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集解 第六卷
關燈
小
中
大
亦當為汝先說甘露然後乃當入于涅槃
案。
道生曰。
如必不疑不知問者。
亦當自為汝說。
終不使汝。
遂堕疑惑也。
僧亮曰。
謂汝自有疑。
而不能問。
我當為說。
然後涅槃。
寶亮曰。
總答前五譬譏請意。
自出世以來。
說苦無常。
除餘四倒。
今說常樂具足入道。
何緻終始之譏耶。
今昔所說。
窮幽微之理。
豈有畏法過耶。
今入涅槃。
廣為汝說甘露極理。
令得常樂我淨之法。
有何乖願耶。
今欲令汝識常。
與文殊等。
豈謂慈偏耶。
出世已來。
教爾正路。
今複示汝甘露妙道。
豈曰無慈耶 諸比丘佛出世難人身難得(至)如求金沙優昙缽華 案。
僧亮曰。
所謂将欲奪之。
必固與之。
僧宗曰。
向來勸問。
從此下奪也。
有四段。
第一奪果。
第二奪因。
第三舉寶珠譬。
明昔果所以是虛第四結會二教也。
寶亮曰。
此下第三偏勸舍昔所得果也。
有四意。
第一先歎比丘能離五難。
并勸也。
第二正奪果。
第三奪昔所行因。
第四勸修取今常果也。
智秀曰。
此下訖如世伊字。
第三别更舉異緣勸問也。
有三章。
一舉比丘德。
第二舉比丘失。
第三舉佛真實教敕。
以勸問 諸比丘離于八難得人身難(至)是故汝等不應放逸 案。
僧亮曰。
向與今奪也。
昔偏執以為足。
更不進求。
豈非空過放逸人耶。
僧宗曰。
比丘既勤勤請住。
佛不許住。
而乃勸問。
所舉之理。
非其境界。
絕咨啟之方。
乃退保所得。
息進向之路。
承其此念。
故有空過之責。
舉昔苦行。
以顯大慈之難負 汝等比丘雲何莊嚴(至)值遇寶城取虛僞物 案。
僧亮曰。
此譬廣上事也。
城喻涅槃。
僧宗曰。
佛果排遣累。
喻城之防非也。
戒防身口外失。
如牆也。
定水為塹也。
慧能決斷除惡。
如俾倪也。
保其所得。
謂取虛僞物也。
寶亮曰。
第二奪果也。
寶城無體。
為衆寶所成。
若一德不備。
不得稱為大涅槃也。
昔之所說。
乃是涅槃因緣中說耳 汝諸比丘勿以下心(至)未為正法除諸結使 案。
寶亮曰。
此第三奪已昔日所因也。
有四句。
唯勸令忘懷兩修而德也。
雖服袈裟者。
此乃始學之初門非涉真之極路也 汝諸比丘今當真實(至)種種煩惱病之良藥 案。
僧亮曰。
真實事者。
謂常理也。
常理難解。
既非散心怯弱所知。
故須攝心也。
唯有佛日能照。
佛日沒已。
汝等當為無明所覆。
雲何能見耶。
大地是衆生共報。
佛法亦爾。
本為衆生故求此。
即衆生法已。
僧宗曰。
十力慧日沒者。
謂時機難差也。
草木為衆生用者。
資益法藥。
以除患也。
既有法藥。
所以時不可失也。
寶亮曰。
此第四勸修今因。
取今果也。
将欲勸修。
先以一句誡敕竟。
略出常住體相雲。
如來法性。
真實不倒也。
昔日亦雲法性。
而是斷滅之教。
今日所明常果體。
百非所不得。
無有亦無無。
謂一相無相。
不斷不常。
如此心緣。
豈是颠倒耶。
即生三法。
為修因之方。
謂精進攝心勇猛也 我今當令一切衆生(至)悉皆安住秘密藏中 案。
僧亮曰。
入者常住之理。
昔為無常所覆。
衆生不見。
今得見故。
名之為入也。
僧宗曰。
上略開常。
未出常體。
今既奪彼所得。
宜顯其相也。
秘密者。
謂十地所不見。
唯佛能了也。
衆德蘊在圓果之中。
義和藏也。
寶亮曰。
住者有三位。
謂信見得也。
何者。
從外凡至九地。
通名信住。
第十地者。
名為見住。
唯佛乃居得住位也 我亦複當安住是中入于涅槃 案。
僧亮曰。
佛得常故。
名為住也。
為物涅槃佛不滅也。
僧宗曰。
向指大衆。
今指如來。
明同得不異耳。
入者。
謂丈六之迹。
緣盡。
反真。
約應不現。
故言入也 何等名為秘密之藏(至)名入涅槃如世伊字 案。
道生曰。
夫照極自然。
居宗在上。
上不可并。
故橫必非矣。
所除累。
近則解脫。
于下無不應。
兼則色身是俱。
非先後故。
縱亦非也。
三無離理故。
别之尤非。
是以湛然弗差。
猶如伊字。
既雲常矣。
豈有今滅。
今滅非實。
色身則存也。
一言蔽諸。
伊字之喻也。
僧亮曰。
若并者。
身能發智。
智用滿故。
三法俱常。
智功既勝。
故不并也。
縱亦不成者。
身智之滅。
無優劣故也。
面上三目者。
般若居上。
身及解脫。
二無勝故。
并列在下。
此釋三德相緣。
得常之所由也。
若别者不相因也。
身得智。
不由智得滅。
是則俱無也。
具此三法。
所以謂安住也。
名入涅槃者。
謂常法無滅。
為物故滅也。
法瑤曰。
三法各異者。
體異則有分。
有分則無常。
