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集解 第六卷

關燈
放口光。

    此品初動也。

    皆是欲為下根人。

    重說常故也。

    從放口光訖偈。

    六段中。

    第一現涅槃相也。

    有三章。

    此第一章 時諸天龍乾闼婆(至)如來見放舍猶如棄涕唾 案。

    僧亮曰。

    明佛去之苦也。

    智秀曰。

    此下訖五譬。

    第二段。

    自陳哀歎。

    以請佛也 譬如日初出光明甚晖炎(至)譬如須彌山 案。

    僧亮曰。

    佛若住世。

    有如是之益也 世尊譬如國王生育諸子(至)唯願久住不入涅槃 案。

    僧亮曰。

    上兩章。

    備陳去留之損益。

    申己苦以請佛。

    而不蒙慈顧。

    此下訖長行。

    以五譬過佛也。

    第一明無善始令終之美。

    第二明以有為為苦。

    無為為樂。

    畏有為故。

    佛非無為也。

    第三說無為樂。

    以子在獄。

    父不得樂為譬也。

    第四慈而不等。

    第五都無慈也。

    法瑤曰。

    此譬自言雖得正見。

    而般若未具。

    請佛住世。

    成我般若也。

    僧宗曰。

    四部不一譬諸子。

    明慧不耶。

    喻端正也。

    初教定慧。

    令我修學。

    生我慧命應追勝慧。

    教以深理。

    則慧命不斷。

    佛今既去。

    勝慧不續。

    非殺如何。

    寶亮曰。

    我未免四魔。

    而佛見舍。

    豈非以子付旃陀羅耶 世尊譬如有人善學諸論(至)則不複畏堕于地獄 案。

    法瑤曰。

    此譬謂佛具足。

    若應住世。

    為我說之。

    如其涅槃。

    于諸法畏而不說也。

    昙濟曰。

    如來如似畏有為也 世尊譬如有人初學作務(至)雲何如來得受安樂 案。

    法瑤曰。

    此譬明我未得解脫。

    請佛住世。

    教我令得也。

    昙濟曰。

    喻小乘初業也。

    囹圄者無明也。

    有人問者菩薩也。

    敬遺記僧宗曰。

    聲聞教修行。

    斷諸煩惱。

    為初作也。

    彼人以能勤故。

    得罪于囹圄。

    今明雖斷粗惑。

    而細者不傾。

    故為陰果之所籠樊也。

    有人問之受何罪者。

    天下有無事。

    傍人為複顧問。

    不能為益。

    若世尊果去。

    則同傍人泛爾無慈者也。

    又釋。

    以慈悲為官也。

    寶亮曰。

    謂佛不應負誓者。

    昔發四弘願。

    處生死度一切衆生。

    雲衆生病愈。

    我病乃除。

    今我幸是可度之數。

    而佛息化。

    豈不違誓耶。

    慧朗述僧宗曰。

    初學菩薩。

    懷大慈悲。

    誓為衆生。

    不舍生死。

    生死之應。

    必不可免。

    如官所收。

    若衆生得度。

    佛乃安樂。

    雲何今日。

    獨離苦惱耶。

    有人問者。

    餘大菩薩。

    問始行也 世尊譬如醫王善解方藥(至)唯願久住莫般涅槃 案。

    法瑤曰。

    佛若不住。

    教我令得解脫者。

    則有秘吝。

    如彼醫也。

    昙濟曰。

    雖謂有慈。

    而心存勝負傷平等也 世尊譬如老少病苦之人(至)久住于世勿入涅槃 案。

    法瑤曰。

    此譬明己習學始。

    爾未成法身。

    請佛住世。

    咨問修學。

    法身可成。

    昙濟曰。

    若有慈者。

    則應救苦。

    今既舍苦。

    豈謂有慈也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至)遠離諸非法自慰受歡樂 案。

    僧亮曰。

    以慈愍故。

    是以現滅。

    備之前文。

    但凡夫愛緣悲重。

    不可理悟。

    今偏告比丘。

    以厲諸人也。

    寶亮曰。

    此下第二勸也。

    有三意。

    第一戒時衆。

    第二總因果中勸。

    第三勸舍昔日所得。

    修今伊字也。

    此即第一對比丘。

    戒凡夫也。

    諸佛法爾者。

    有感則應。

    感盡歸真也。

    樂不放逸者。

    教令持戒守心。

    正憶念者。

    其修定。

    下句修慧也。

    智秀曰。

    此下第三段。

    正舉諸法。

    述佛本意。

    勸令問也。

    有三别。

    第一将欲使問。

    先兩偈。

    止其亂心也。

    第二廣舉諸法勸問。

    第三更舉異緣勸問。

    此即第一。

    止其哀亂也 複次比丘若有疑惑(至)我當随順為汝斷之 案。

    道生曰。

    佛雖為純陀。

    說不滅之義。

    而諸比丘。

    執昔教不已。

    今将釋之。

    以明今昔之教。

    則妙善同也。

    說一切皆者。

    本為衆生着三界之惑。

    以遣不空之病耳。

    言迹既漫。

    理應緻疑。

    今許其疑問。

    微言得顯。

    引背歸宗也。

    僧亮曰。

    開宗有略有廣。

    此廣勸問也。

    諸比丘觀四非常。

    斷疑成道。

    聞佛常住。

    應于此果生疑。

    則應問而無問者。

    必以昔說是實。

    若以昔說為實終不悟今教也。

    是故稱名。

    發其疑端。

    昔說一切空。

    今言不空。

    是可疑也。

    僧宗曰。

    此開宗之中。

    第三也。

    前第一因施明常。

    第二純陀騰大衆請明常。

    今此第三勸奪門明常也。

    所以将奪而先勸問者。

    向以五譬譏佛。

    或言吝法。

    或謂慈偏。

    今勸其令問上開宗之旨。

    發今昔二教。

    顯二種不可請。

    既所未達。

    今應疑問也。

    生死虛假。

    終歸于空。

    涅槃圓極。

    湛然常存。

    為不空也。

    昔說無常。

    止于三界。

    今言無常。

    三界外也。

    昔以三無為為常。

    今明妙有以為常也。

    寶亮曰。

    此下第二舉因果。

    總勸問也。

    智秀曰。

    第二廣舉諸法。

    以勸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