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集解 第五卷
關燈
小
中
大
大般涅槃經集解第五卷(純陀品第二卷之第二)
文殊與純陀論義 釋妙本見丈六以金翅鳥為喻
純陀品之第二
佛告純陀如是如是(至)成就具足檀波羅蜜
案。
智秀曰。
佛印其喜慶也 不應請佛久住于世(至)諸行性相亦複如是 案。
道生曰。
應感之事。
是佛境界。
示同于外。
理不可請。
内實常存。
又何所請耶。
僧亮曰。
應迹是諸佛境界也。
應物而滅。
滅不在我。
猶形遷而影謝。
豈可請耶。
實處不滅。
複何所請。
諸行性相者。
性生性滅。
性不可請。
應如所宜。
何可請哉。
法瑤曰。
應由物感。
感息則謝。
豈可請耶。
僧宗曰。
丈六是法身之迹。
還是神極所知。
故言境界也。
應于所應。
豈得留耶。
諸行性相者。
上舉境界。
明應同所應。
今舉性相明所應同應也。
性語其内。
即以遷流潛謝為質。
相語其外。
取其百年終滅為義也 即為純陀而說偈言(至)上至諸天身皆亦複如是 案。
僧亮曰。
證諸行不可請也。
僧宗曰。
此偈中亦可亂明無常苦等諸過也。
今随義關者。
初三偈半。
無常門。
次衆苦輪一偈。
苦門也。
次有道者。
謂二十五有。
此半偈空門也。
次可壞法兩偈半。
無我門也。
已有如斯之過。
故雲。
如蠶處繭。
不自在也。
此身苦所集一偈半。
不淨門也 諸欲皆無常故我不貪着(至)今日當涅槃 案。
道生曰。
以理驗知。
非實涅槃也。
夫從惑有身。
身必起惑。
何由能反。
要從師乃悟。
而受悟有解。
惑則冥伏。
冥伏不起。
亦名為滅。
而未永滅。
若至于無師。
然後都盡。
謂究竟斷矣。
然則久已無有。
今日舍身。
明非實滅。
滅既非實。
示同奚請耶 我度有彼岸出過一切苦是故于今者唯受上妙樂 案。
道生曰。
夫有有則有滅。
有滅則有苦。
既已度有。
何有滅苦耶。
無苦之極。
假名妙樂。
假名為受。
故無所應請也。
僧亮曰。
而證于真實者。
具欲道已。
真實不複滅也究竟斷有者。
斷有即涅槃。
言當涅槃是應物。
不可請也。
我度有彼岸者。
此證法身湛然常樂。
又不須請也 爾時純陀白佛言世尊(至)常住于世不入涅槃 案。
道生曰。
純陀深得不滅之旨。
說其所解。
以自陳也。
僧亮曰。
純陀當為請主。
助佛弘化。
上雲。
諸佛境界無常。
如似應身性同諸行。
與真身碩異。
今欲明此義故。
先歎涅槃。
非淺識所知也。
然純陀深解迹即本矣。
但此丈六。
于己有恩。
是故願得常應不舍也。
法瑤曰。
純陀既聞應身必滅。
法身常住。
始悟無請之理。
但念智淺。
雖複得在大菩薩中。
猶不能知法身應身常無常義。
以其道未成。
猶須佛教。
是故因此複緻請也。
僧宗曰。
此下請門之第三也。
佛向述其所歎。
止其所請。
本迹二理。
具如前釋。
今純陀所領。
已知妙本不可請也。
而猶悕迹住者。
謂丈六之現。
事在化物。
而為化參差。
深淺不一。
是則化功未遂也。
又佛之虛心。
如彼饑人。
豈令化功未足。
而當見舍。
所以複得請也。
寶亮曰。
純陀今請凡有二義。
一則明己是可教之人。
二則自述有所未知。
佛應住世。
教令成就。
指饑人為喻。
以顯至誠也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至)欲求正法應如是學 案。
道生曰。
純陀言迹。
似如無滅。
故據滅為難也。
僧亮曰。
