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集解 第八卷
關燈
小
中
大
大般涅槃經集解第八卷(長壽品第四卷上)
合老少二人譬 多羅聚落迦葉問
長壽品第四
佛複告諸比丘汝于戒律(至)我當解說令汝心喜
案。
道生曰。
欲令問長壽因也。
長壽本是入生死。
濟物之良津。
以慈心為本矣。
慈之為濟。
無制戒律。
令不作諸惡。
然使行善。
以之極也。
既制戒律。
有罪必治。
即事如似無慈。
謂無慈者。
非從疑于戒律。
乃是厚诠壽本。
不可不問也。
問于壽本。
是菩薩事理。
非聲聞所應妄豫。
故推之焉。
僧亮曰。
此中所說。
或是比丘所行。
故偏勸雲。
汝于戒律。
若有所疑。
乃至莫謂如來唯修諸法本性空寂者也。
佛初開宗。
明施是壽因。
純陀以護法為因。
廣宗中。
以三修為因。
雖說三因。
未盡壽本。
今先舉戒後舉智。
略舉始終。
明一切萬行。
皆是壽因。
開其問宗。
故此先舉戒律也。
敬遺記僧宗曰。
前奪因奪果。
釋會二教宗緻。
略舉前來。
舉境勸問。
但所舉之理。
既為深玄。
二乘雖疑。
思所不及。
未能發問。
佛知其不能。
所以重勸問者。
令其高推有在也。
所以舉戒律令問者。
戒是聲聞要行。
入道之初基也。
又一義。
聲聞不疑戒不趣佛。
但疑戒未必緻常也。
又一義。
假使能緻常果。
未知此戒與昔之戒。
雲何為别。
既懷此疑。
疑則應問也。
法蓮記僧宗曰。
前品舉空不空等慧境。
以勸問。
今舉戒律萬行之因。
以勸問也。
若因不了者。
果亦不究竟。
而因有戒定慧也。
所以偏問戒律者。
戒是聲聞所行。
由律儀戒資。
以得定戒得道共戒也。
慧朗述僧宗曰。
勸比丘問。
凡三重也。
前品止其哀歎。
便勸令問。
因修至此。
今此第二又勸也。
将欲廣開常旨。
而戒是萬善之本。
故舉戒以勸問也。
寶亮曰。
此下第四段。
催衆令問也。
戒是聲聞之本。
所以舉戒而勸問也。
智秀曰。
上舉諸法以為勸。
恐諸比丘。
憚常理之深。
不敢緻問。
今指複舉戒。
是常所行事。
約就近情。
以為勸也。
明駿案。
前因受供以開常宗。
唯有純陀。
利根一聞即悟。
設五翻咨難。
以辨法身般若解脫。
即得重顯久是常田也。
然而常旨幽微。
應須廣辨。
以大衆悲深。
頓忘咨決。
頻仍哀請。
爰生傍論。
是以放光催供。
重顯義宗。
複因純陀詳本迹二旨。
明食非實受。
滅豈真亡。
而純陀去後。
時衆默然。
于是動地駭情。
複與問首。
而哀戀之至。
了無咨啟。
唯深陳哀苦。
設譬仰譏。
于是世尊。
因以二偈。
抑其悲情。
略舉法門。
勸其令問。
所舉所勸。
皆是果旨。
觀彼衆心猶迷。
憤發乃說三德涅槃。
奪其所證。
比丘遂乃更執昔教。
還複苦請。
佛以勝修遣執。
以醫譬會教也。
哀歎苦請。
紛綸始息。
是故略舉常住之因。
戒定智慧。
勸令咨問。
此第二勸也。
所以先舉戒者。
夫十地以大悲為首。
五戒以不殺為先。
下答長壽因雲。
大慈大悲。
授不殺戒。
長壽之因。
莫先于戒。
是以先勸問也 我已修學一切諸法本性空寂明了通達 案。
僧亮曰。
說智因也。
僧宗曰。
言如來窮達性本。
得本則握末。
必有洗疑之德。
故勸問也。
寶亮曰。
昔明持戒得果。
