊聲聞耶 雲何知天魔為衆作留難佛說波旬說雲何分别知 案。

    僧宗曰。

    夫欲通法。

    應識耶正。

    天魔外道。

    阻亂佛法。

    假形僞說。

    以迷未達。

    從其化者。

    長居生死。

    當爾之時。

    四依出世。

    遏魔揚道也。

    向雲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