文殊欲令純陀。
顯釋涅槃不滅之義。
乃晦居未達。
執迹興難。
謂不應請也。
敬遺記僧宗曰。
請門第四。
論義明常也。
慧朗述僧宗曰。
常住妙有。
是則不空。
無常斷絕。
所以而言具空三昧也。
寶亮曰。
文殊迹居負地。
以顯純陀之德。
将使時衆。
舍昔所解。
而從今信也。
文殊執迹。
有二失也。
若言丈六是實生滅者。
則應道便廢。
其失一也。
丈六以法身為本。
本迹雖殊。
更無别體。
若丈六生滅是實者。
則法身之本。
豈得獨常。
是為兩失矣 純陀問言文殊師利(至)若是行者為生滅法 案。
僧亮曰。
真知如來。
應知如等。
如來者。
乘如實來。
所乘既實。
果亦應真。
故非行也。
法瑤曰。
此下二人。
更共廣說無請之理。
文殊所據。
應身生滅。
同諸行相。
非請所能住也。
純陀所論。
法身無為。
不待請而住也。
二者各據一邊。
共相抑揚。
以申佛意無請之旨也。
昙濟曰。
純陀以五事。
明如來不同諸行。
第一明若同諸行。
如彼車輪。
第二不得名為天中之天。
第三如聚落主。
第四明以不同諸行故。
如彼力士也。
第五明若同諸行。
則應如彼長者子也。
僧宗曰。
此明上不得同下。
如來是天中之天。
雲何乃與諸行同耶。
下有五譬。
申佛是常。
不同有為也。
智秀曰。
此下有六譬。
一況始舉四譬。
一況正顯如來久是無為。
後舉兩譬。
戒文殊也。
慧朗别述曰。
此下舉四事以為法說。
各有一譬。
離之為八也。
此第一事法說也。
謂佛既是天中之天。
豈得與凡人同也 譬如水泡速起速滅(至)一切諸行亦複如是 案。
僧亮曰。
車輪者。
一高一下也。
上雲衆果最勝。
豈得複如車輪者耶。
智秀曰。
此第一譬。
謂佛豈同水泡之生滅。
車輪之無窮邪。
慧朗别述曰。
第一譬也。
若謂上可以類下。
與此二譬同也 我聞諸天壽命極長(至)壽命更促不滿百
智秀曰。
佛印其喜慶也 不應請佛久住于世(至)諸行性相亦複如是 案。
道生曰。
應感之事。
是佛境界。
示同于外。
理不可請。
内實常存。
又何所請耶。
僧亮曰。
應迹是諸佛境界也。
應物而滅。
滅不在我。
猶形遷而影謝。
豈可請耶。
實處不滅。
複何所請。
諸行性相者。
性生性滅。
性不可請。
應如所宜。
何可請哉。
法瑤曰。
應由物感。
感息則謝。
豈可請耶。
僧宗曰。
丈六是法身之迹。
還是神極所知。
故言境界也。
應于所應。
豈得留耶。
諸行性相者。
上舉境界。
明應同所應。
今舉性相明所應同應也。
性語其内。
即以遷流潛謝為質。
相語其外。
取其百年終滅為義也 即為純陀而說偈言(至)上至諸天身皆亦複如是 案。
僧亮曰。
證諸行不可請也。
僧宗曰。
此偈中亦可亂明無常苦等諸過也。
今随義關者。
初三偈半。
無常門。
次衆苦輪一偈。
苦門也。
次有道者。
謂二十五有。
此半偈空門也。
次可壞法兩偈半。
無我門也。
已有如斯之過。
故雲。
如蠶處繭。
不自在也。
此身苦所集一偈半。
不淨門也 諸欲皆無常故我不貪着(至)今日當涅槃 案。
道生曰。
以理驗知。
非實涅槃也。
夫從惑有身。
身必起惑。
何由能反。
要從師乃悟。
而受悟有解。
惑則冥伏。
冥伏不起。
亦名為滅。
而未永滅。
若至于無師。
然後都盡。
謂究竟斷矣。
然則久已無有。
今日舍身。
明非實滅。
滅既非實。
示同奚請耶 我度有彼岸出過一切苦是故于今者唯受上妙樂 案。
道生曰。
夫有有則有滅。
有滅則有苦。
既已度有。
何有滅苦耶。
無苦之極。
假名妙樂。
