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集解 第五卷

關燈
至)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案。

    僧宗曰。

    舉譬誡勸也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至)具亦當[雨/複]如來有為 案。

    僧亮曰。

    佛開常宗。

    而純陀廣之。

    說得其緻。

    故歎也。

    僧宗曰。

    請門第六也。

    以火人譬。

    結與純陀也。

    法瑤曰。

    非直善其能言。

    亦美其深解也。

    物謂亡身為法。

    未有其人。

    故結指純陀顯不遠 有為無為且共置之(至)如是施者諸施中最 案。

    僧亮曰。

    欲令廣上不食之義。

    故因催供。

    以顯之也。

    法瑤曰。

    上明如來無為。

    今因催供。

    以顯丈六非是無為。

    不同行相也。

    僧宗曰。

    此請門第七。

    催供也。

    寶亮曰。

    此下催供。

    第四段也 若比丘比丘尼(至)應當清淨随時給與 案。

    僧亮曰。

    明時物淨物施。

    必成檀也 如是速施即是具足(至)如來正爾當般涅槃 案。

    僧亮曰。

    檀是法身種子。

    時物是檀種子也。

    多少者。

    上已說物。

    未明心地。

    今次說施有八種。

    如論文所釋。

    今明佛僧定清淨心。

    多是持戒人。

    但物多少不定耳 純陀言文殊師利汝今何故(至)即是法身非為食身 案。

    法瑤曰。

    文殊既催。

    恐物謂丈六全同凡人。

    故純陀複明但示同耳。

    豈實須哉。

    僧宗曰。

    純陀顯法身不食。

    乃引昔況今也 爾時佛告文殊師利(至)善入甚深大乘經典 案。

    寶亮曰。

    純陀言可佛意。

    故述成也 文殊師利語純陀言(至)亦複悅可一切衆生 案。

    僧亮曰。

    愛念生于偏着。

    今明如來理合則可。

    情無偏也。

    皆悉悅可者。

    言理未顯。

    故複詳之也。

    慧朗曰。

    此中遣念有三翻。

    此即第一遣偏念也 文殊師利言如來于汝(至)我與仁者俱行颠倒 案。

    慧朗曰。

    此第二遣一切念也 文殊師利如來無有愛念(至)即是諸佛智慧境界 案。

    慧朗曰。

    此第三舉譬明無有相之念也。

    明駿案。

    自二人傍論以來至此。

    有三源。

    前辨常無常義。

    總拂有為之迹。

    以顯常住妙本。

    可請不可請義也。

    第二拂應身之迹。

    夫食以資身。

    若雖食而不食。

    豈身而是實耶。

    第三拂應心之迹。

    寄悅可之。

    以表無念之念。

    故因此述成。

    以遣心迹 文殊師利譬如國王(至)直欲試汝諸菩薩事 案。

    僧亮曰。

    鳥譬佛也。

    無量由旬譬觀空也。

    海譬生死也。

    龜魚譬六道。

    己影譬應身。

    明空有兩息也。

    凡夫者。

    謂具縛者也。

    少智者。

    指二乘也。

    敬遺記。

    僧宗曰。

    此請門第八。

    拂二大士迹也。

    慧朗述僧宗曰。

    此中有兩譬。

    前明下不及上。

    以鳥譬明上能知下也。

    後文殊自拂迹也 爾時世尊從其面門(至)純陀聞已悲塞默然 案。

    僧亮曰。

    純陀昔願最後設供。

    申述常住。

    言理已顯。

    不滅現滅。

    不食現食。

    其粗周矣。

    今文殊先發。

    然後口告也。

    法瑤曰。

    前文殊催純陀設供。

    為純陀所诃。

    似若文殊前言為虛。

    是則丈六之身。

    複都不受人施也。

    時會之供。

    便為空設。

    不遂素心。

    是故放光照文殊身。

    以證文殊向言不虛。

    故宜催也。

    僧宗曰。

    請門第九。

    催供也。

    上來顯常拂迹既畢。

    物情不複滞迹也。

    雖食而知不食。

    故重放光。

    表迹必去也。

    道慧記曰。

    純陀向請住。

    而文殊傍論。

    事既已竟。

    今放此光。

    以詶其意也。

    既不許其請住。

    所以因光而催供也。

    慧朗述僧宗曰。

    從此下。

    訖琉璃珠譬。

    為下根開常住因果宗也 佛告純陀汝所奉施(至)第二第三亦複如是 案。

    法瑤曰。

    欲令速設。

    使時會各遂素心。

    故三告之 爾時純陀聞佛語已(至)同聲勸佛莫般涅槃 案。

    僧亮曰。

    恐一人之誠。

    不能仰感。

    故憑大衆令共請 爾時世尊複告純陀莫大啼(至)有為之法多諸過患 案。

    僧亮曰。

    非無所益。

    亂心迷道。

    非行者所宜。

    當觀其身。

    釋無益之旨也。

    汝身是所應。

    所應既不得。

    住應豈得住耶。

    寶亮曰。

    雜毒者。

    昔教生解。

    因果未分。

    亦言雜毒。

    就今經而談。

    金剛以下。

    雖明解非毒。

    而其體與苦未相分。

    故亦言雜毒 于是純陀複白佛言(至)是故汝今不應啼泣 案。

    僧亮曰。

    純陀重請之意。

    謂佛慈悲。

    以應苦衆生。

    今我現苦。

    所以願佛留慈應也。

    佛答意。

    以去必有益。

    住則無益也。

    諸佛法爾者。

    以生滅為苦。

    無生滅為樂。

    故我滅此生滅之苦也 爾時純陀複白佛言(至)[雨/複]思自惟複生慶悅 案。

    僧亮曰。

    如來現同有為也。

    人知有身為苦。

    厭苦求滅。

    所益弘多。

    所以慶悅也 佛贊純陀善哉善哉(至)速辦所施不宜久停 案。

    僧亮曰。

    皆至是處者。

    現同起滅處也。

    皆如幻相者。

    令其觀空。

    以止悲戀之亂也。

    以方便力者。

    若諸法不空涉有。

    不名方便。

    佛心不應無著也。

    以佛心無著。

    證諸法空也。

    諸佛法爾者。

    證無著是佛果也。

    我今受汝食者。

    證方便。

    不食而受。

    蓋方便之益。

    僧宗曰。

    此下訖品。

    第十段領解也 爾時純陀為諸衆生(至)從坐而去供辦食具 案。

    僧亮曰。

    善已今施。

    必成佛福田也。

    涅槃難了。

    若檀行成就。

    自當了也。

    道慧記曰。

    純陀迹未善解設供之法。

    故攜文殊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