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集解 第七卷
關燈
小
中
大
乖之為失也。
乖則永隐。
謂沒深也。
僧亮曰。
為權教所[雨/複]。
譬深水中也。
法瑤曰。
常以無常。
理必相對。
而昔無常之說。
未灼然有在。
則濫乎佛常。
是則常理隐于無常之教。
為珠沒水也。
理必雙悟。
不應有偏。
無常之水。
非深如何。
僧宗曰。
隐覆圓解之珠。
學人無有能見之者。
曰深。
無常之教。
印一切法。
就言下而求常解。
無有可得之理。
曰沒也。
寶亮曰。
中道之理。
隐在今日涅槃教下。
故言沒水。
非據東西。
水為譬也 是時諸人悉共入水求覓是寶 案。
僧亮曰。
修慧也。
求理轉深。
欲以除惑。
譬之入水求寶也。
法瑤曰。
思慧也。
尋教轉深。
入水義也。
失旨宜求。
理推應爾。
不言其意也。
僧宗曰。
向以理中有失。
今亦理中有求。
何者。
常解是理中之勝行。
人豈容無求勝之意耶。
寶亮曰。
從聞得思。
義言入也 競捉瓦石草木沙礫各各自謂得琉璃珠 案。
僧亮曰。
以無常等智。
謂之三果也。
寶亮曰。
依昔經得聞思二慧之解。
謂為真理也 歡喜持出乃知非真 案。
僧亮曰。
羅漢出三界。
自知非究竟也。
法瑤曰。
本謂無常之理。
是真言極旨。
今聞常說。
始知有在。
畫然有判。
不複執在無常教中。
是為持出。
乃知非真也。
僧宗曰。
歡喜者。
屬上向也。
于偏教生解。
謂為真理。
如唱得珠。
保悅在心。
義稱歡喜也。
持出乃知非真者。
常教既宣。
開釋二塗。
則不複為無常所迷。
知先所得。
未為理極也。
寶亮曰。
乘無常之解。
來登燸頂。
信根成就。
決定信佛是常。
于時倒望昔教。
方知虛說。
如持寶出水。
知非真也。
智秀曰。
得修修慧離教。
譬持出。
出觀緣滅。
知未來之生。
未即都盡。
譬乃知非真也。
道慧所撰。
曰歡喜。
持者。
昔謂是理。
保之為持也。
出乃知非真者。
說涅槃時也。
既入今常教。
于昔無常之教為出 是時寶珠猶在水中 案。
道生曰。
于不得者為故。
在水中也。
僧亮曰。
自知生死未盡。
不知佛果常。
故為昔言所[雨/複]也。
法瑤曰。
诠本表旨。
使人得之。
于人未得。
為在诠水之中也。
僧宗曰。
常教既興。
知昔所行。
未為理極。
而思修之信珠。
未即為心用。
猶在理教之下也。
寶亮曰。
得知昔來經教。
盡是常解之诠。
但衆生惑重。
不得正說也 以珠力故水皆澄清 案。
道生曰。
言旨既現。
不複渾迹。
珠之力也。
僧亮曰。
理不可掩。
名教自分伊字之譬是也。
故曰澄清。
僧宗曰。
珠譬解珠。
是映澈之物。
水為之清。
思修勝慧。
是理照之知。
探教不渾也。
寶亮曰。
既有常信。
決知偏教理非是實。
理雖非實。
未曾相亂。
但資向常之解。
故言澄清也。
智秀曰。
緣有此旨。
所以能感今日所說。
顯奠昔教亦是诠極。
豈非珠力水澄清耶。
道慧所撰曰。
惑情亂教。
喻之水濁。
若果無常。
則其迷可久。
理非偏教。
故妄情可息。
息則名教顯然。
喻之水清 于是大衆乃見寶珠故在水下 案。
僧亮曰。
信佛是常。
而請不肯住。
以不自在。
執昔說以緻疑。
乃取判于佛。
此譬之旨也。
法瑤曰。
常理既顯。
方知昔旨。
旨在于常。
譬故在水下也。
僧宗曰。
唯有聞慧。
未能入理。
如未入水。
未修勝慧。
不名得珠。
非不聞慧。
義稱遙見耳。
寶亮曰。
既得信解。
悉知常旨。
遍在昔日教之下 猶如仰觀虛空月形 案。
僧亮曰。
佛說勝修圓教可仰。
以譬空中之月也。
僧宗曰。
思修之心。
中道不偏 是時衆中有一智人以方便力安徐入水即便得珠 案。
道生曰。
如說修行。
譬之安徐入水也。
要在修習我常四法。
而實不廢方便之義也。
修常然後乃解無常。
其理始是得來在我。
故曰智也。
僧亮曰。
舍昔修今之譬也。
