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集解 第五卷
關燈
小
中
大
年
案。
僧宗曰。
以下況上也。
如非想之壽。
尚八萬劫。
況如來耶。
慧朗别述曰。
第二法說也。
謂若同諸行。
便是昔延而今促。
何者。
佛昔從天而降。
豈得暫在人間。
便失天壽耶 如聚落主勢得自在(至)勿觀如來同于諸行 案。
僧宗曰。
第三譬初勝後不如也。
佛昔道樹之下。
威神魏魏。
如何今遂失勢力耶。
慧朗别述曰。
第二譬也。
不容如彼之失勢力也 複次文殊為知而說(至)為天中天自在法王 案。
慧朗别述曰。
第三法說者。
若同諸行。
則非法王。
佛以萬行圓滿。
為三界尊。
豈可得言諸行相耶 譬如人王有大力士(至)故稱如來應正遍知 案。
僧亮曰。
王譬前佛。
力士譬今佛也。
伎能譬十方無畏。
佛降四魔。
豈是行耶。
僧宗曰。
第四譬也。
如來道超魔境。
豈是死法耶。
慧朗别述曰。
第三譬說也。
力士以種種伎能。
所以當千佛以萬行滿故。
為三界尊 文殊師利汝今不應憶想分别以如來法同于諸行 案。
慧朗别述曰。
第四法說。
勿空生妄想以常為無常 譬如巨富長者生子(至)如來同于一切諸行 案。
道生曰。
以佛所說。
為證真實之理。
本不變也。
唯從說者。
得悟乃知之耳。
所說之理。
既不可變。
明知其悟亦湛然常存也。
僧亮曰。
諸佛所師。
涅槃法也。
若佛無常。
法亦無常。
故雲所說真法亦無信者。
慧朗别述曰。
第四譬也。
彼之家人。
所以不複愛是子者。
緣有可信相師妄想說也。
若人聞汝謂佛無常。
汝是可信之人。
亦可緣汝而不信也 複次文殊譬如貧女 案。
道生曰。
上雲不應說佛同于諸行。
斯則解佛是無為矣。
既解而能說。
真護法也。
引此為譬。
以顯其旨也。
貧者乏法财也。
女者以本微善。
能生今解也。
僧亮曰。
上說佛是無為。
此旨為長。
應物方便。
是義為短。
護法者。
應顯其長覆其短也。
女譬無常慧。
慧有三種。
以聞慧入理不深。
譬貧也。
法瑤曰。
向雲不應說佛同諸行相。
是則内有真解。
故能常信此理。
可謂護法者也。
今真解常住者。
必由曩劫微悟之信也。
是以目行者為女人。
未豐善法為貧也。
昙濟曰。
女譬聞慧能生思慧也。
敬遺記僧宗曰。
此第五也。
前以五譬。
抗折文殊。
斥引未悟。
今此兩譬。
明能作此修。
必得常果也。
女以生育為義。
明始行菩薩能生常解。
懷解轉明。
義同育也。
未有無漏法财。
故言貧也。
寶亮曰。
此下二譬。
初借女人能宣常為譬。
後說丈夫隐有為之譬也。
法蓮記僧宗曰。
此下二譬。
舉内外為異耳。
女人以護子為譬。
顯其内解堅正也。
丈夫以能剛幹為譬。
顯其外說不可壞也 無有居家救護之者 案。
道生曰。
行未濃故。
不免為惡所壞。
本所安者不立。
故雲無有也。
僧亮曰。
功德智慧。
疊相扶助。
譬居家眷屬。
以無此故。
譬之無護也。
法瑤曰。
昔善未強。
不能永固其信。
還為五欲衆惡所牽。
失本所居。
微信之家也。
内無家善。
外無友護也。
僧宗曰。
既從聞生慧。
此解則遠感常果。
常解在我。
有出世之像。
是則三界非複其家。
而複未獲常果。
在己兩盈之間。
故雲無居家也。
救護者。
解力既微。
未能仰感善友相獎接也。
寶亮曰。
佛法正以信首五根為家。
始行之人。
樹德未深。
是則佛家未立也。
道慧記曰。
心離生死。
則三界非家也。
若卅心滿上初地無漏。
可稱生在佛家。
