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集解 第二卷
關燈
小
中
大
于果。
垢惱語因也。
寶亮曰。
此言滅者。
據伏除也。
謂睹光者。
心緣勝境。
三毒不得并起。
但生淨心。
故雲罪滅 爾時大地諸山大海皆悉震動 案。
僧亮曰。
垢障已除。
戀慕情至。
哀迷亂心。
無由速集。
故以神力動地。
抑其哀情也。
法瑤曰。
無情尚動。
況有心乎。
以感時人。
速令雲集也。
僧宗曰。
第三相也。
如來至德如地。
以安群生。
舍化歸真。
示之令悟也。
智秀曰。
見地動已。
興三種意。
一者相勸且各裁抑。
二者今當速往速往。
三者設後有疑。
無所咨問也。
慧朗曰。
此下有兩階。
此即第一叙地動相也 時諸衆生共相謂言(至)若減一劫互相執手 案。
僧宗曰。
既睹三瑞。
甯得不悲。
更相曉喻。
設敦請之計也。
寶亮曰。
舊解雲。
衆生若壽命一劫。
則請之一劫壽。
若半劫。
則請半劫也。
自意不然。
蓋随俗也。
于時人情。
願佛住世。
豈容指願一切半劫。
就少為言。
恐多難冀耳。
慧朗曰。
此下第二階有兩意。
第一先相曉勸也 複作是言世間虛空(至)如來不久必入涅槃 案。
僧宗曰。
如來道被大千。
德蔭三界。
今入涅槃。
世間空也。
福盡者。
福以感聖。
聖既不應。
所以知盡也。
不善增長者。
福既盡矣。
惡所以增 又作是言世間虛空(至)設有疑惑當複問誰 案。
慧朗曰。
無救護者。
此下舉前聲告之旨也。
救者。
舉前憐愍大慈句也。
護者。
舉前[雨/複]護大悲句也。
貧窮者。
舉前等視如羅睺羅。
大慈之用也。
謂羅睺羅已得法财。
我今未得。
而佛舍我。
方是貧窮也。
無所宗仰者。
舉前為作歸依也。
孤露者。
舉前為世間舍。
大悲之用也。
一旦遠離者。
舉前大覺世尊。
将欲涅槃也。
設有疑惑者。
舉前今悉可問也。
是以宜自抑遣速往速往之也 時有無量諸大弟子(至)生如是等種種苦惱 案。
僧亮曰。
上三瑞相集衆因緣。
此下說集時次第。
大弟子者。
先在佛左右。
故不言其來也。
道慧記曰。
即是前所言八十億百千者也。
既非聲光所召。
而複列者。
欲叙其遇光悲惱也。
慧朗曰。
此舉三業苦惱。
謂身戰掉。
心濁發聲也 爾時複有八十百千諸比丘等 案。
僧亮曰。
此下叙遠來者也。
來不必前後。
文不可累書。
分作三次耳。
一衆多在後。
二衆多供勝。
三但以供勝也。
僧宗曰。
此經所列時衆。
與諸經不必同也。
以聲聞德狹。
不能廣化。
多以側侍左右。
所以先列也。
寶亮曰。
此列十五日旦承光至者也。
比丘者。
列其位。
羅漢者。
歎其德也。
道慧記曰。
列衆凡有五别。
第一八十億百千。
謂内眷屬也。
第二時有無量諸大弟子。
謂外眷屬也。
第三優婆塞以下。
随以供勝衆多為後也。
第四從金翅鳥王訖山王。
但以衆多為後。
第五從阿僧祇海神訖無邊身。
但以供養為後也。
又撰曰。
不必皆先後。
但義為次第也。
然若列先後有。
不出四種。
一者以位為次。
二者以數為次。
三者以供為次。
四者不以位數供。
但以是時來者。
即是中列也。
智秀曰。
此下至其林變白。
皆是聲光動地所召也。
然列條序不同。
多則至五。
少則唯二。
言五者。
一列數。
二置位。
三歎德。
四列名。
五叙來相也。
言二者。
一列數二列名而已。
又列其秩序。
差品有三。
第一從此。
訖得自在力能化作佛。
列出家二衆。
以道小近佛。
故先列也。
明駿案。
此中列六事。
一列數。
二稱位。
三歎權德。
四叙憂悲。
五歎實德。
六叙來事 皆阿羅漢 案。
僧亮曰。
此言不生。
生是苦本。
惑是生因。
羅漢斷三界之惑。
苦果不生。
故名不生也。
僧宗曰。
此名含三義。
一謂殺賊。
蓋斷煩惱也。
二謂不生。
蓋不受三界生也。
三謂應供。
以備三德。
可為福田也 心得自在 案。
僧亮曰。
心為苦樂之本。
衆生厭苦。
不離苦因。
為煩惱所惑。
不得自在。
今無苦因。
所以自在也 所作已辨 案。
僧亮曰。
苦因既盡。
所期已畢也。
僧宗曰。
謂得盡智無生智究竟也。
此義含智。
即釋應供也。
寶亮曰。
此兩句。
共釋不生義也。
所以得不生者。
由斷三界使盡。
治道力辨故也 離諸煩惱 案。
僧亮曰。
釋上已辨義也。
僧宗曰。
釋所以不生也。
道慧記曰。
釋心所以得自在。
所作所以已辨也 調伏諸根 案。
僧亮曰。
釋心得自在也。
僧宗曰。
惑在由于諸根。
諸根既調。
