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集解 第七卷

關燈
皆是醫教。

    不雲醎苦辛酢等味。

    即乳藥也。

    故知。

    所言會通者。

    蓋說與不說之意也 譬如國王闇鈍少智 案。

    道生曰。

    夫受化者。

    必有解分。

    垢重者。

    攝輕故為王也。

    垢重故智少也 有一醫師性複頑嚚 案。

    道生曰。

    雖複垢重。

    而斷善猶輕。

    今取其中。

    以愚相訓。

    必有師焉 而王不别厚賜俸祿 案。

    道生曰。

    耶訓會情。

    宗莫易也 療治衆病純以乳藥(至)是醫知乳好醜善惡 案。

    僧亮乳藥者。

    說六谛二十五谛。

    皆我見為教。

    以扶物情。

    故譬之以乳也。

    病起根源者。

    若起于法身者。

    應以我為藥。

    若起生死。

    此則非藥。

    此明不識病源也。

    複不善解者。

    不知真我法也。

    僧宗曰。

    譬有五别。

    第一明佛未出時。

    外道化世。

    第二明始應生王宮。

    第三明共入見王。

    稍欲受化。

    第四明應見成佛。

    權說偏教。

    第五明開實顯常也。

    國者。

    總譬一佛之所化也。

    以前悟者。

    譬王也。

    醫者。

    譬外道也。

    風起卒暴。

    譬嗔也。

    冷性凝結。

    譬癡也。

    熱性煩濁。

    譬愛也。

    此明不識病也。

    純服乳者。

    明不識藥也。

    慧朗所述曰。

    此譬有兩意。

    初從首。

    訖療治衆病。

    無不得差。

    謂之古譬。

    蓋是今日座席之前譬也。

    後從其後不久以下。

    謂之今譬。

    正為即時為喻也。

    前明以有執常之病。

    所以不得為說。

    後明常病既消。

    還以無常為患。

    故為常也 複有明醫曉八種術善療衆病知諸方藥從遠方來 案。

    僧亮曰。

    此第二譬也。

    緣悟時至。

    菩薩出世。

    能治生死譬。

    醫八術者。

    譬除八倒。

    法身于人為遠。

    義言遠方來也。

    法瑤曰。

    八術謂慈心等四對。

    三毒及等分也。

    善療衆病者。

    知衆生根根也。

    知諸方藥者。

    善解法相也。

    法身懸絕。

    譬遠方來也 是時舊醫不知咨受反生貢高輕慢之心 案。

    僧亮曰。

    見處王宮。

    受五欲樂。

    衆生不識。

    起凡夫想也。

    于時外道自稱雲。

    是一切智人。

    蔑瞿昙也 彼時明醫即便依附(至)唯願為我宣暢解說 案。

    僧亮曰。

    将欲去之。

    必先受之。

    所以禀彼四禅四空行等法也。

    法瑤曰。

    詣彼師門。

    或咨受常倒也僧宗曰。

    維摩經雲。

    以無心意無受行。

    而悉摧伏諸外道。

    斯蓋四攝之中。

    同事攝也 舊醫答言卿今若能(至)随我所能當給走使 案。

    道生曰。

    成佛凡四十八年也。

    一日屈節。

    則終身成師也。

    僧亮曰。

    要終身為弟子。

    法瑤曰。

    從得道夜。

    至涅槃夜。

    其間凡四十八年。

    爾時六師。

    一不降化。

    與佛角辨抗行。

    師徒之義未絕。

    曲意伺機。

    喻之給使。

    又釋四十八年者。

    謂四禅八禅也 是時舊醫即将客醫共入見王 案。

    僧亮曰。

    菩薩以受化為國也。

    示禀其術。

    知其非道。

    使師及弟子。

    舉世知非。

    于悟分轉近。

    有入國見王之義。

    以為喻也。

    法瑤曰。

    耶師所訓者。

    亦可以法而化。

    為共見也。

    僧宗曰。

    此第三譬也。

    未成佛之前。

    漸欲背耶。

    而未全正。

    兩邊同信。

    義言共入也。

    慧朗曰。

    于時有五百賈客得度。

    未度之前。

    若遇外道。

    便受耶法。

    值佛則度。

    二機不定。

    故雲共入也 是時客醫即為王說種種醫方及餘伎藝 案。

    道生曰。

    五戒十善。

    亦是醫方。

    實以舍下。

    而似生上為伎藝也 大王當知應善分别(至)此法如是可以療病 案。

    道生曰。

    以定除亂。

    謂之治國。

    以慧去結。

    謂之療病也 爾時國王聞是語已(至)然後倍複恭敬客醫 案。

    僧亮曰。

    此第三譬也。

    使人知耶。

    後乃顯正。

    洗浴受摩。

    取草詣樹。

    即入禅定。

    降魔成佛。

    于時靜身得定。

    以譬治國。

    慧能斷結。

    譬治病也。

    法瑤曰。

    上來并是成佛之前事。

    此以下譬成佛後事也。

    神通等為伎術。

    三歸五戒為方藥也。

    戒以禁非。

    定以靜亂。

    為治國也。

    僧宗曰。

    說生死過患令背。

    為醫方也。

    令修戒定。

    為伎術也。

    以五戒十善。

    生淨土故。

    即是治國也。

    以不淨止貪。

    慈悲止嗔。

    因緣止癡。

    即是療病也。

    佛道既成。

    耶心殄息。

    喻如驅出 是時客醫作是念言(至)實愛念者當求一願 案。

    僧亮曰。

    此第四譬也。

    今正是時者。

    五人應悟之時也。

    有愛念者。

    感理冥會。

    令無差也。

    當求一願者。

    惑從相起。

    觀空則滅。

    空理無二。

    故雲一也。

    法瑤曰。

    佛唯化是願。

    但化遂由乎衆生。

    義言求也。

    昙濟曰。

    一願者。

    譬一空門也。

    僧宗曰。

    第四譬也。

    是說四谛。

    除耶我之時至也。

    一願者。

    世尊所應說者。

    常與無常。

    大之與小。

    今日未得雙說。

    故言一也。

    于時正在三七日思惟。

    知衆生有從化之理。

    願得遂也 王即答言從此右臂及餘身分随意所求一切相與 案。

    僧亮曰。

    身雖多分。

    而性空無二。

    無二則無非我所惜也。

    僧宗曰。

    方便智易用。

    如右臂也。

    終聞常教。

    皆有受義。

    故言一切相與也。

    慧朗曰。

    右臂者。

    取一邊之義。

    譬偏教也 彼客醫言王雖許我一切身分然我不敢多有所求 案。

    僧亮曰。

    無則無多非所求也。

    僧宗曰。

    雖知終當圓說。

    即時唯可偏教。

    故雲不敢多有求也 今所求者願王宣令(至)是藥毒害多傷損故 案。

    僧亮曰。

    我見是衆惑之本。

    譬所損之處多也。

    僧宗曰。

    展轉相聞。

    譬之宣令也 若故服者當斬其首(至)常處安樂故求是願 案。

    僧亮曰。

    若起身見。

    則斷慧也。

    身見斷故。

    無複凡夫橫理之惑 時王答言汝之所求(至)若為藥者當斬其首 案。

    道生曰。

    已受五戒十善之化。

    此欲為說無常教也。

    僧亮曰。

    五人觀空得道。

    一切衆生。

    皆知身内無我。

    宣令一國之義也。

    信正背耶。

    理不為難向。

    然從命為。

    蓋不足言也。

    夫萬善以信根為首。

    若以倒見為藥。

    則無信根。

    為斷首之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