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集解 第四卷

關燈
菩薩爾時破壞四魔(至)二施果報等無差别 案。

    僧亮曰。

    初成道。

    破天魔煩惱魔。

    今日破蔭魔死魔。

    舉其大數。

    故通言四耳。

    法瑤曰。

    此答第一難也。

    夫無常之身。

    未出魔境。

    何者。

    既是累法。

    即煩惱魔也。

    是有為故。

    即陰魔也。

    是死法故。

    即死魔也。

    與天魔同然。

    豈出其界哉。

    去破四魔者。

    豈非義在常住。

    然常住者。

    豈雙樹始得。

    以始明故。

    無魔之義顯耳。

    僧宗曰。

    此答第二直是衆生難也。

    夫惑以障明。

    亦是牽生之要。

    今者相與破四。

    故雲等也 菩薩爾時雖不廣說(至)二施果報等無差别 案。

    法瑤曰。

    答第三難也。

    久得般若。

    但說與不說。

    其時異耳。

    僧宗曰。

    答第四六度五眼未修難也。

    所化之根。

    有熟未熟。

    故有語默之殊耳也 善男子如來之身已于無量(至)最後所奉實亦不食 案。

    僧亮曰。

    答第五用不用難也。

    羅漢尚不食。

    況後身菩薩乎。

    權之與實。

    前亦不食。

    後亦不食也。

    為諸聲聞者。

    佛若不受。

    則小志自絕。

    是故示彼去人不遠也。

    為此大衆者。

    向所以不受供。

    以顯去留之情異也。

    恐時人杜意。

    謂不複慈接。

    不敢請也。

    法瑤曰。

    答第四難也。

    明菩薩實不受用。

    迹受用耳。

    今入涅槃。

    亦是迹受。

    二受俱迹。

    非等如何。

    昙濟曰。

    昔亦無五事果。

    今亦無矣。

    昔為小乘故受。

    今為大衆故受。

    二迹不殊。

    何疑于不等耶。

    僧宗曰。

    答第五難也。

    二迹俱顯。

    有何優劣乎 爾時大衆聞佛世尊(至)是佛子如羅睺羅等無有異 案。

    僧宗曰。

    聞佛為大衆受食。

    必有報施之義。

    亦有可請住之理。

    故喜也。

    昙纖曰。

    此下是四段之第二。

    大衆歡喜。

    因請住以明常也。

    昙愛曰。

    此八段之第三。

    有兩章。

    第一歡喜歎純陀。

    第二請純陀令請佛也。

    慧朗述僧宗曰。

    此下猶是第一段中。

    七章之第五章。

    大衆歎純陀也。

    敬遺記僧宗曰。

    此施門五章之第三章。

    大衆歡喜也。

    寶亮曰。

    大衆歡喜有三意。

    一者晨朝唱滅。

    不明有時。

    但恐不及。

    既仰睹慈顔。

    故歡喜也。

    二者向既不受衆人所供。

    但恐徒棄。

    今聞受純陀供。

    複雲普為大會。

    故歡喜也。

    三者不知何當涅槃。

    我雖不達佛意。

    而純陀善得聖心。

    今請純陀。

    令請佛住。

    或有住理。

    是故歡喜也。

    智秀曰。

    此下四段之中。

    第二有三章。

    第一大衆歡喜請純陀。

    第二純陀自慶。

    申大衆意。

    以請佛。

    第三佛可其自慶。

    止其所請也。

    名解妙義者。

    美其向者。

    與佛共論二施之深奧也 爾時大衆即說偈言(至)是故應見為稽請調禦師 案。

    僧亮曰。

    昔佛初成道。

    觀世間難化。

    欲入涅槃。

    于是梵王。

    請轉法輪。

    今汝請佛。

    得受所供。

    與彼梵同。

    梵王是第七天。

    欲雲超第六天也。

    僧宗曰。

    此五段之第四。

    請純陀令請佛也。

    明駿案。

    此四行偈。

    各有一意。

    第一行将欲請純陀故。

    先歎其有梵王之德。

    次一行之請純陀令請佛。

    次一行明所以應請佛之意。

    次一行重申為請之至 爾時純陀歡喜踴躍(至)亦複如是複起禮佛 案。

    僧宗曰。

    此第五段。

    從此入偈。

    盡十一行半也。

    喜有二意。

    一以蒙解受供故喜。

    二為大衆所悅可故喜也。

    寶亮曰。

    純陀歡喜有三意。

    一意以佛受供故喜。

    二以檀度既成。

    入聖流故喜。

    三為衆人所歎故喜也 而說偈言快哉獲已利(至)釋梵諸天等悉來供養我 案。

    僧亮曰。

    初四偈半。

    别相自慶。

    内得人身。

    外值佛世。

    超六道也。

    次四偈。

    總相釋已。

    所以得成檀度者。

    以外值彼度世之師。

    内發正願故也。

    次兩偈為歡喜作譬也。

    次一偈說天人歸命于己。

    結所以可慶也。

    寶亮曰。

    初四行半。

    慶離六道生死。

    次二行。

    慶難值而值。

    次二行發願也。

    次三行叙所喜事也 一切諸世間悉生大苦惱(至)久住于世間 案。

    僧亮曰。

    猶如日出時。

    此半偈。

    應與猶如虛空中半偈相換也。

    敬遺記僧宗曰。

    此下訖哀歎。

    請門明常。

    從此訖品。

    有十别。

    第一有七行偈。

    純陀騰大衆意請也。

    第二佛述純陀自慶。

    止所請也。

    第三純陀領解。

    雖知本處不可請。

    今重請于迹也。

    第四文殊假為不達。

    執迹生論也。

    第五純陀舉貧女火人二譬。

    以勸修也。

    第六文殊結此二譬。

    與純陀也。

    第七因請還拂食迹。

    第八雙拂二人之迹。

    何以然耶。

    文殊向假為不達。

    而純陀每居勝地。

    物莫之信。

    故須印可也。

    第九放光催供。

    第十純陀領解。

    如來述成也。

    此即第一騰大衆請也。

    慧朗述僧宗曰。

    此下訖琉璃珠譬。

    通是第二請門明常。

    分為兩别。

    何者。

    前純陀請佛受供。

    為上根人。

    開宗明常住因果。

    今從此以下至放光催供。

    因重請為中根人。

    開常住因果。

    次從放光催供訖珠譬。

    因放光動地。

    二種涅槃相。

    以開常住因果也。

    就為中根人說中。

    分為十一章。

    第一純陀騰大衆心請佛。

    第二佛可其自慶。

    第三違其所請。

    第四純陀重請。

    第五文殊止純陀。

    不許有請。

    第六純陀譏文殊。

    正明常果。

    第七說貧女丈夫二譬。

    誡勸文殊。

    第十遣悅念之着。

    第十一舉調禦駕驷及金翅鳥兩譬。

    明上能知下。

    下不能測上。

    向來往複。

    蓋罔像玄區。

    豈謂克探理衷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