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集解 第四卷
關燈
小
中
大
案。
寶亮曰。
此言有迹有實也。
迹者。
若佛受我所供。
餘人亦當蒙受也。
實者。
若所供得設。
便成檀度。
檀度既成。
則能助佛揚化也。
道慧記曰。
大士本不自為。
此乃道兼天下之辭也 世尊我等從今無主無親無救無護無歸無趣 案。
僧亮曰。
主救于國。
親護于家。
佛則一切救護也。
無救無護。
所以無歸無趣。
僧宗曰。
拔其在苦曰救。
安其在善曰護。
無歸趣者。
憑心無所也。
寶亮曰。
去遠蔭護。
如無主也。
離近咨承。
如無親也。
聖若在世。
惡則不起。
如救也。
善得曰滋。
如護也。
乖所憑故。
故無歸趣也 貧窮饑困欲從如來(至)我等微供然後涅槃 案。
道生曰。
饑渴之苦。
譬之生死。
苟能無之。
義曰為食。
今施者。
所求取類雲爾。
僧亮曰。
若檀度必成。
是則長養将來法身也。
法瑤曰。
常住之實在方。
将得之由佛。
故雲從如來求也。
僧宗曰。
标心佛果常住法食。
且覆相說之。
未灼然也 世尊譬如刹利若婆羅門毗舍首陀 案。
僧亮曰。
身為四大所成。
取譬于四姓也。
僧宗曰。
四姓之中。
趣取一人為譬也 以貧窮故 案。
僧亮曰。
譬無出世善也 遠至他國 案。
道生曰。
去已所封。
入佛化也。
僧亮曰。
從此三界。
之彼佛境。
譬造他國也。
僧宗曰。
涅槃于生死為他。
行人标心仰求。
故言遠至。
此乃因中說果。
必至者也。
智秀曰。
生善之境。
是出惑之域。
故言他也。
法智曰。
正道于耶道。
為他也 役力農作 案。
道生曰。
為善乖于恒性。
自策所以成勤。
如農不失時。
收果萬倍也。
僧亮曰。
檀是始行。
須自策乃成也。
道慧記曰。
始習之善。
與本惡性乖。
譬之庸役也。
勤策則收果萬倍。
譬之農作 得好調牛 案。
僧亮曰。
此下譬已成檀之緣具也。
内則異有正見。
外則身口無障。
唯佛受供。
法身得生也。
僧宗曰。
譬伏身口七支惡也 良田平正 案。
僧宗曰。
以智慧譬田也。
以牛耕田。
田以平正為良也。
今以身口之善。
資成心業。
所以得正智慧也。
寶亮曰。
田有能生之力。
若不以牛耕。
則能生之力不遂。
譬身口之業。
能遂意地之用 無諸沙鹵惡草荒穢 案。
僧亮曰。
譬伏九十八使 唯悕天雨 案。
僧宗曰。
如來納受所施。
則法身得生。
如雨之潤也。
智秀曰。
施心為種子也。
應有下種之譬。
蓋文略耳 言調牛者譬身口七(至)拯及無量苦惱衆生 案。
僧亮曰。
若我行立。
則衆生蒙度也。
僧宗曰。
若我所設。
必蒙受者。
大衆之施。
亦皆然也。
明駿曰。
若我供蒙受。
亦當為我住世。
世若有佛。
則衆生蒙濟也 我今所供雖複微少冀得充足如來大衆 案。
慧朗曰。
所說既少。
冀憑威神普充大衆 我今無主無親無歸願垂矜愍如羅睺羅 案。
昙濟曰。
國以主為覆護。
家以親為歸依。
世無聖人。
誰為救拔耶。
智秀曰。
舉譬本以結請也 爾時世尊一切種智無上調禦 案。
僧亮曰。
向來所請。
非唯供妙。
人亦豪賢。
而不蒙受。
今許純陀。
旨必有在。
故集法者。
以此二句。
仰稱至德也 告純陀曰善哉善哉(至)雨汝身田令生法身 案。
道生曰。
雖行善有慧。
若未解常住。
法牙未生也。
僧亮曰。
檀是萬行之始。
法身之牙也。
敬遺記。
僧宗曰。
