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集解 第四卷

關燈
位。

    何者。

    純陀迹是外凡夫人。

    以聞佛說常得解。

    成相似般若。

    得相似檀度。

    入内凡夫位。

    因答五難。

    即登無漏也。

    第九辨因施緣施者。

    謂佛說常也。

    因施者。

    謂純陀舍财也。

    因親而緣疎。

    何者。

    謂财施事親而理疎。

    法施理親而事疎也。

    财施資身。

    所以理疎。

    法施資神。

    所以理親也。

    而損己舍财。

    于事為親。

    故名為因也。

    法施無損于我。

    于事為疎。

    故名緣也。

    第十應廣釋福田義也 汝今于我欲求壽命(至)常命色力安無礙辨 案。

    道生曰。

    夫施須食者。

    使得果五故。

    五皆歸已也。

    若施不須者。

    則常五顯也。

    常五顯故。

    方是有常。

    然則施得常果。

    必由受者是常故也。

    僧亮曰。

    上勸疑問。

    今開疑宗。

    何者。

    昔說從凡至佛。

    皆是無常。

    今雲施常。

    言與昔乖。

    理應疑問也。

    法瑤曰。

    此旨有二。

    何者。

    一表純陀所求将來食者。

    意在顯常旨也。

    二明如來今日能施常者。

    即是常田也。

    是則因食以表不食。

    寄滅以明不滅。

    經之旨歸。

    顯于此也。

    敬遺記。

    僧宗曰。

    自鹿苑至靈鹫。

    四時次第。

    極雲複倍上數。

    自有偏方别教。

    如大雲勝鬘之流。

    此為上根者耳。

    今日開宗顯常。

    正為下根。

    故有次第也。

    寶亮曰。

    色者當身位也。

    力者當心位也。

    色心所成。

    不念念生滅。

    故稱常命也。

    如來出世。

    凡所教化。

    生一念善者。

    悉是施人常也。

    何者。

    雖複非想八萬。

    猶是煩惱業構。

    若一豪之善。

    必遠資常果。

    不感生死。

    故知。

    是則常家氣分。

    但此理深。

    未得便說。

    今方示耳。

    智秀曰。

    今言施汝者。

    其旨有二。

    何者。

    一以純陀今日施值常田。

    理成常果。

    果由田得。

    故雲佛施。

    二者若純陀。

    以一施之因。

    尚感于常。

    況于佛積行累劫。

    而非常耶。

    慧朗述僧宗曰。

    此第二階。

    就功德門。

    明施之果也。

    此五事者。

    以對無常故。

    說為常耳。

    其色及辨才。

    就迹為言。

    命力安等三事。

    就本為論 何以故純陀食有二果報無差 案。

    道生曰。

    居極而言。

    佛是常故。

    能施人常。

    就菩薩為論。

    體迹未極。

    交是有須。

    若必有須。

    何得忽從粗形。

    頓成妙常耶。

    顯其必同上言乃令實耳。

    僧亮曰。

    所以就佛田明常者。

    以上言鉾楯。

    不可不會。

    故因施生論。

    何者。

    以食者得五利故。

    施者獲五果也。

    若施資食。

    而為用者。

    用是無常。

    果豈常耶。

    唯佛不假食為用故。

    能令施者。

    得無用之福耳。

    法瑤曰。

    明菩薩與佛二迹皆權。

    後得顯佛久已是常。

    非始今也。

    若是今者。

    菩薩受食。

    及以得道。

    皆亦應實。

    若是實者。

    則是無常。

    今菩薩與佛。

    同共一身。

    雲何忽然頓得常住不食之身乎。

    推此而明。

    常住妙體。

    别自有旨。

    非今丈六者也。

    常住既顯。

    是則受食得道。

    乃至涅槃。

    皆是應迹也。

    僧宗曰。

    此何以故況釋也。

    彼昔乃作樹神。

    意施尚得常果。

    況汝今于佛。

    起一切智心耶。

    今昔并是法身。

    冥開不異。

    果報理同也寶亮曰。

    答案句直釋者。

    謂今日何故言施汝五事常耶。

    恐佛意不然。

    人有一解。

    小複遠取。

    何者。

    明昔已是常。

    今日受供。

    亦是本常。

    何以今日方雲施常。

    而昔不言耶。

    故雲受供雖二。

    得果無差也。

    道慧記曰。

    釋所以得施其常命者。

    以施食有二。

    一食已入有餘涅槃。

    一食已入無餘涅槃。

    各離二魔。

    除患處同。

    能辦大事。

    以此二時功用大故 何等為二一者受已(至)令汝具足檀波羅蜜 案。

    僧亮曰。

    所以牽學地者。

    明無常有粗細也。

    資揣食觸食。

    及分段生死。

    是粗無常。

    念念生滅。

    是細無常。

    若後身菩薩。

    豈假于揣食。

    以頓階妙常哉。

    要是金剛。

    不假食故。

    妙常即階耳。

    所以二施等者。

    用勝故也。

    若就權道斷有為因果者。

    而難斷故。

    金剛為習也。

    果難斷故。

    無學能除也。

    是以二施報。

    等無差别也。

    若假食以斷之。

    内用為勝也。

    實道雖複不假于食。

    而起施者。

    難得想也。

    故外用勝也。

    敬遺所記僧宗曰。

    此旨有二。

    一發昔教。

    二遣人封執。

    物情謂。

    昔實是菩薩。

    今寄福等。

    則常旨自顯也。

    智秀曰。

    略舉始末二施。

    并值常田。

    必獲常果。

    汝是二中之一也。

    慧朗述僧宗曰。

    此第三階。

    舉智慧門。

    釋所以等也。

    寶亮曰。

    辨福田者。

    要以罪福相對乃顯也。

    何者。

    謂一念之善。

    上至金剛。

    善善相續。

    皆福田位也。

    無明住地。

    下至四住地。

    一念之惑能感生死果報。

    皆罪田也。

    大判如此。

    曲撿其旨。

    不出三對六句也。

    初一對者。

    于福中作福。

    得福來資。

    前田清淨。

    殷重心施。

    與田無隔。

    故來資也。

    次辨罪田中。

    作罪得惡來資。

    如人布施。

    令前人造惡。

    則彼此相關。

    故罪來資也。

    第二對論福田中。

    作福不得福來資。

    謂作意于此人。

    無心于彼人。

    及其所送事與心乖。

    先無意于彼。

    彼無福來資。

    雖有心于此而此無其事。

    複無福來資也。

    罪田中作罪。

    而惡不來資者。

    如人害一闡提。

    以逆田故。

    罪不資也。

    第三對于福田中作惡。

    而田中無惡來資。

    但生惡由心罪。

    則背福無相資之力也。

    又罪田中作福。

    如人供養闡提。

    乃由心邊自生福耳。

    然則辨心各有所以。

    糜家女人。

    雖作樹神意施。

    其心無隔。

    冥相關感也。

    明駿案。

    夫福田之大。

    唯此二時。

    一謂成佛。

    二謂涅槃。

    值此時施。

    必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