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集解 第七卷

關燈


    向舉苦空四倒。

    與常樂四倒作本。

    今複舉三例釋。

    前四倒所由耳。

    想倒者。

    想以取假為義。

    謬執不得法實。

    憶想推求。

    由此起倒也。

    心倒者。

    第六意識。

    能緣于理。

    先由心緣。

    而後起倒也。

    見倒者。

    見能審法。

    由審成倒。

    藉此則生于四。

    而對則八也。

    寶亮曰。

    心識一往。

    捉境謬解。

    取法不得。

    名之為倒。

    後以想心。

    重來分别。

    逐心謬解。

    名曰想倒。

    見是行陰之心。

    以想分别。

    有違不違二義。

    轉重執見。

    謂言佛是無常。

    名為見倒也。

    不說受倒者。

    受之與想。

    一類相似。

    據其中品。

    所以不明也。

    見是三家之後。

    重行陰故說 何等為義無我者即生死我者即如來 案。

    道生曰。

    生死不得自在。

    故曰無我 無常者聲聞覺常者如來法身 案。

    道生曰。

    二乘不見常。

    故無常也 苦者一切外道樂者即是涅槃 案。

    道生曰。

    反正見故。

    不得出苦 不淨者即有為法淨者諸佛菩薩所有正法 案。

    道生曰。

    夫橫起者。

    皆有為也 是名不颠倒以不倒故(至)應知如是常樂我淨 案。

    僧亮曰。

    正說勝三修也。

    法瑤曰。

    既明二種四倒。

    不知其義。

    次明二種四不倒。

    知其義者。

    即文自顯。

    不複記也 時諸比丘白佛言世尊(至)而見放舍欲入涅槃 案。

    道生曰。

    既已斥其解非。

    便應教其修是。

    故複得請之 如來若見顧念教敕(至)同共正住修于梵行 案。

    道生曰。

    若佛涅槃。

    無複教者。

    雖修梵行。

    終不能得離此毒身 我等亦當随佛世尊入于涅槃 案。

    道生曰。

    言佛若住世教我者。

    乃當得随佛入此涅槃也。

    僧亮曰。

    上歎昔三修。

    取定于如來。

    如來已判。

    比丘雖悟昔修是倒。

    未得後修為用。

    請求教導。

    頂受修習也。

    随佛涅槃者。

    修既是倒。

    雲何與此毒身同止。

    佛若現滅。

    随佛而去也。

    僧宗曰。

    上請不住。

    退保昔教。

    既蒙開釋。

    始知未達。

    敬服前言。

    我既有倒。

    應須除滅。

    如其不住。

    欲随佛取滅。

    尋取滅之意。

    如似猶協前教。

    雖不要住。

    意在未舍。

    所以不敢公言。

    執教者。

    既蒙開釋。

    愧在未達耳。

    寶亮曰。

    此下第三請始也。

    就此中亦有三意。

    第一直領解。

    第二請佛住教我勝三修。

    第三佛若不受我請。

    今當逐佛入涅槃者。

    以死要佛也。

    智秀曰。

    開說勝修。

    悟解情薄。

    今更請佛住。

    重為已說。

    雲随佛入涅槃者。

    不謂别有涅槃可入。

    由佛昔雲得涅槃時。

    必應舍身故。

    用理切之辭。

    以為請也 爾時佛告諸比丘汝等不應(至)亦以付囑摩诃迦葉 案。

    道生曰。

    所以付囑聲聞者。

    明要須兼解。

    然後得道也。

    迦葉在佛前出家。

    以十方佛為師。

    佛既成道。

    為佛弟子。

    苦行第一。

    深解成就。

    必可以軌誨後學。

    故付囑也。

    僧亮曰。

    答請教之言也。

    教汝遺法。

    今留在後也。

    僧宗曰。

    向以辭倒請住。

    今明付囑有人。

    何患倒之不除也。

    寶亮曰。