始行去此尚遠。
故曰無有也 加複病苦 案。
一本雲窮困。
僧亮曰。
謂障聞慧之煩惱也。
智秀曰。
為八苦所病也 饑渴所逼 案。
道生曰。
衆結為病苦。
生死為饑渴也。
法瑤曰。
内無家善。
外無友護。
是以為惡友衆病所加。
饑渴所逼也。
僧宗曰。
無禅定之漿。
又阙涅槃法食。
故雲饑渴 遊行乞匂 案。
道生曰。
善是三界外法。
而為惡所壞。
來在生死。
去家展轉。
是遊行之義。
既厭苦求樂。
而非本善。
應得不得。
是乞匂義也。
僧亮曰。
經離五道。
譬遊行。
生死非所樂之處。
譬之乞匂。
法瑤曰。
為苦所迫。
思善以代之。
譬如乞匂也。
敬遺記僧宗曰。
乏定慧之食。
修相善以自資。
此善不多。
兼非己分。
義同乞匂也。
遊行是遲回履曆。
非速去之像。
明相善不能直之出要也。
法蓮記僧宗曰。
去佛果遼遠。
而常解冥津。
有向果之義。
故曰遊行也 止他客舍 案。
道生曰。
三界之身。
為邪見之宅。
為惡所止。
于其本善。
為他舍也。
僧亮曰。
人天之果。
為逆旅也。
法瑤曰。
人天之身。
惑之所得。
出自理外。
終卒應無。
譬客舍也。
昙濟曰。
生死之中。
非其久處。
譬之他舍也。
智秀曰。
常解習因。
非生死眷屬。
為客。
五陰有權栖之義。
曰舍 寄生一子 案。
道生曰。
既以如來無為為解。
理無偏惑。
譬之一子。
生在所寄。
謂之寄生也。
僧亮曰。
思慧之明。
從闇而生。
曰寄。
明闇雖殊。
所解不異。
曰一。
必紹佛家。
曰子也。
法瑤曰。
解托陰生。
曰寄。
真而無二。
曰一也。
昙濟曰。
譬思慧也。
僧宗曰。
菩薩居此陰身。
乃懷常解。
解是我生。
義稱子也。
寶亮曰。
從聞生思。
稱之為子。
智秀曰。
常解是一。
無生滅
僧宗曰。
以下況上也。
如非想之壽。
尚八萬劫。
況如來耶。
慧朗别述曰。
第二法說也。
謂若同諸行。
便是昔延而今促。
何者。
佛昔從天而降。
豈得暫在人間。
便失天壽耶 如聚落主勢得自在(至)勿觀如來同于諸行 案。
僧宗曰。
第三譬初勝後不如也。
佛昔道樹之下。
威神魏魏。
如何今遂失勢力耶。
慧朗别述曰。
第二譬也。
不容如彼之失勢力也 複次文殊為知而說(至)為天中天自在法王 案。
慧朗别述曰。
第三法說者。
若同諸行。
則非法王。
佛以萬行圓滿。
為三界尊。
豈可得言諸行相耶 譬如人王有大力士(至)故稱如來應正遍知 案。
僧亮曰。
王譬前佛。
力士譬今佛也。
伎能譬十方無畏。
佛降四魔。
豈是行耶。
僧宗曰。
第四譬也。
如來道超魔境。
豈是死法耶。
慧朗别述曰。
第三譬說也。
力士以種種伎能。
所以當千佛以萬行滿故。
為三界尊 文殊師利汝今不應憶想分别以如來法同于諸行 案。
慧朗别述曰。
第四法說。
勿空生妄想以常為無常 譬如巨富長者生子(至)如來同于一切諸行 案。
道生曰。
以佛所說。
為證真實之理。
本不變也。
唯從說者。
得悟乃知之耳。
所說之理。
既不可變。
明知其悟亦湛然常存也。
僧亮曰。
諸佛所師。
涅槃法也。
若佛無常。
法亦無常。
故雲所說真法亦無信者。
慧朗别述曰。
第四譬也。
彼之家人。
所以不複愛是子者。
緣有可信相師妄想說也。
若人聞汝謂佛無常。
汝是可信之人。
亦可緣汝而不信也 複次文殊譬如貧女 案。
道生曰。
上雲不應說佛同于諸行。
斯則解佛是無為矣。
既解而能說。
真護法也。
引此為譬。
以顯其旨也。
貧者乏法财也。
女者以本微善。
能生今解也。
僧亮曰。