此下訖答五難竟。
五章之中。
第二章也。
雨汝身田者。
餘經多以說法為雨。
此中正明受施。
則檀苗增長。
如彼雨也。
法蓮記。
僧宗曰。
身者舉上身口也。
田者舉上智慧。
即意業也。
寶亮曰。
除斷貧窮者。
明今日所計。
其旨有兩。
一許受供。
二許說法。
是則除斷二種貧窮也。
慧朗述僧宗曰。
此中有三階。
此即第一佛詶其所請。
許受其供也。
若佛許受。
則檀牙已生。
未必受已檀牙方生也。
慧朗曰。
漉取因請受供。
以明常中。
略有十[跳-兆+(轍-車)]。
第一佛為外緣生二種善。
一者功德。
二者智慧。
智慧即是所生常解也。
功德即是所生相似檀波羅蜜也。
能生内因。
亦有二種。
一者功德種子。
即是施心。
二者智慧種子。
即是推求因果之心也。
第二辨能生所生同是一性。
謂施心及檀波羅蜜。
推求因果之心及常解也。
而有新舊之異。
何者。
智慧推求為舊也。
從佛得常解為新也。
又施心種子為舊也。
從佛得檀波羅蜜為新也。
第三廣辨二種種子。
法判心不出三種。
謂善不善無記。
此三種心。
皆有二義。
一謂泛爾。
二謂推求。
就善推求。
即是智慧種子也。
泛爾即是功德種子也。
第四應廣辨功德智慧義。
第五論純陀與佛。
互為施主受者也。
純陀以有漏心。
運有漏财。
施無漏人。
是則施者有漏。
受者無漏也。
佛以無漏心。
運無漏法。
施有漏人。
是則施者無漏。
受者有漏也。
第六簡純陀與佛。
雖複互為施者。
而不得互為福田。
田有能生之功。
滋長之用。
佛既功德圓滿。
豈假田益。
第七明佛是決定受者。
純陀是決定施者。
既兩是決定。
佛許受便生檀度。
無待運财。
到受者所。
如人财在異方。
懸指為施。
即屬受者也。
第八辨人
寶亮曰。
此言有迹有實也。
迹者。
若佛受我所供。
餘人亦當蒙受也。
實者。
若所供得設。
便成檀度。
檀度既成。
則能助佛揚化也。
道慧記曰。
大士本不自為。
此乃道兼天下之辭也 世尊我等從今無主無親無救無護無歸無趣 案。
僧亮曰。
主救于國。
親護于家。
佛則一切救護也。
無救無護。
所以無歸無趣。
僧宗曰。
拔其在苦曰救。
安其在善曰護。
無歸趣者。
憑心無所也。
寶亮曰。
去遠蔭護。
如無主也。
離近咨承。
如無親也。
聖若在世。
惡則不起。
如救也。
善得曰滋。
如護也。
乖所憑故。
故無歸趣也 貧窮饑困欲從如來(至)我等微供然後涅槃 案。
道生曰。
饑渴之苦。
譬之生死。
苟能無之。
義曰為食。
今施者。
所求取類雲爾。
僧亮曰。
若檀度必成。
是則長養将來法身也。
法瑤曰。
常住之實在方。
将得之由佛。
故雲從如來求也。
僧宗曰。
标心佛果常住法食。
且覆相說之。
未灼然也 世尊譬如刹利若婆羅門毗舍首陀 案。
僧亮曰。
身為四大所成。
取譬于四姓也。
僧宗曰。
四姓之中。
趣取一人為譬也 以貧窮故 案。
僧亮曰。
譬無出世善也 遠至他國 案。
道生曰。
去已所封。
入佛化也。
僧亮曰。
從此三界。
之彼佛境。
譬造他國也。
僧宗曰。
涅槃于生死為他。
行人标心仰求。
故言遠至。
此乃因中說果。
必至者也。
智秀曰。
生善之境。
是出惑之域。
故言他也。
法智曰。
正道于耶道。
為他也 役力農作 案。
道生曰。
為善乖于恒性。
自策所以成勤。
如農不失時。
收果萬倍也。
僧亮曰。
檀是始行。
須自策乃成也。
道慧記曰。
始習之善。
與本惡性乖。