法瑤曰。
智人謂菩薩也。
修習不濫。
無常爾乃得常。
以譬入水得珠也。
修習得所。
不渾濁故。
為安徐也。
敬遺記僧宗曰。
迷多悟寡。
可貴可重。
故言一人也。
以善方便。
縱容理味。
則教不渾亂。
勝修之慧。
在我故也。
如以安徐入水。
水不亂故。
所以得珠也。
敬遺記僧宗曰。
一人譬菩薩也。
不執斷常。
縱容取中。
譬之安徐也。
道慧所撰曰。
謂攝心在理。
曰安徐也 汝等比丘不應如是(至)所謂我想常樂淨想 案。
僧亮曰。
此略合譬重勸之也 爾時諸比丘白佛言世尊(至)得入涅槃是義雲何 案。
道生曰。
若昔說無我。
實亦表于我者。
言教何以專說無我。
得離于我。
而不說我。
今方說耶。
僧亮曰。
若今修是正。
昔日遍說。
其義雲何耶。
法瑤曰。
若有我為真。
無我非實者。
昔日何故不說。
幸使我等無謬取之倒。
此之二說。
如以鉾楯。
其趣雲何。
僧宗曰。
此奪果門。
第四段也。
第一奪果。
第二奪因。
第三寄寶珠譬。
成其所修虛而不實。
此第四釋會二教。
不相乖負也。
寶亮曰。
此第七段會通兩教。
自哀歎品來。
比丘三請。
世尊三勸。
而衆人唯懷一疑。
故知。
從卷首至此。
未是正說。
通為勸問明矣。
此疑由是第三勸中生也。
若其理皎然。
昔日何以不先說耶 佛告諸比丘善哉善哉(至)咨問是義為自斷疑 案。
僧亮曰。
善問得時。
能推本定今。
以自斷疑也。
法瑤曰。
下引客舊醫譬。
明古今之說。
其旨不殊也。
昔歎無我。
唯在三界。
除三界我耳。
不毀佛我也。
但彼不解言之旨故。
濫佛亦謂無我。
今毀濫修無我。
非毀生死無我。
歎毀雖異。
其旨實同。
非鉾楯也。
僧宗曰。
能以二教為征。
疑心所以斷也。
今釋二教。
則無執昔之迷。
權實苟分。
疑累斷也。
明駿案。
此下一品之中。
第五段會通也所言會通者。
明昔所以不說常。
今日所以說耳。
非謂以昔無常偏教。
會今圓教也。
是以下譬中雲。
此乳藥者。
服與不服。
乖則永隐。
謂沒深也。
僧亮曰。
為權教所[雨/複]。
譬深水中也。
法瑤曰。
常以無常。
理必相對。
而昔無常之說。
未灼然有在。
則濫乎佛常。
是則常理隐于無常之教。
為珠沒水也。
理必雙悟。
不應有偏。
無常之水。
非深如何。
僧宗曰。
隐覆圓解之珠。
學人無有能見之者。
曰深。
無常之教。
印一切法。
就言下而求常解。
無有可得之理。
曰沒也。
寶亮曰。
中道之理。
隐在今日涅槃教下。
故言沒水。
非據東西。
水為譬也 是時諸人悉共入水求覓是寶 案。
僧亮曰。
修慧也。
求理轉深。
欲以除惑。
譬之入水求寶也。
法瑤曰。
思慧也。
尋教轉深。
入水義也。
失旨宜求。
理推應爾。
不言其意也。
僧宗曰。
向以理中有失。
今亦理中有求。
何者。
常解是理中之勝行。
人豈容無求勝之意耶。
寶亮曰。
從聞得思。
義言入也 競捉瓦石草木沙礫各各自謂得琉璃珠 案。
僧亮曰。
以無常等智。
謂之三果也。
寶亮曰。
依昔經得聞思二慧之解。
謂為真理也 歡喜持出乃知非真 案。
僧亮曰。
羅漢出三界。
自知非究竟也。
法瑤曰。
本謂無常之理。
是真言極旨。
今聞常說。
始知有在。
畫然有判。
不複執在無常教中。
是為持出。
乃知非真也。
僧宗曰。
歡喜者。
屬上向也。
于偏教生解。
謂為真理。
如唱得珠。
保悅在心。
義稱歡喜也。
持出乃知非真者。
常教既宣。
開釋二塗。
則不複為無常所迷。
知先所得。
未為理極也。
寶亮曰。
乘無常之解。
來登燸頂。
信根成就。
決定信佛是常。
于時倒望昔教。
方知虛說。
如持寶出水。
知非真也。
智秀曰。
得修修慧離教。
譬持出。
出觀緣滅。
知未來之生。
未即都盡。
譬乃知非真也。
道慧所撰。
曰歡喜。
持者。
昔謂是理。
保之為持也。
出乃知非真者。
說涅槃時也。
既入今常教。
于昔無常之教為出 是時寶珠猶在水中 案。