    第三勸也。

    就此中有三意。

    先一非其第一請意。

    雲但修勝修。

    随滅何益耶。

    第二出所依止人。

    迦葉既為依止處者。

    如佛在世無異。

    何患欲修勝修。

    而無地耶。

    有人解雲。

    此迦葉即是三十四問者也。

    謂不應然。

    正是聲聞中上座者耳。

    故六卷雲。

    以聲聞乘故。

    不能流通。

    非都不能也。

    是佛大弟子。

    于時不來故。

    知先是體常之人 汝等當知先所修集無常苦想非是真實 案。

    僧亮曰。

    一切經藏。

    皆付迦葉比丘。

    得知前非後是也。

    法瑤曰。

    将欲設譬。

    使其分明知昔解必非。

    勸學今之所說。

    故先誡敕之 譬如春時 案。

    僧亮曰。

    春者農之始也。

    無常之教。

    乃學之始也。

    法瑤曰。

    卉物開秀悅情之時。

    以譬聽者機發之時也。

    時而聞法。

    莫不開悅也。

    僧宗曰。

    譬有三意。

    初明過去佛邊得解譬也。

    次明失解譬。

    後明更感今佛聞常發解譬也。

    衆生有善。

    值過去佛。

    感應相交。

    善萌開發。

    喻彼和适之時也。

    智秀曰。

    譬旨有二。

    前從始訖乃知非真。

    顯學人本有極修當果之解。

    為佛偏教所益。

    尋之不能得也。

    後從是時寶球。

    訖譬明今日教。

    顯極修之旨。

    現昔偏教之下求者。

    終能于中得也。

    開此二意。

    以誡學人慎彼前失。

    慕斯後得也。

    前譬中有兩意。

    初訖沒深水中。

    正顯極修之珠。

    沒于偏教之水也。

    春至則卉木斯萌。

    譬感興而教發。

    善心榮秀 有諸人等 案。

    僧亮曰。

    陳如五人。

    應聞者也。

    僧宗曰。

    應是住前凡夫人。

    寶亮曰。

    通譬三乘人也 在大池浴 案。

    僧亮曰。

    禀承經教。

    洗除邪惑。

    譬大池浴也。

    僧宗曰。

    三世佛法通譬也。

    池中有水。

    水從池出。

    請佛法之中。

    有理有教。

    理教從佛法出也。

    寶亮曰。

    釋迦出世。

    從鹿園至雙樹。

    通譬池也 乘船遊戲 案。

    僧亮曰。

    依經求理。

    始用聞思。

    既入理不深。

    若船之浮水上者也。

    何者。

    衆生本有四倒之計。

    謂一切法常。

    佛欲斷之。

    說一功無常。

    旨在三界。

    濫及法身。

    執教失旨。

    浮淺之義。

    無有實功。

    譬之戲也。

    敬遺記僧宗曰。

    遊戲者。

    感聞常教。

    非不微解。

    有悅情之謂。

    法蓮記僧宗曰。

    萬善為船。

    甘樂為戲也 失琉璃寶 案。

    一本雲殊。

    僧亮曰。

    經旨不偏。

    理圓可貴。

    喻之寶。

    亦曰珠也。

    偏取乖中。

    以譬失也。

    法瑤曰。

    言之旨為珠也。

    不達所诠為失也。

    僧宗曰。

    外譬因戲失珠。

    内合以解所未深。

    情馳五欲。

    亡失本解。

    如失珠也。

    若論失者。

    昔計常乖解。

    已有失義。

    而以今聞無常之教。

    方稱失者。

    以昔常名是同失義。

    不顯無常之教。

    生無常解。

    遏于常見。

    失義始彰也。

    寶亮曰。

    中道之解。

    應得不得。

    名之為失也 沒深水中 案。

    道生曰。

    常與無常。

    理本不偏。

    言兼可珍。

    而必是應獲。

    由二乘漫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