豈宜各異而合成涅槃耶。
又雖雲一一非耳。
道生曰。
如必不疑不知問者。
亦當自為汝說。
終不使汝。
遂堕疑惑也。
僧亮曰。
謂汝自有疑。
而不能問。
我當為說。
然後涅槃。
寶亮曰。
總答前五譬譏請意。
自出世以來。
說苦無常。
除餘四倒。
今說常樂具足入道。
何緻終始之譏耶。
今昔所說。
窮幽微之理。
豈有畏法過耶。
今入涅槃。
廣為汝說甘露極理。
令得常樂我淨之法。
有何乖願耶。
今欲令汝識常。
與文殊等。
豈謂慈偏耶。
出世已來。
教爾正路。
今複示汝甘露妙道。
豈曰無慈耶 諸比丘佛出世難人身難得(至)如求金沙優昙缽華 案。
僧亮曰。
所謂将欲奪之。
必固與之。
僧宗曰。
向來勸問。
從此下奪也。
有四段。
第一奪果。
第二奪因。
第三舉寶珠譬。
明昔果所以是虛第四結會二教也。
寶亮曰。
此下第三偏勸舍昔所得果也。
有四意。
第一先歎比丘能離五難。
并勸也。
第二正奪果。
第三奪昔所行因。
第四勸修取今常果也。
智秀曰。
此下訖如世伊字。
第三别更舉異緣勸問也。
有三章。
一舉比丘德。
第二舉比丘失。
第三舉佛真實教敕。
以勸問 諸比丘離于八難得人身難(至)是故汝等不應放逸 案。
僧亮曰。
向與今奪也。
昔偏執以為足。
更不進求。
豈非空過放逸人耶。
僧宗曰。
比丘既勤勤請住。
佛不許住。
而乃勸問。
所舉之理。
非其境界。
絕咨啟之方。
乃退保所得。
息進向之路。
承其此念。
故有空過之責。
舉昔苦行。
以顯大慈之難負 汝等比丘雲何莊嚴(至)值遇寶城取虛僞物 案。
僧亮曰。
此譬廣上事也。
城喻涅槃。
僧宗曰。
佛果排遣累。
喻城之防非也。
戒防身口外失。
如牆也。
定水為塹也。
慧能決斷除惡。
如俾倪也。
保其所得。
謂取虛僞物也。
寶亮曰。
第二奪果也。
寶城無體。
為衆寶所成。
若一德不備。
不得稱為大涅槃也。
昔之所說。
乃是涅槃因緣中說耳 汝諸比丘勿以下心(至)未為正法除諸結使 案。
寶亮曰。
此第三奪已昔日所因也。
有四句。
唯勸令忘懷兩修而德也。
雖服袈裟者。
此乃始學之初門非涉真之極路也 汝諸比丘今當真實(至)種種煩惱病之良藥 案。
僧亮曰。
真實事者。
謂常理也。
常理難解。
既非散心怯弱所知。
故須攝心也。
唯有佛日能照。
佛日沒已。
汝等當為無明所覆。
雲何能見耶。
大地是衆生共報。
佛法亦爾。
本為衆生故求此。
即衆生法已。
僧宗曰。
十力慧日沒者。
謂時機難差也。
草木為衆生用者。
資益法藥。
以除患也。
既有法藥。
所以時不可失也。
寶亮曰。
此第四勸修今因。
取今果也。
将欲勸修。
先以一句誡敕竟。
略出常住體相雲。
如來法性。
真實不倒也。
昔日亦雲法性。
而是斷滅之教。
今日所明常果體。
百非所不得。
無有亦無無。
謂一相無相。
不斷不常。
如此心緣。
豈是颠倒耶。
即生三法。
為修因之方。
謂精進攝心勇猛也 我今當令一切衆生(至)悉皆安住秘密藏中 案。
僧亮曰。
入者常住之理。
昔為無常所覆。
衆生不見。
今得見故。
名之為入也。
僧宗曰。
上略開常。
未出常體。
今既奪彼所得。
宜顯其相也。
秘密者。
謂十地所不見。
唯佛能了也。
衆德蘊在圓果之中。
義和藏也。
寶亮曰。
住者有三位。
謂信見得也。
何者。
從外凡至九地。
通名信住。
第十地者。
名為見住。
唯佛乃居得住位也 我亦複當安住是中入于涅槃 案。
僧亮曰。
佛得常故。
名為住也。
為物涅槃佛不滅也。
僧宗曰。
向指大衆。
今指如來。
明同得不異耳。
入者。
謂丈六之迹。
緣盡。
反真。
約應不現。
故言入也 何等名為秘密之藏(至)名入涅槃如世伊字 案。
道生曰。
夫照極自然。
居宗在上。
上不可并。
故橫必非矣。
所除累。
近則解脫。
于下無不應。
兼則色身是俱。
非先後故。
縱亦非也。
三無離理故。
别之尤非。
是以湛然弗差。
猶如伊字。
既雲常矣。
豈有今滅。
今滅非實。
色身則存也。
一言蔽諸。
伊字之喻也。
僧亮曰。
若并者。
身能發智。
智用滿故。
三法俱常。
智功既勝。
故不并也。
縱亦不成者。
身智之滅。
無優劣故也。
面上三目者。
般若居上。
身及解脫。
二無勝故。
并列在下。
此釋三德相緣。
得常之所由也。
若别者不相因也。
身得智。
不由智得滅。
是則俱無也。
具此三法。
所以謂安住也。
名入涅槃者。
謂常法無滅。
為物故滅也。
法瑤曰。
三法各異者。
體異則有分。
有分則無常。
豈宜各異而合成涅槃耶。
又雖雲一一非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