道生曰。
于不得者為故。
在水中也。
僧亮曰。
自知生死未盡。
不知佛果常。
故為昔言所[雨/複]也。
法瑤曰。
诠本表旨。
使人得之。
于人未得。
為在诠水之中也。
僧宗曰。
常教既興。
知昔所行。
未為理極。
而思修之信珠。
未即為心用。
猶在理教之下也。
寶亮曰。
得知昔來經教。
盡是常解之诠。
但衆生惑重。
不得正說也 以珠力故水皆澄清 案。
道生曰。
言旨既現。
不複渾迹。
珠之力也。
僧亮曰。
理不可掩。
名教自分伊字之譬是也。
故曰澄清。
僧宗曰。
珠譬解珠。
是映澈之物。
水為之清。
思修勝慧。
是理照之知。
探教不渾也。
寶亮曰。
既有常信。
決知偏教理非是實。
理雖非實。
未曾相亂。
但資向常之解。
故言澄清也。
智秀曰。
緣有此旨。
所以能感今日所說。
顯奠昔教亦是诠極。
豈非珠力水澄清耶。
道慧所撰曰。
惑情亂教。
喻之水濁。
若果無常。
則其迷可久。
理非偏教。
故妄情可息。
息則名教顯然。
喻之水清 于是大衆乃見寶珠故在水下 案。
僧亮曰。
信佛是常。
而請不肯住。
以不自在。
執昔說以緻疑。
乃取判于佛。
此譬之旨也。
法瑤曰。
常理既顯。
方知昔旨。
旨在于常。
譬故在水下也。
僧宗曰。
唯有聞慧。
未能入理。
如未入水。
未修勝慧。
不名得珠。
非不聞慧。
義稱遙見耳。
寶亮曰。
既得信解。
悉知常旨。
遍在昔日教之下 猶如仰觀虛空月形 案。
僧亮曰。
佛說勝修圓教可仰。
以譬空中之月也。
僧宗曰。
思修之心。
中道不偏 是時衆中有一智人以方便力安徐入水即便得珠 案。
道生曰。
如說修行。
譬之安徐入水也。
要在修習我常四法。
而實不廢方便之義也。
修常然後乃解無常。
其理始是得來在我。
故曰智也。
僧亮曰。
舍昔修今之譬也。
法瑤曰。
智人謂菩薩也。
修習不濫。
無常爾乃得常。
以譬入水得珠也。
修習得所。
不渾濁故。
為安徐也。
敬遺記僧宗曰。
迷多悟寡。
可貴可重。
故言一人也。
以善方便。
縱容理味。
則教不渾亂。
勝修之慧。
在我故也。
如以安徐入水。
水不亂故。
所以得珠也。
敬遺記僧宗曰。
一人譬菩薩也。
不執斷常。
縱容取中。
譬之安徐也。
道慧所撰曰。
謂攝心在理。
曰安徐也 汝等比丘不應如是(至)所謂我想常樂淨想 案。
僧亮曰。
此略合譬重勸之也 爾時諸比丘白佛言世尊(至)得入涅槃是義雲何 案。
道生曰。
若昔說無我。
實亦表于我者。
言教何以專說無我。
得離于我。
而不說我。
今方說耶。
僧亮曰。
若今修是正。
昔日遍說。
其義雲何耶。
法瑤曰。
若有我為真。
無我非實者。
昔日何故不說。
幸使我等無謬取之倒。
此之二說。
如以鉾楯。
其趣雲何。
僧宗曰。
此奪果門。
第四段也。
第一奪果。
第二奪因。
第三寄寶珠譬。
成其所修虛而不實。
此第四釋會二教。
不相乖負也。
寶亮曰。
此第七段會通兩教。
自哀歎品來。
比丘三請。
世尊三勸。
而衆人唯懷一疑。
故知。
從卷首至此。
未是正說。
通為勸問明矣。
此疑由是第三勸中生也。
若其理皎然。
昔日何以不先說耶 佛告諸比丘善哉善哉(至)咨問是義為自斷疑 案。
僧亮曰。
善問得時。
能推本定今。
以自斷疑也。
法瑤曰。
下引客舊醫譬。
明古今之說。
其旨不殊也。
昔歎無我。
唯在三界。
除三界我耳。
不毀佛我也。
但彼不解言之旨故。
濫佛亦謂無我。
今毀濫修無我。
非毀生死無我。
歎毀雖異。
其旨實同。
非鉾楯也。
僧宗曰。
能以二教為征。
疑心所以斷也。
今釋二教。
則無執昔之迷。
權實苟分。
疑累斷也。
明駿案。
此下一品之中。
第五段會通也所言會通者。
明昔所以不說常。
今日所以說耳。
非謂以昔無常偏教。
會今圓教也。
是以下譬中雲。
此乳藥者。
服與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