假名為受。
故無所應請也。
僧亮曰。
而證于真實者。
具欲道已。
真實不複滅也究竟斷有者。
斷有即涅槃。
言當涅槃是應物。
不可請也。
我度有彼岸者。
此證法身湛然常樂。
又不須請也 爾時純陀白佛言世尊(至)常住于世不入涅槃 案。
道生曰。
純陀深得不滅之旨。
說其所解。
以自陳也。
僧亮曰。
純陀當為請主。
助佛弘化。
上雲。
諸佛境界無常。
如似應身性同諸行。
與真身碩異。
今欲明此義故。
先歎涅槃。
非淺識所知也。
然純陀深解迹即本矣。
但此丈六。
于己有恩。
是故願得常應不舍也。
法瑤曰。
純陀既聞應身必滅。
法身常住。
始悟無請之理。
但念智淺。
雖複得在大菩薩中。
猶不能知法身應身常無常義。
以其道未成。
猶須佛教。
是故因此複緻請也。
僧宗曰。
此下請門之第三也。
佛向述其所歎。
止其所請。
本迹二理。
具如前釋。
今純陀所領。
已知妙本不可請也。
而猶悕迹住者。
謂丈六之現。
事在化物。
而為化參差。
深淺不一。
是則化功未遂也。
又佛之虛心。
如彼饑人。
豈令化功未足。
而當見舍。
所以複得請也。
寶亮曰。
純陀今請凡有二義。
一則明己是可教之人。
二則自述有所未知。
佛應住世。
教令成就。
指饑人為喻。
以顯至誠也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至)欲求正法應如是學 案。
道生曰。
純陀言迹。
似如無滅。
故據滅為難也。
僧亮曰。
文殊欲令純陀。
顯釋涅槃不滅之義。
乃晦居未達。
執迹興難。
謂不應請也。
敬遺記僧宗曰。
請門第四。
論義明常也。
慧朗述僧宗曰。
常住妙有。
是則不空。
無常斷絕。
所以而言具空三昧也。
寶亮曰。
文殊迹居負地。
以顯純陀之德。
将使時衆。
舍昔所解。
而從今信也。
文殊執迹。
有二失也。
若言丈六是實生滅者。
則應道便廢。
其失一也。
丈六以法身為本。
本迹雖殊。
更無别體。
若丈六生滅是實者。
則法身之本。
豈得獨常。
是為兩失矣 純陀問言文殊師利(至)若是行者為生滅法 案。
僧亮曰。
真知如來。
應知如等。
如來者。
乘如實來。
所乘既實。
果亦應真。
故非行也。
法瑤曰。
此下二人。
更共廣說無請之理。
文殊所據。
應身生滅。
同諸行相。
非請所能住也。
純陀所論。
法身無為。
不待請而住也。
二者各據一邊。
共相抑揚。
以申佛意無請之旨也。
昙濟曰。
純陀以五事。
明如來不同諸行。
第一明若同諸行。
如彼車輪。
第二不得名為天中之天。
第三如聚落主。
第四明以不同諸行故。
如彼力士也。
第五明若同諸行。
則應如彼長者子也。
僧宗曰。
此明上不得同下。
如來是天中之天。
雲何乃與諸行同耶。
下有五譬。
申佛是常。
不同有為也。
智秀曰。
此下有六譬。
一況始舉四譬。
一況正顯如來久是無為。
後舉兩譬。
戒文殊也。
慧朗别述曰。
此下舉四事以為法說。
各有一譬。
離之為八也。
此第一事法說也。
謂佛既是天中之天。
豈得與凡人同也 譬如水泡速起速滅(至)一切諸行亦複如是 案。
僧亮曰。
車輪者。
一高一下也。
上雲衆果最勝。
豈得複如車輪者耶。
智秀曰。
此第一譬。
謂佛豈同水泡之生滅。
車輪之無窮邪。
慧朗别述曰。
第一譬也。
若謂上可以類下。
與此二譬同也 我聞諸天壽命極長(至)壽命更促不滿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