但獲斷滅空無為耳。
佛今意雲。
我昔所言。
斷滅空無為者。
乃是今日常住家因。
汝于此義。
應疑可及機而問也。
智秀曰。
舉佛德也。
道慧記曰。
謂佛先已修行。
得至常處。
汝今豈得不修戒等行耶。
明駿。
案。
萬行終以戒定智慧為本。
前句舉戒。
此舉定慧。
本性空者。
慧之境也。
寂者定也。
下文比丘。
即述此三旨。
雲不思議也 汝等比丘莫謂如來唯修諸法本性空寂 案。
僧亮曰。
明萬行皆是因也。
僧宗曰。
空不異昔。
恐其疑止。
乃更舉不空。
發其問也 複告比丘若于戒律有所疑者今悉可問 案。
慧朗述僧宗曰。
第三勸問也 時諸比丘即白佛言(至)無有智慧能問如來 案。
僧亮曰。
佛果深妙。
我智微淺。
不能發問也。
教誨者。
即戒律也。
明駿案。
釋所以不堪問也。
即領上三旨。
皆不思議故也。
境界者。
即舉上性空也。
諸定者。
即舉上寂義也。
教誨者。
即舉上戒律也 世尊譬如老人年百二十(至)于諸戒律當何所問 案。
僧亮曰。
如來敕問。
必欲流通。
而諸聲聞。
不住有三。
一者以智淺。
二以壽促。
三無眷屬。
所以不能任持法也 佛告諸比丘汝等今者(至)諸有疑網恣随所問 案。
僧亮曰。
比丘緻辭。
未有所推。
欲令推諸菩薩。
故重敕也 爾時諸比丘白佛言世尊(至)時諸聲聞默然而住 案。
寶亮曰。
向自辭不堪。
今舉所堪者也。
慧誕曰。
前勸問意。
欲令以譬自陳。
後勸問意。
令推能菩薩。
何以然。
大士于此坐中。
生下品解。
後乃更生中上品解。
所以推也。
年二十五者。
智力強利也。
常解美滿。
喻端政也。
備修萬善。
喻多财也。
藉過去微品常解。
以生現解。
喻父母也。
以現在中品解。
能生未來上品解。
喻妻子也。
品品
道生曰。
欲令問長壽因也。
長壽本是入生死。
濟物之良津。
以慈心為本矣。
慈之為濟。
無制戒律。
令不作諸惡。
然使行善。
以之極也。
既制戒律。
有罪必治。
即事如似無慈。
謂無慈者。
非從疑于戒律。
乃是厚诠壽本。
不可不問也。
問于壽本。
是菩薩事理。
非聲聞所應妄豫。
故推之焉。
僧亮曰。
此中所說。
或是比丘所行。
故偏勸雲。
汝于戒律。
若有所疑。
乃至莫謂如來唯修諸法本性空寂者也。
佛初開宗。
明施是壽因。
純陀以護法為因。
廣宗中。
以三修為因。
雖說三因。
未盡壽本。
今先舉戒後舉智。
略舉始終。
明一切萬行。
皆是壽因。
開其問宗。
故此先舉戒律也。
敬遺記僧宗曰。
前奪因奪果。
釋會二教宗緻。
略舉前來。
舉境勸問。
但所舉之理。
既為深玄。
二乘雖疑。
思所不及。
未能發問。
佛知其不能。
所以重勸問者。
令其高推有在也。
所以舉戒律令問者。
戒是聲聞要行。
入道之初基也。
又一義。
聲聞不疑戒不趣佛。
但疑戒未必緻常也。
又一義。
假使能緻常果。
未知此戒與昔之戒。
雲何為别。
既懷此疑。
疑則應問也。
法蓮記僧宗曰。
前品舉空不空等慧境。
以勸問。
今舉戒律萬行之因。
以勸問也。
若因不了者。
果亦不究竟。
而因有戒定慧也。
所以偏問戒律者。
戒是聲聞所行。
由律儀戒資。
以得定戒得道共戒也。
慧朗述僧宗曰。
勸比丘問。
凡三重也。
前品止其哀歎。
便勸令問。
因修至此。
今此第二又勸也。
将欲廣開常旨。
而戒是萬善之本。
