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集解 第六卷
關燈
小
中
大
大般涅槃經集解第六卷(哀歎品卷上)
釋地動 出空不空空等十五法門 合正法寶城譬 釋伊字釋槃 釋若離若不離無常想義 釋五十七煩惱義
哀歎品第三
案。
慧朗述僧宗曰。
從前品末放口光催供。
訖珠譬。
猶是請門明常。
此為下根說也。
有六段。
第一放光催供。
第二動地大衆哀歎。
第三說五譬譏請佛也。
第四佛勸問又奪其所得也。
第五比丘歎昔教。
第六說勝修也。
敬遺記僧宗曰。
哀歎品初。
猶屬前品純陀騰大衆請。
是第二請門明常也。
從複次比丘若有疑惑以下。
是開宗中。
第三勸奪門明常也。
有四别。
第一奪果。
第二奪因。
第三舉寶珠譬。
成昔果所以虛也。
第四結會二教也。
寶亮曰。
大分此品有七段。
第一說偈及長行。
陳己之苦譏請佛也。
第二佛即勸舍昔之所得修也。
第三比丘還更請佛住世。
教我修方也。
第四佛複勸令但随佛教。
修三勝修。
必獲常果也。
第五比丘複請若佛果是常者。
何不住世。
示我勝修耶。
第六更勸明今日滅度。
為汝有偏執之病。
汝但莫保昔日所行為實也。
既三勸三請竟。
衆人始懷一疑雲。
理若果然者。
佛初出生。
何不早為我說。
第七便會通古今也。
道慧記曰。
大分此品為四段。
第一大衆哀歎。
第二佛開涅槃宗。
第三說勝修。
第四會通也。
又曰。
分為九段。
第一将欲涅槃。
所以動地。
第二大衆說偈及譬請佛。
第三佛說兩偈。
止其悲請。
第四若有疑惑。
開常無常之端。
發于衆疑。
勸其令問。
即說三點涅槃也。
第五比丘未能受故。
所以還歎昔教為是也。
第六佛為說勝三修法也。
第七比丘更請佛住。
佛以迦葉。
當為依止。
止其兩請也。
第八還以珠譬。
勸其令舍昔之所修。
修今勝修也。
第九會通昔日不得即說。
今日得說之意也。
後六段自相屬也。
智秀曰。
從此入長壽品。
至童子迦葉問。
正說之第二也。
大意有六段。
第一現動地。
表佛必至。
第二時衆說偈及五譬。
請佛住世。
第三佛舉諸法以勸問。
第四說勝修以奪執也。
第五說醫譬。
會通古今。
第六段重作六翻。
舉法以勸也。
法安曰。
此品是開宗之第二段。
有三别。
第一譏請。
從品初。
訖伊字涅槃。
第二執昔教請。
從快說無常。
訖三修也。
第三舉今教為請。
從如佛所說離四倒者。
訖品也。
三列之中各有兩翻。
從始訖五譬。
是請體。
次從佛告比丘以下。
答所請也。
就第二請中。
初從快說以下。
執昔教以請也。
我既不解。
願住世為說也。
次從佛贊比丘以下。
詶己所請。
雲但習今教。
得離四倒也。
就第三請中。
初從離四倒者。
訖随佛入涅槃。
謂若佛是常。
常則不滅。
雲何不住。
教導我耶。
次從我以正法付囑迦葉。
以詶己請也。
明駿案。
此品大分為五段。
第一大衆見地動。
知是表滅。
乃哀歎說五譬。
以邀請佛也。
第二佛說兩偈。
止其哀歎也。
第三舉法勸問。
訖珠譬也。
第四時諸比丘。
聞說珠譬。
始悟于理。
是以發問。
昔日何以不即說耶。
第五佛以新舊醫譬。
會通古今也。
就初段中。
有三章。
第一經家叙地動事。
第二大衆說偈自陳。
第三以五譬譏請也。
就第二段中。
有兩章。
第一寄言激切。
謂莫如凡夫也。
第二以偈說法。
止其哀情也。
就第三段中。
有五翻。
第一舉法勸問。
第二比丘執昔所得。
不解今旨。
第三佛說勝修。
奪己所執。
第四比丘聞勝聞奪。
此則已昔為非佛今為是也。
以己未解。
仍複緻請。
謂佛正應住世。
教我令解勝修。
乃以命要請也。
第五佛以珠譬。
曉其迷也。
第四第五段。
不複開也 純陀去已未久之頃(至)是故此地如是大動 案。
僧亮曰。
佛與純陀。
說常住感應之義。
備于上文。
純陀既去之後。
疑者應發。
而未即問者。
冀佛稽延也。
故現必去之征催令問也。
六種動義。
備之華嚴經也。
此中有兩意。
前訖衆生心動。
動中有聲。
說大小之相也。
從兜率天下。
至如是大動。
明必有大事也。
學地有三種。
無學地有三種。
而五種已過。
此第六也。
法瑤曰。
大士既去。
無人扣發。
是故動地。
以表涅槃。
速其勸請之端也。
伊字涅槃。
因斯而唱也。
寶亮曰。
此第七相也。
此端來意。
非為召衆。
但時人見佛威光恬然。
情意小惰。
更現此相。
以表必去也。
此下訖老少二人譬。
第一自陳己苦請。
而譏佛也。
有三意。
第一說十一行偈半。
正陳苦而請也。
第二後兩行偈。
明佛若在世。
有除苦之益也。
請竟佛默然故。
第三更引事譏佛也。
智秀曰。
此第一段也。
