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集解 第二卷
關燈
小
中
大
圓寄之雙也。
法瑤曰。
謂堅固林也。
風霜不能改。
四時莫能遷。
以況法身金剛之質。
老死不能變。
念念不能易。
常樂之相也。
兼遣存常樂之意也。
僧宗曰。
所以名堅固者。
為四天所護也。
表佛所說法。
四部所護。
永不墜喪也。
在林之間水之邊者。
處林則息亂。
近水則清淨。
表明如來寂靜。
而無累也。
寶亮曰。
亦破着也。
物情以往古諸佛。
皆于此處涅槃。
四天所守。
謂為保固。
今破雲。
此非堅法。
若能不為四魔所壞。
乃至堅也 爾時世尊與大比丘八十億百千人俱前後圍繞 案。
僧宗曰。
此列同聞人也。
凡四過列。
第一與佛具至雙林。
不待光召。
第二蒙三瑞方來。
第三雖蒙三瑞。
未能自遣。
故變林催至。
第四不待光召。
諸佛知時。
遣來同事。
此即第一先列在佛邊者也。
比丘天竺語也。
此以三義往釋。
謂乞士破惡怖魔也。
寶亮曰。
此列十四日暮從佛來此者也。
彼國出家者之名也。
此間無此名。
但以三義美之。
如怖魔等也。
前後圍繞者。
回旋緻敬也。
智秀曰。
此故是聲光所召者耳。
為欲依準餘經序故。
略标大數。
别稱在前也。
然同聞有三種。
一處同。
二時同。
三所聞法同。
阿難于時。
既在娑羅林外。
是則時不同也。
道慧記曰。
大者皆是得道人也 二月十五日臨涅槃時 案。
僧亮曰。
下文有釋。
彼土唯立三時。
謂春夏冬也。
二月是春和之中節。
異耶。
冬夏寒暑。
偏也明也。
昔說苦空。
如彼之偏。
今既二理雙顯。
故取表于中和也。
僧宗曰。
此是榮枯交代之節。
将明如來二種法身。
舍迹歸本者也。
智秀曰。
臨涅槃時者。
指說經之時也 以佛神力出大音聲 案。
僧亮曰。
應感之事。
本自佛境。
不以聲告。
物莫知也。
僧宗曰。
菩薩二乘。
亦有神力。
不得稱大。
今言大者。
佛之神力也。
道慧記曰。
此中有三瑞。
又雲。
通哀歎以來。
凡七瑞也。
此聲不從口出。
故雲神力 其聲遍滿乃至有頂 案。
僧宗曰。
謂色究竟天也。
無色界中。
彼無諸根。
故不及也。
寶亮曰。
随有緣悉聞此。
蓋舉其一隅耳。
道慧記曰。
推此聲所極。
正應二十恒沙國土也。
下實谛中雲。
今聲至二十恒河沙。
以此而例。
光明動地。
亦應然也 随其類音普告衆生 案。
僧宗曰。
六道不同楚夏之别。
皆如聞而解也 今日如來應供正遍知(至)大覺世尊将欲涅槃 案。
僧亮曰。
因僞顯真。
寄滅表存也。
僧宗曰。
所以先舉三德者。
使懷德而慕善也。
既内懷悲愍。
故外能蔭護。
以此二心。
等行于物。
已為匪易。
複能極如一子。
彌見其難也。
歸依者。
若慈母之赴嬰兒也。
舍者以遮風霜為用。
譬大悲之力。
有大方便。
能令衆生煩惱不起也。
大覺世尊者。
複舉兩号。
以速其心也。
寶亮曰。
将欲涅槃者。
非經題所稱也。
言無餘涅槃耳。
自鹿苑迄此。
衆生聞一教。
增一疑。
唯今第五時說疑心頓息。
所以略舉十号。
使知佛恩之重也。
道慧記曰憐愍不必[雨/複]護。
不必平等。
今以歸依釋憐愍。
以為舍釋[雨/複]護。
以羅睺羅釋平等也。
慧朗曰。
聲中有五句。
第一總稱慈悲。
謂憐愍[雨/複]護也。
第二稱慈用。
謂如羅睺羅也。
第三稱悲用。
謂作歸依也。
第四偏舍化。
謂今欲涅槃也。
第五催令來問。
謂為最後問也 一切衆生若有所疑今悉可問為最後問 案。
僧亮曰。
衆生厭苦。
苦從惑起。
滅苦要先斷惑。
惑有輕重。
重名為見。
輕者曰疑。
疑尚須斷。
況複見耶。
斷疑唯佛可不問乎。
僧宗曰。
自此之前。
唯說無常。
今明常理。
教與昔反。
事則應疑。
雖複言不指的。
而意在于此也。
寶亮曰。
此是如來。
最後宗極之教。
故勸令問 爾時世尊于晨朝時 案。
僧亮曰。
上記日月。
今記時也 從其面門放種種光(至)乃至十方亦複如是。
案。
僧亮曰。
聲至有頂。
語其上聞。
光遍十方。
語其四遠。
二文互出。
事表未殊也。
法瑤曰。
口出其光。
以表最極妙說之相也。
僧宗曰。
此第二相也。
上以音聲生解。
此從光明得悟也。
門以通為義。
故以口為面門也。
寶亮曰。
種種色光者。
昔經亦有此瑞。
但出經者。
表佛威光。
故以種種為名也。
智秀曰。
向雖聞聲。
未測所之。
是以放光示令知也 其中所有六趣衆生(至)身體戰栗涕泣哽咽 案。
僧亮曰。
向告令知。