故舉戒以勸問也。
寶亮曰。
此下第四段。
催衆令問也。
戒是聲聞之本。
所以舉戒而勸問也。
智秀曰。
上舉諸法以為勸。
恐諸比丘。
憚常理之深。
不敢緻問。
今指複舉戒。
是常所行事。
約就近情。
以為勸也。
明駿案。
前因受供以開常宗。
唯有純陀。
利根一聞即悟。
設五翻咨難。
以辨法身般若解脫。
即得重顯久是常田也。
然而常旨幽微。
應須廣辨。
以大衆悲深。
頓忘咨決。
頻仍哀請。
爰生傍論。
是以放光催供。
重顯義宗。
複因純陀詳本迹二旨。
明食非實受。
滅豈真亡。
而純陀去後。
時衆默然。
于是動地駭情。
複與問首。
而哀戀之至。
了無咨啟。
唯深陳哀苦。
設譬仰譏。
于是世尊。
因以二偈。
抑其悲情。
略舉法門。
勸其令問。
所舉所勸。
皆是果旨。
觀彼衆心猶迷。
憤發乃說三德涅槃。
奪其所證。
比丘遂乃更執昔教。
還複苦請。
佛以勝修遣執。
以醫譬會教也。
哀歎苦請。
紛綸始息。
是故略舉常住之因。
戒定智慧。
勸令咨問。
此第二勸也。
所以先舉戒者。
夫十地以大悲為首。
五戒以不殺為先。
下答長壽因雲。
大慈大悲。
授不殺戒。
長壽之因。
莫先于戒。
是以先勸問也 我已修學一切諸法本性空寂明了通達 案。
僧亮曰。
說智因也。
僧宗曰。
言如來窮達性本。
得本則握末。
必有洗疑之德。
故勸問也。
寶亮曰。
昔明持戒得果。
但獲斷滅空無為耳。
佛今意雲。
我昔所言。
斷滅空無為者。
乃是今日常住家因。
汝于此義。
應疑可及機而問也。
智秀曰。
舉佛德也。
道慧記曰。
謂佛先已修行。
得至常處。
汝今豈得不修戒等行耶。
明駿。
案。
萬行終以戒定智慧為本。
前句舉戒。
此舉定慧。
本性空者。
慧之境也。
寂者定也。
下文比丘。
即述此三旨。
雲不思議也 汝等比丘莫謂如來唯修諸法本性空寂 案。
僧亮曰。
明萬行皆是因也。
僧宗曰。
空不異昔。
恐其疑止。
乃更舉不空。
發其問也 複告比丘若于戒律有所疑者今悉可問 案。
慧朗述僧宗曰。
第三勸問也 時諸比丘即白佛言(至)無有智慧能問如來 案。
僧亮曰。
佛果深妙。
我智微淺。
不能發問也。
教誨者。
即戒律也。
明駿案。
釋所以不堪問也。
即領上三旨。
皆不思議故也。
境界者。
即舉上性空也。
諸定者。
即舉上寂義也。
教誨者。
即舉上戒律也 世尊譬如老人年百二十(至)于諸戒律當何所問 案。
僧亮曰。
如來敕問。
必欲流通。
而諸聲聞。
不住有三。
一者以智淺。
二以壽促。
三無眷屬。
所以不能任持法也 佛告諸比丘汝等今者(至)諸有疑網恣随所問 案。
僧亮曰。
比丘緻辭。
未有所推。
欲令推諸菩薩。
故重敕也 爾時諸比丘白佛言世尊(至)時諸聲聞默然而住 案。
寶亮曰。
向自辭不堪。
今舉所堪者也。
慧誕曰。
前勸問意。
欲令以譬自陳。
後勸問意。
令推能菩薩。
何以然。
大士于此坐中。
生下品解。
後乃更生中上品解。
所以推也。
年二十五者。
智力強利也。
常解美滿。
喻端政也。
備修萬善。
喻多财也。
藉過去微品常解。
以生現解。
喻父母也。
以現在中品解。
能生未來上品解。
喻妻子也。
品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