上說佛是無為。
此旨為長。
應物方便。
是義為短。
護法者。
應顯其長覆其短也。
女譬無常慧。
慧有三種。
以聞慧入理不深。
譬貧也。
法瑤曰。
向雲不應說佛同諸行相。
是則内有真解。
故能常信此理。
可謂護法者也。
今真解常住者。
必由曩劫微悟之信也。
是以目行者為女人。
未豐善法為貧也。
昙濟曰。
女譬聞慧能生思慧也。
敬遺記僧宗曰。
此第五也。
前以五譬。
抗折文殊。
斥引未悟。
今此兩譬。
明能作此修。
必得常果也。
女以生育為義。
明始行菩薩能生常解。
懷解轉明。
義同育也。
未有無漏法财。
故言貧也。
寶亮曰。
此下二譬。
初借女人能宣常為譬。
後說丈夫隐有為之譬也。
法蓮記僧宗曰。
此下二譬。
舉内外為異耳。
女人以護子為譬。
顯其内解堅正也。
丈夫以能剛幹為譬。
顯其外說不可壞也 無有居家救護之者 案。
道生曰。
行未濃故。
不免為惡所壞。
本所安者不立。
故雲無有也。
僧亮曰。
功德智慧。
疊相扶助。
譬居家眷屬。
以無此故。
譬之無護也。
法瑤曰。
昔善未強。
不能永固其信。
還為五欲衆惡所牽。
失本所居。
微信之家也。
内無家善。
外無友護也。
僧宗曰。
既從聞生慧。
此解則遠感常果。
常解在我。
有出世之像。
是則三界非複其家。
而複未獲常果。
在己兩盈之間。
故雲無居家也。
救護者。
解力既微。
未能仰感善友相獎接也。
寶亮曰。
佛法正以信首五根為家。
始行之人。
樹德未深。
是則佛家未立也。
道慧記曰。
心離生死。
則三界非家也。
若卅心滿上初地無漏。
可稱生在佛家。
始行去此尚遠。
故曰無有也 加複病苦 案。
一本雲窮困。
僧亮曰。
謂障聞慧之煩惱也。
智秀曰。
為八苦所病也 饑渴所逼 案。
道生曰。
衆結為病苦。
生死為饑渴也。
法瑤曰。
内無家善。
外無友護。
是以為惡友衆病所加。
饑渴所逼也。
僧宗曰。
無禅定之漿。
又阙涅槃法食。
故雲饑渴 遊行乞匂 案。
道生曰。
善是三界外法。
而為惡所壞。
來在生死。
去家展轉。
是遊行之義。
既厭苦求樂。
而非本善。
應得不得。
是乞匂義也。
僧亮曰。
經離五道。
譬遊行。
生死非所樂之處。
譬之乞匂。
法瑤曰。
為苦所迫。
思善以代之。
譬如乞匂也。
敬遺記僧宗曰。
乏定慧之食。
修相善以自資。
此善不多。
兼非己分。
義同乞匂也。
遊行是遲回履曆。
非速去之像。
明相善不能直之出要也。
法蓮記僧宗曰。
去佛果遼遠。
而常解冥津。
有向果之義。
故曰遊行也 止他客舍 案。
道生曰。
三界之身。
為邪見之宅。
為惡所止。
于其本善。
為他舍也。
僧亮曰。
人天之果。
為逆旅也。
法瑤曰。
人天之身。
惑之所得。
出自理外。
終卒應無。
譬客舍也。
昙濟曰。
生死之中。
非其久處。
譬之他舍也。
智秀曰。
常解習因。
非生死眷屬。
為客。
五陰有權栖之義。
曰舍 寄生一子 案。
道生曰。
既以如來無為為解。
理無偏惑。
譬之一子。
生在所寄。
謂之寄生也。
僧亮曰。
思慧之明。
從闇而生。
曰寄。
明闇雖殊。
所解不異。
曰一。
必紹佛家。
曰子也。
法瑤曰。
解托陰生。
曰寄。
真而無二。
曰一也。
昙濟曰。
譬思慧也。
僧宗曰。
菩薩居此陰身。
乃懷常解。
解是我生。
義稱子也。
寶亮曰。
從聞生思。
稱之為子。
智秀曰。
常解是一。
無生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