譬之庸役也。
勤策則收果萬倍。
譬之農作 得好調牛 案。
僧亮曰。
此下譬已成檀之緣具也。
内則異有正見。
外則身口無障。
唯佛受供。
法身得生也。
僧宗曰。
譬伏身口七支惡也 良田平正 案。
僧宗曰。
以智慧譬田也。
以牛耕田。
田以平正為良也。
今以身口之善。
資成心業。
所以得正智慧也。
寶亮曰。
田有能生之力。
若不以牛耕。
則能生之力不遂。
譬身口之業。
能遂意地之用 無諸沙鹵惡草荒穢 案。
僧亮曰。
譬伏九十八使 唯悕天雨 案。
僧宗曰。
如來納受所施。
則法身得生。
如雨之潤也。
智秀曰。
施心為種子也。
應有下種之譬。
蓋文略耳 言調牛者譬身口七(至)拯及無量苦惱衆生 案。
僧亮曰。
若我行立。
則衆生蒙度也。
僧宗曰。
若我所設。
必蒙受者。
大衆之施。
亦皆然也。
明駿曰。
若我供蒙受。
亦當為我住世。
世若有佛。
則衆生蒙濟也 我今所供雖複微少冀得充足如來大衆 案。
慧朗曰。
所說既少。
冀憑威神普充大衆 我今無主無親無歸願垂矜愍如羅睺羅 案。
昙濟曰。
國以主為覆護。
家以親為歸依。
世無聖人。
誰為救拔耶。
智秀曰。
舉譬本以結請也 爾時世尊一切種智無上調禦 案。
僧亮曰。
向來所請。
非唯供妙。
人亦豪賢。
而不蒙受。
今許純陀。
旨必有在。
故集法者。
以此二句。
仰稱至德也 告純陀曰善哉善哉(至)雨汝身田令生法身 案。
道生曰。
雖行善有慧。
若未解常住。
法牙未生也。
僧亮曰。
檀是萬行之始。
法身之牙也。
敬遺記。
僧宗曰。
此下訖答五難竟。
五章之中。
第二章也。
雨汝身田者。
餘經多以說法為雨。
此中正明受施。
則檀苗增長。
如彼雨也。
法蓮記。
僧宗曰。
身者舉上身口也。
田者舉上智慧。
即意業也。
寶亮曰。
除斷貧窮者。
明今日所計。
其旨有兩。
一許受供。
二許說法。
是則除斷二種貧窮也。
慧朗述僧宗曰。
此中有三階。
此即第一佛詶其所請。
許受其供也。
若佛許受。
則檀牙已生。
未必受已檀牙方生也。
慧朗曰。
漉取因請受供。
以明常中。
略有十[跳-兆+(轍-車)]。
第一佛為外緣生二種善。
一者功德。
二者智慧。
智慧即是所生常解也。
功德即是所生相似檀波羅蜜也。
能生内因。
亦有二種。
一者功德種子。
即是施心。
二者智慧種子。
即是推求因果之心也。
第二辨能生所生同是一性。
謂施心及檀波羅蜜。
推求因果之心及常解也。
而有新舊之異。
何者。
智慧推求為舊也。
從佛得常解為新也。
又施心種子為舊也。
從佛得檀波羅蜜為新也。
第三廣辨二種種子。
法判心不出三種。
謂善不善無記。
此三種心。
皆有二義。
一謂泛爾。
二謂推求。
就善推求。
即是智慧種子也。
泛爾即是功德種子也。
第四應廣辨功德智慧義。
第五論純陀與佛。
互為施主受者也。
純陀以有漏心。
運有漏财。
施無漏人。
是則施者有漏。
受者無漏也。
佛以無漏心。
運無漏法。
施有漏人。
是則施者無漏。
受者有漏也。
第六簡純陀與佛。
雖複互為施者。
而不得互為福田。
田有能生之功。
滋長之用。
佛既功德圓滿。
豈假田益。
第七明佛是決定受者。
純陀是決定施者。
既兩是決定。
佛許受便生檀度。
無待運财。
到受者所。
如人财在異方。
懸指為施。
即屬受者也。
第八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