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集解 第二卷

關燈
性。

    四事業也。

    作是誓者。

    既入五道。

    同彼苦樂。

    苦則心退。

    樂則生着。

    自非弘誓。

    無由兩舍也。

    僧宗曰。

    此歎現在德也。

    寶亮曰。

    菩薩此言道心人也。

    歎德不過自行之與外化。

    此中據三世為歎。

    于一世中。

    皆具二義也 已于過去無數劫中(至)紹三寶種使不斷絕 案。

    僧亮曰。

    能備上德。

    非積行不就也。

    解未解者。

    向說誓時。

    今說行時也。

    僧宗曰。

    向明現在行。

    今明過去行 于未來世當轉法輪以大莊嚴而自莊嚴 案。

    僧宗曰。

    次歎未來德也 成就如是無量功德(至)合掌恭敬卻坐一面 案。

    僧宗曰。

    旨與前同也 爾時複有二恒河沙(至)平等無二如視一子 案。

    僧宗曰。

    此在家菩薩也。

    優婆塞者。

    此言清信士。

    論文有釋。

    謂為善宿。

    皆以義翻彼名耳。

    此下列衆有四階。

    第一從此。

    訖十恒河沙。

    以衆漸多而供稍勝。

    為次第也。

    第二從廿恒沙。

    訖九十恒沙。

    供不必勝。

    但以衆漸多。

    為次第也。

    第三從千恒沙。

    以多少不定亂來。

    為次第也。

    第四變林以下。

    衆不必多。

    但以供勝。

    為次第也。

    明駿案。

    此中列十五事。

    一舉數。

    二稱位。

    三以戒為行本。

    故先歎戒也。

    四列名。

    五次歎定。

    謂深觀對治門也。

    六歎慧。

    謂亦欲樂聞無上大乘等也。

    七舉四弘。

    以歎外化。

    八舉莊嚴淨戒結歎也。

    九叙遇光憂悲。

    十叙設供。

    十一叙因辨供時。

    又發弘誓。

    十二叙念佛受供已必入涅槃。

    十三叙來佛所事。

    十四叙佛默然不受。

    十五叙不果願故憂悲也 亦于晨朝日初出時(至)憍奢耶衣蒭摩缯彩 案。

    僧亮曰。

    天木香者。

    名時物重物也。

    出家法施。

    在家财施。

    施具九事。

    财施有三。

    謂時物。

    重物。

    如法物也。

    心亦有三。

    謂先心歡喜。

    施時心淨。

    施已無悔也。

    地亦有三。

    謂不動。

    無相。

    無量定也。

    今但說六種佛地。

    不須說也。

    以佛力故者。

    謂以佛力。

    成其重物。

    悅施者之心也。

    乃至蓋覆大千。

    皆類此也。

    優缽羅華色青。

    拘物頭色赤。

    波頭摩色不正。

    雲似昌蒱花。

    分陀利色白。

    生水中也。

    曼陀羅是天華也。

    中國亦有。

    其色不定。

    如赤而黃。

    如青而紫。

    如綠而绛。

    種種色變。

    波利質多在天上。

    則種種色。

    天竺亦有。

    而華葉色并青綠。

    憍奢耶者。

    雲蠶繭所作。

    東天竺有國名烏陀。

    粳米欲熟變為蟲。

    蟲即食米。

    人取蒸以成綿也。

    如此絲綿者。

    名摩呵跋多。

    此言大衣。

    甚貴也。

    蒭摩者布衣也。

    迦陵伽者國名。

    亦出細疊也 是諸香木載以寶車(至)哀受我等最後供養 案。

    僧亮曰。

    各作是念。

    若有所乏者。

    此下說三種心也。

    道慧記曰。

    八功德水者。

    謂輕.冷.軟.美.清淨.不臭.飲時調适。

    飲已無患也 世尊知時默然不受(至)卻在一面默然而坐 案。

    僧亮曰。

    知受持未至也。

    若受前人者。

    後人則不得獻也。

    昔默則受。

    今默則不受者。

    昔日體康。

    觸味斯可。

    若言受則近貪。

    故不言也。

    今稱病力弱。

    所須自知。

    是以言之則受。

    不言則不須也。

    法瑤曰。

    初生王宮。

    唱雲應供。

    是則有施便受。

    何假發言。

    今顯法身常樂不食。

    默然無言。

    理知不受也。

    寶亮曰。

    知時有三種一者佛不受二檀越請。

    二者由昔願故受。

    三者知純陀作施主者。

    為益處曠也。

    慧朗曰。

    知時有三種。

    一知受時未至。

    二知時衆無宿願。

    三知即時若受餘施。

    不能廣利也 爾時複有三恒河沙(至)百千衆生故現女身 案。

    法瑤曰。

    大衆聞見涅槃之相。

    理應一時雲集。

    不容前後。

    設複先後。

    亦不必如經所列也。

    慧朗曰。

    列數列名。

    歎德之事。

    準前可知也 呵責家法 案。

    僧亮曰。

    戀着之處名家。

    即女人之身是 自觀己身如四毒蛇(至)是身可惡猶如死狗 案。

    僧亮曰。

    此苦觀也 是身不淨九孔常流 案。

    僧亮曰。

    不淨觀也 是身如城血肉筋骨(至)愚癡羅刹止住其中 案。

    僧亮曰。

    空觀也。

    色陰譬城。

    四陰譬人。

    諸見無過譬王。

    煩惱有過譬民也 是身不堅猶如蘆葦伊蘭水沫芭蕉之樹 案。

    僧亮曰。

    無我觀也 是身無常念念不住(至)誰有智者當樂此身 案。

    僧亮曰。

    無常觀也 甯以牛迹盛大海水(至)是故當舍如棄涕唾 案。

    慧朗曰。

    結上諸觀也 以是因緣諸優婆夷(至)心懷惆怅卻住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