今除罪障也。
僧宗曰。
罪語
法瑤曰。
謂堅固林也。
風霜不能改。
四時莫能遷。
以況法身金剛之質。
老死不能變。
念念不能易。
常樂之相也。
兼遣存常樂之意也。
僧宗曰。
所以名堅固者。
為四天所護也。
表佛所說法。
四部所護。
永不墜喪也。
在林之間水之邊者。
處林則息亂。
近水則清淨。
表明如來寂靜。
而無累也。
寶亮曰。
亦破着也。
物情以往古諸佛。
皆于此處涅槃。
四天所守。
謂為保固。
今破雲。
此非堅法。
若能不為四魔所壞。
乃至堅也 爾時世尊與大比丘八十億百千人俱前後圍繞 案。
僧宗曰。
此列同聞人也。
凡四過列。
第一與佛具至雙林。
不待光召。
第二蒙三瑞方來。
第三雖蒙三瑞。
未能自遣。
故變林催至。
第四不待光召。
諸佛知時。
遣來同事。
此即第一先列在佛邊者也。
比丘天竺語也。
此以三義往釋。
謂乞士破惡怖魔也。
寶亮曰。
此列十四日暮從佛來此者也。
彼國出家者之名也。
此間無此名。
但以三義美之。
如怖魔等也。
前後圍繞者。
回旋緻敬也。
智秀曰。
此故是聲光所召者耳。
為欲依準餘經序故。
略标大數。
别稱在前也。
然同聞有三種。
一處同。
二時同。
三所聞法同。
阿難于時。
既在娑羅林外。
是則時不同也。
道慧記曰。
大者皆是得道人也 二月十五日臨涅槃時 案。
僧亮曰。
下文有釋。
彼土唯立三時。
謂春夏冬也。
二月是春和之中節。
異耶。
冬夏寒暑。
偏也明也。
昔說苦空。
如彼之偏。
今既二理雙顯。
故取表于中和也。
僧宗曰。
此是榮枯交代之節。
将明如來二種法身。
舍迹歸本者也。
智秀曰。
臨涅槃時者。
指說經之時也 以佛神力出大音聲 案。
僧亮曰。
應感之事。
本自佛境。
不以聲告。
物莫知也。
僧宗曰。
菩薩二乘。
亦有神力。
不得稱大。
今言大者。
佛之神力也。
道慧記曰。
此中有三瑞。
又雲。
通哀歎以來。
凡七瑞也。
此聲不從口出。
故雲神力 其聲遍滿乃至有頂 案。
僧宗曰。
謂色究竟天也。
無色界中。
彼無諸根。
故不及也。
寶亮曰。
随有緣悉聞此。
蓋舉其一隅耳。
道慧記曰。
推此聲所極。
正應二十恒沙國土也。
下實谛中雲。
今聲至二十恒河沙。
以此而例。
光明動地。
亦應然也 随其類音普告衆生 案。
僧宗曰。
六道不同楚夏之别。
皆如聞而解也 今日如來應供正遍知(至)大覺世尊将欲涅槃 案。
僧亮曰。
因僞顯真。
寄滅表存也。
僧宗曰。
所以先舉三德者。
使懷德而慕善也。
既内懷悲愍。
故外能蔭護。
以此二心。
等行于物。
已為匪易。
複能極如一子。
彌見其難也。
歸依者。
若慈母之赴嬰兒也。
舍者以遮風霜為用。
譬大悲之力。
有大方便。
能令衆生煩惱不起也。
大覺世尊者。
複舉兩号。
以速其心也。
寶亮曰。
将欲涅槃者。
非經題所稱也。
言無餘涅槃耳。
自鹿苑迄此。
衆生聞一教。
增一疑。
唯今第五時說疑心頓息。
所以略舉十号。
使知佛恩之重也。
道慧記曰憐愍不必[雨/複]護。
不必平等。
今以歸依釋憐愍。
以為舍釋[雨/複]護。
以羅睺羅釋平等也。
慧朗曰。
聲中有五句。
第一總稱慈悲。
謂憐愍[雨/複]護也。
第二稱慈用。
謂如羅睺羅也。
第三稱悲用。
謂作歸依也。
第四偏舍化。
謂今欲涅槃也。
第五催令來問。
謂為最後問也 一切衆生若有所疑今悉可問為最後問 案。
僧亮曰。
衆生厭苦。
苦從惑起。
滅苦要先斷惑。
惑有輕重。
重名為見。
輕者曰疑。
疑尚須斷。
況複見耶。
斷疑唯佛可不問乎。
僧宗曰。
自此之前。
唯說無常。
今明常理。
教與昔反。
事則應疑。
雖複言不指的。
而意在于此也。
寶亮曰。
此是如來。
最後宗極之教。
故勸令問 爾時世尊于晨朝時 案。
僧亮曰。
上記日月。
今記時也 從其面門放種種光(至)乃至十方亦複如是。
案。
僧亮曰。
聲至有頂。
語其上聞。
光遍十方。
語其四遠。
二文互出。
事表未殊也。
法瑤曰。
口出其光。
以表最極妙說之相也。
僧宗曰。
此第二相也。
上以音聲生解。
此從光明得悟也。
門以通為義。
故以口為面門也。
寶亮曰。
種種色光者。
昔經亦有此瑞。
但出經者。
表佛威光。
故以種種為名也。
智秀曰。
向雖聞聲。
未測所之。
是以放光示令知也 其中所有六趣衆生(至)身體戰栗涕泣哽咽 案。
僧亮曰。
向告令知。
今除罪障也。
僧宗曰。
罪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