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集解 第六卷

關燈
然離此之外。

    亦更無也。

    僧宗曰。

    并不成者。

    明功用不同。

    縱不成者。

    明義無勝負也。

    别不成者。

    明無異體也。

    解脫亦非者。

    此總合前兩句。

    若言解脫功用即法身功用者非也。

    三法各異者。

    合第三若别句也。

    言解脫亦非有。

    唯主滅累一義。

    不收圓德。

    文句隐略。

    得意者。

    應雲解脫。

    非涅槃所成圓體已。

    何者。

    以三德成秘密藏。

    此收佛地功德斯盡。

    向者三德。

    各收一義。

    是為捉别。

    雲何收盡。

    故言非涅槃也。

    寶亮曰。

    并者。

    以一時俱有。

    以為譬也。

    何者。

    昔以事斷無為為涅槃。

    而此無為。

    與身智并故。

    非今日伊字也。

    縱者。

    以前後為目。

    亦譬昔日無餘涅槃也。

    謂先有身。

    次有智。

    後有滅。

    故言非也。

    如三目者。

    上以二句非昔。

    此句正是于今。

    謂萬德之上。

    總明涅槃也。

    三點若别者。

    謂三德之上。

    一一偏取。

    亦不得也。

    下句雲。

    法身亦非等也。

    三法各異亦非者。

    謂各有别體也 爾時諸比丘聞佛世尊(至)于諸想中最為第一 案。

    道生曰。

    既聞涅槃如世伊字。

    始悟昔說無常之旨。

    止于三界。

    而遠表于常也。

    僧亮曰。

    受解請也。

    聞今伊字之譬。

    解佛昔說一切無常。

    是方便也。

    而此方便。

    能斷三界實結。

    何快如之。

    法瑤曰。

    佛說伊字涅槃之常。

    是則已說非涅槃者無常也。

    又自因今解悟昔說無常旨在非佛。

    乃所以表佛是常。

    可謂快說也。

    僧宗曰。

    向釋三義。

    旨趣幽深。

    求之于心。

    冥然分外。

    交聞唱滅。

    舍應歸本。

    長與物隔。

    故愁憂也。

    快說無常者。

    伊字之說。

    非情所解。

    前塗難涉。

    退保先教。

    何以示耶。

    如來昔教。

    令我修學無常等觀。

    離三界惑。

    依教修行。

    果得出苦。

    所以不難。

    今日教者。

    今雖言常。

    而我未得。

    我既未得。

    事在如來。

    交見滅度。

    雖有常言。

    不睹其事。

    如其不住。

    則昔說可憑。

    是以歎也。

    象迹為上者。

    上句歎教。

    此句歎從教生解也。

    寶亮曰。

    從此以下。

    請中第二文也。

    若為凡請。

    大旨有二。

    第一者。

    佛說二十五有。

    作五門觀。

    而佛故是常。

    得知金剛以還是生死。

    而後心是常也。

    我是可教人。

    佛應住世也。

    第二佛雖為我說伊字涅槃。

    不知雲何而得也。

    就此第二請中。

    有三段。

    第一明我是可教之人。

    略有所解。

    故先以二譬。

    歎今苦空無常五門除惑。

    勝于昔日也。

    第二從帝王。

    訖醉人譬。

    正請辭也。

    第三從歎芭蕉已下。

    執昔教。

    以要佛若不住世。

    我當尋昔所習。

    通于佛上。

    修苦無常也。

    快者。

    快上純陀品中五門觀也。

    純陀品中。

    說常無常。

    今但歎無常之理。

    昔來所觀常理。

    本所未達。

    且留此理。

    以為請辭。

    謂我未解。

    應住世教我也。

    我若已解今日常旨。

    用請何為也。

    智秀曰。

    此下第四段奪執也。

    有四别。

    第一正執。

    第二奪執。

    第三請住。

    第四佛答。

    從此訖而有諸見其無是處。

    第一快昔教。

    拟為反請也。

    明駿曰。

    此下訖無我想勸問中。

    第二翻上舉勝法勸問。

    既非己所解。

    乃還執昔教也。

    有三階。

    第一勸昔無常教。

    于我已解。

    第二舉帝王等譬。

    明所未解者。

    在乎今教。

    而佛不住。

    教我令解耶。

    第三舉歎無我等教也 若有精勤修集之者(至)無明憍慢及無常想 案。

    僧亮曰。

    舉三界實結。

    顯無常教之力能也。

    不說嗔者。

    以易斷故也。

    法瑤曰。

    若能勤修無常想者。

    則不離三界惑及佛上無常想倒。

    快說之義。

    其在此也。

    僧宗曰。

    想有二種。

    若習觀觀空前方便者。

    不能除結。

    今取空觀。

    協解無常。

    即是空慧。

    作想名說也。

    若不爾者。

    還取空前方便伏結。

    由伏後斷。

    故通言斷也。

    及無常想者。

    斷見無常耳。

    寶亮曰。

    此是思惟門中。

    最後所斷者。

    故偏舉。

    非不先斷粗也。

    及無常想者。

    兼除佛上倒也 世尊如來若離無常想者(至)無明憍慢及無常想 案。

    道生曰。

    上雲修無常。

    能除無常想。

    想是慧名。

    似若鉾楯。

    宜更明之也。

    若離者。

    謂不修無常想。

    則無般若。

    般若既無。

    則無解脫。

    今日豈得入涅槃乎。

    若不離者。

    取昔說相。

    為無常想。

    則是颠倒。

    豈得言與慢等俱離耶。

    僧亮曰。

    請也。

    得理觀者。

    境智不相離。

    如來若常。

    則離無常想。

    若離無常想。

    為物則不應涅槃。

    上既有為衆生之言。

    因之得有請也。

    若不離者。

    若佛不住理數。

    自滅無常之觀。

    竟不離佛。

    伊字之譬。

    更增惑倒也。

    法瑤曰。

    向美快說無常想。

    能除三界常見等惑。

    及佛上無常想倒。

    今次歎此想亦能得常也。

    何以然耶。

    如來本若不修無常想者。

    則不知無常在于非佛。

    常在于佛。

    雲何得修不濫之無常。

    入伊字涅槃耶。

    此論今日所解。

    不談昔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