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集解 第二卷

關燈
兩句釋殺賊也。

    諸煩惱賊。

    所以而盡。

    由攝六情。

    制三業故也 如大龍王 案。

    僧宗曰。

    為三明六通作譬也。

    龍有二德。

    一則興雲降雨。

    二則隐顯自在也。

    寶亮曰。

    此下訖逮得已利。

    辨應供也。

    道慧記曰。

    龍王即是人中象王。

    如大品經雲。

    如調象王也。

    為善調作譬釋煩惱。

    所以而離由乎善調諸根故也 有大威德 案。

    道慧記曰。

    此下歎其外德。

    明在在處處。

    衆所宗伏也 成就空慧 案。

    僧亮曰。

    釋斷煩惱也。

    若不得空慧。

    則不斷也 逮得已利 案。

    僧亮曰。

    結斷不起。

    可保之為利也。

    道慧記曰。

    釋所以有大威德也。

    空慧明其智滿。

    已利明其結盡也 如栴檀林栴檀圍繞如師子王師子圍繞 案。

    僧亮曰。

    師子王者。

    空慧既成。

    戒定皆是無漏空慧。

    如王餘德如子也。

    道慧記曰。

    此不取王為譬。

    乃總歎諸功德。

    更相圍繞也 成就如是無量功德一切皆是佛之真子 案。

    僧宗曰。

    自法華已來。

    皆得稱為菩薩。

    若未爾之前。

    不得稱也。

    寶亮曰。

    真僞之名。

    就教有三重。

    第一判聖為真。

    以凡為僞。

    第二以二乘為僞義。

    菩薩為真。

    第三謂信常者為真。

    信未立者為僞。

    今就第三重判也。

    明此諸人盡雙解六行也 各于晨朝日初出時(雲)涕泣盈目生大苦惱 案。

    僧亮曰。

    波羅奢華。

    葉青。

    其華白。

    而一日三變。

    日未出時則白。

    日始出則赤。

    日晚則黃也。

    道慧記曰。

    其華質青而脈赤也 為欲利益安樂衆生 案。

    僧宗曰。

    下五句别歎。

    此一句總歎也。

    寶亮曰。

    此下皆探取實德。

    以為歎也。

    此第一明以利益故來。

    謂是衆人得道之緣。

    若使千人為緣。

    少一人則不得也 成就大乘第一空行 案。

    僧亮曰。

    諸羅漢知佛是常。

    今欲請佛發明常教也。

    此經第一義空者。

    常樂我淨。

    無二十五有。

    故名空也。

    僧宗曰。

    般若是萬行之主。

    欲令衆生得無相之解也 顯發如來方便密教 案。

    僧亮曰。

    昔說無常。

    [雨/複]今常旨。

    謂之密教也。

    僧宗曰。

    顯三乘為方便。

    一乘是實行。

    丈六是有為。

    法身是無為者也 為不斷絕種種說法 案。

    僧宗曰。

    從初鹿苑。

    迄至今日。

    随能生解。

    皆為人說 為諸衆生調伏因緣故(至)合掌恭敬卻坐一面 案。

    僧宗曰。

    謂聞無常解無常。

    聞常住亦即解也。

    既自通達。

    複為他說。

    寶亮曰。

    謂除衆生四倒之緣也。

    尋此而言。

    故知法華諸教無得道者 爾時複有拘陀羅女(至)合掌恭敬卻坐一面 案。

    僧宗曰。

    尼者此言女也。

    所列科例與上同也。

    明駿案。

    此列有九事。

    一稱族。

    二稱位。

    三列名。

    四舉數。

    五歎權德。

    六叙憂悲。

    七歎實德。

    八叙來事。

    九蕳尊勝。

    故曰位階十地 比丘尼衆中複有諸比丘尼(至)得自在力能化作佛 案。

    僧宗曰。

    出家二衆。

    權實難知。

    今蕳尼衆有菩薩者。

    推比丘衆中。

    亦應爾也。

    寶亮曰。

    向所列實解六行。

    成真子之義。

    此偏指尼衆。

    亦有本是八住以上菩薩也。

    慧朗曰。

    此中歎權德。

    初雲諸漏已量。

    謂總句也。

    明駿案。

    前歎比丘中。

    結末雲。

    逮得己利。

    此中歎初有諸漏已盡。

    兩彼互[門@報]。

    蓋出經者差脫耳。

    旨則存焉 爾時複有一恒河沙(至)菩薩摩诃薩而為上首 案。

    僧宗曰。

    上列聲聞二衆。

    今列菩薩也。

    而不言設供者。

    應是出家人也。

    寶亮曰。

    此偏指前比丘衆中。

    有權為聲聞者。

    智秀曰。

    向聲聞二衆之中。

    皆曰真子。

    已知并是菩薩也。

    今複别列者。

    皆就迹為言也。

    前有聲聞之迹。

    有以親待之義。

    故在前列也。

    菩薩行廣。

    迹有疎義。

    故次後列也。

    彭城慧令曰。

    此是離居家者。

    非比丘也。

    明駿案。

    此中列有七事。

    一舉數。

    二略歎德位及方便。

    三列名。

    四歎三世行。

    五叙憂悲。

    六歎實德。

    七叙來事也。

    菩薩羅漢。

    更無别位。

    不出在家出家四衆數也。

    所以此一恒河。

    在兩楹之間。

    但稱菩薩者。

    辨異彼此故也。

    法華之日。

    已無聲聞。

    況在此席。

    豈更别有菩薩耶。

    而尼衆簡出階十住者。

    蓋标其勝出者耳。

    故雲人中之龍也 其心皆悉敬重大乘(至)諸未度者當令得度 案。

    僧亮曰。

    菩薩以濟物為懷。

    大乘既是良藥。

    故先明也。

    随一切者。

    以法濟物。

    要須曲與物同。

    仁德廣被也。

    随從有四。

    一形類。

    二語言。

    三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