地中有此聲者。
表兩義。
一者令知今是大動。
二者令知此動為涅槃相也。
慧朗曰。
前品末
慧朗述僧宗曰。
從前品末放口光催供。
訖珠譬。
猶是請門明常。
此為下根說也。
有六段。
第一放光催供。
第二動地大衆哀歎。
第三說五譬譏請佛也。
第四佛勸問又奪其所得也。
第五比丘歎昔教。
第六說勝修也。
敬遺記僧宗曰。
哀歎品初。
猶屬前品純陀騰大衆請。
是第二請門明常也。
從複次比丘若有疑惑以下。
是開宗中。
第三勸奪門明常也。
有四别。
第一奪果。
第二奪因。
第三舉寶珠譬。
成昔果所以虛也。
第四結會二教也。
寶亮曰。
大分此品有七段。
第一說偈及長行。
陳己之苦譏請佛也。
第二佛即勸舍昔之所得修也。
第三比丘還更請佛住世。
教我修方也。
第四佛複勸令但随佛教。
修三勝修。
必獲常果也。
第五比丘複請若佛果是常者。
何不住世。
示我勝修耶。
第六更勸明今日滅度。
為汝有偏執之病。
汝但莫保昔日所行為實也。
既三勸三請竟。
衆人始懷一疑雲。
理若果然者。
佛初出生。
何不早為我說。
第七便會通古今也。
道慧記曰。
大分此品為四段。
第一大衆哀歎。
第二佛開涅槃宗。
第三說勝修。
第四會通也。
又曰。
分為九段。
第一将欲涅槃。
所以動地。
第二大衆說偈及譬請佛。
第三佛說兩偈。
止其悲請。
第四若有疑惑。
開常無常之端。
發于衆疑。
勸其令問。
即說三點涅槃也。
第五比丘未能受故。
所以還歎昔教為是也。
第六佛為說勝三修法也。
第七比丘更請佛住。
佛以迦葉。
當為依止。
止其兩請也。
第八還以珠譬。
勸其令舍昔之所修。
修今勝修也。
第九會通昔日不得即說。
今日得說之意也。
後六段自相屬也。
智秀曰。
從此入長壽品。
至童子迦葉問。
正說之第二也。
大意有六段。
第一現動地。
表佛必至。
第二時衆說偈及五譬。
請佛住世。
第三佛舉諸法以勸問。
第四說勝修以奪執也。
第五說醫譬。
會通古今。
第六段重作六翻。
舉法以勸也。
法安曰。
此品是開宗之第二段。
有三别。
第一譏請。
從品初。
訖伊字涅槃。
第二執昔教請。
從快說無常。
訖三修也。
第三舉今教為請。
從如佛所說離四倒者。
訖品也。
三列之中各有兩翻。
從始訖五譬。
是請體。
次從佛告比丘以下。
答所請也。
就第二請中。
初從快說以下。
執昔教以請也。
我既不解。
願住世為說也。
次從佛贊比丘以下。
詶己所請。
雲但習今教。
得離四倒也。
就第三請中。
初從離四倒者。
訖随佛入涅槃。
謂若佛是常。
常則不滅。
雲何不住。
教導我耶。
次從我以正法付囑迦葉。
以詶己請也。
明駿案。
此品大分為五段。
第一大衆見地動。
知是表滅。
乃哀歎說五譬。
以邀請佛也。
第二佛說兩偈。
止其哀歎也。
第三舉法勸問。
訖珠譬也。
第四時諸比丘。
聞說珠譬。
始悟于理。
是以發問。
昔日何以不即說耶。
第五佛以新舊醫譬。
會通古今也。
就初段中。
有三章。
第一經家叙地動事。
第二大衆說偈自陳。
第三以五譬譏請也。
就第二段中。
有兩章。
第一寄言激切。
謂莫如凡夫也。
第二以偈說法。
止其哀情也。
就第三段中。
有五翻。
第一舉法勸問。
第二比丘執昔所得。
不解今旨。
第三佛說勝修。
奪己所執。
第四比丘聞勝聞奪。
此則已昔為非佛今為是也。
以己未解。
仍複緻請。
謂佛正應住世。
教我令解勝修。
乃以命要請也。
第五佛以珠譬。
曉其迷也。
第四第五段。
不複開也 純陀去已未久之頃(至)是故此地如是大動 案。
僧亮曰。
佛與純陀。
說常住感應之義。
備于上文。
純陀既去之後。
疑者應發。
而未即問者。
冀佛稽延也。
故現必去之征催令問也。
六種動義。
備之華嚴經也。
此中有兩意。
前訖衆生心動。
動中有聲。
說大小之相也。
從兜率天下。
至如是大動。
明必有大事也。
學地有三種。
無學地有三種。
而五種已過。
此第六也。
法瑤曰。
大士既去。
無人扣發。
是故動地。
以表涅槃。
速其勸請之端也。
伊字涅槃。
因斯而唱也。
寶亮曰。
此第七相也。
此端來意。
非為召衆。
但時人見佛威光恬然。
情意小惰。
更現此相。
以表必去也。
此下訖老少二人譬。
第一自陳己苦請。
而譏佛也。
有三意。
第一說十一行偈半。
正陳苦而請也。
第二後兩行偈。
明佛若在世。
有除苦之益也。
請竟佛默然故。
第三更引事譏佛也。
智秀曰。
此第一段也。
地中有此聲者。
表兩義。
一者令知今是大動。
二者令知此動為涅槃相也。
慧朗曰。
前品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