所以惑盡也。
寶亮曰。
此
垢惱語因也。
寶亮曰。
此言滅者。
據伏除也。
謂睹光者。
心緣勝境。
三毒不得并起。
但生淨心。
故雲罪滅 爾時大地諸山大海皆悉震動 案。
僧亮曰。
垢障已除。
戀慕情至。
哀迷亂心。
無由速集。
故以神力動地。
抑其哀情也。
法瑤曰。
無情尚動。
況有心乎。
以感時人。
速令雲集也。
僧宗曰。
第三相也。
如來至德如地。
以安群生。
舍化歸真。
示之令悟也。
智秀曰。
見地動已。
興三種意。
一者相勸且各裁抑。
二者今當速往速往。
三者設後有疑。
無所咨問也。
慧朗曰。
此下有兩階。
此即第一叙地動相也 時諸衆生共相謂言(至)若減一劫互相執手 案。
僧宗曰。
既睹三瑞。
甯得不悲。
更相曉喻。
設敦請之計也。
寶亮曰。
舊解雲。
衆生若壽命一劫。
則請之一劫壽。
若半劫。
則請半劫也。
自意不然。
蓋随俗也。
于時人情。
願佛住世。
豈容指願一切半劫。
就少為言。
恐多難冀耳。
慧朗曰。
此下第二階有兩意。
第一先相曉勸也 複作是言世間虛空(至)如來不久必入涅槃 案。
僧宗曰。
如來道被大千。
德蔭三界。
今入涅槃。
世間空也。
福盡者。
福以感聖。
聖既不應。
所以知盡也。
不善增長者。
福既盡矣。
惡所以增 又作是言世間虛空(至)設有疑惑當複問誰 案。
慧朗曰。
無救護者。
此下舉前聲告之旨也。
救者。
舉前憐愍大慈句也。
護者。
舉前[雨/複]護大悲句也。
貧窮者。
舉前等視如羅睺羅。
大慈之用也。
謂羅睺羅已得法财。
我今未得。
而佛舍我。
方是貧窮也。
無所宗仰者。
舉前為作歸依也。
孤露者。
舉前為世間舍。
大悲之用也。
一旦遠離者。
舉前大覺世尊。
将欲涅槃也。
設有疑惑者。
舉前今悉可問也。
是以宜自抑遣速往速往之也 時有無量諸大弟子(至)生如是等種種苦惱 案。
僧亮曰。
上三瑞相集衆因緣。
此下說集時次第。
大弟子者。
先在佛左右。
故不言其來也。
道慧記曰。
即是前所言八十億百千者也。
既非聲光所召。
而複列者。
欲叙其遇光悲惱也。
慧朗曰。
此舉三業苦惱。
謂身戰掉。
心濁發聲也 爾時複有八十百千諸比丘等 案。
僧亮曰。
此下叙遠來者也。
來不必前後。
文不可累書。
分作三次耳。
一衆多在後。
二衆多供勝。
三但以供勝也。
僧宗曰。
此經所列時衆。
與諸經不必同也。
以聲聞德狹。
不能廣化。
多以側侍左右。
所以先列也。
寶亮曰。
此列十五日旦承光至者也。
比丘者。
列其位。
羅漢者。
歎其德也。
道慧記曰。
列衆凡有五别。
第一八十億百千。
謂内眷屬也。
第二時有無量諸大弟子。
謂外眷屬也。
第三優婆塞以下。
随以供勝衆多為後也。
第四從金翅鳥王訖山王。
但以衆多為後。
第五從阿僧祇海神訖無邊身。
但以供養為後也。
又撰曰。
不必皆先後。
但義為次第也。
然若列先後有。
不出四種。
一者以位為次。
二者以數為次。
三者以供為次。
四者不以位數供。
但以是時來者。
即是中列也。
智秀曰。
此下至其林變白。
皆是聲光動地所召也。
然列條序不同。
多則至五。
少則唯二。
言五者。
一列數。
二置位。
三歎德。
四列名。
五叙來相也。
言二者。
一列數二列名而已。
又列其秩序。
差品有三。
第一從此。
訖得自在力能化作佛。
列出家二衆。
以道小近佛。
故先列也。
明駿案。
此中列六事。
一列數。
二稱位。
三歎權德。
四叙憂悲。
五歎實德。
六叙來事 皆阿羅漢 案。
僧亮曰。
此言不生。
生是苦本。
惑是生因。
羅漢斷三界之惑。
苦果不生。
故名不生也。
僧宗曰。
此名含三義。
一謂殺賊。
蓋斷煩惱也。
二謂不生。
蓋不受三界生也。
三謂應供。
以備三德。
可為福田也 心得自在 案。
僧亮曰。
心為苦樂之本。
衆生厭苦。
不離苦因。
為煩惱所惑。
不得自在。
今無苦因。
所以自在也 所作已辨 案。
僧亮曰。
苦因既盡。
所期已畢也。
僧宗曰。
謂得盡智無生智究竟也。
此義含智。
即釋應供也。
寶亮曰。
此兩句。
共釋不生義也。
所以得不生者。
由斷三界使盡。
治道力辨故也 離諸煩惱 案。
僧亮曰。
釋上已辨義也。
僧宗曰。
釋所以不生也。
道慧記曰。
釋心所以得自在。
所作所以已辨也 調伏諸根 案。
僧亮曰。
釋心得自在也。
僧宗曰。
惑在由于諸根。
諸根既調。
所以惑盡也。
寶亮曰。
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