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集解 第二卷

關燈
大般涅槃經集解第二卷(序品第一卷上) 釋如是我聞一時 釋拘夷城 釋力士生地 釋阿利羅跋提河 釋娑羅雙樹 釋波羅奢華 釋優缽羅華 釋拘物頭華 釋分陀利華 釋曼陀羅華 釋波利質多樹 釋憍奢耶衣 釋摩詞跋多衣 釋迦陵伽衣 釋八功德水 釋默然不受 釋五門觀 序品第一 案。

    舊經雲盡命品。

    僧亮曰。

    諸經所不論者。

    其旨有三。

    何者。

    一曰常住。

    二曰一體三寶。

    三曰衆生悉有佛性。

    然常住是經之正宗。

    餘二為常故說耳。

    今以壽命表常。

    略經之大體也。

    僧宗曰。

    序者由緻也。

    将說正宗。

    若不序述由緻。

    無以證信也。

    有二序。

    一曰現序。

    亦曰别序。

    二曰未來序。

    亦曰通序。

    如放光等瑞。

    為當時由緻。

    名為現序。

    餘經不同。

    故名别序。

    如是我聞五證。

    是阿難所請。

    名未來序。

    經皆有此。

    故名通序也。

    寶亮曰。

    此勸問門中有四段。

    第一當序名。

    第二純陀。

    略開常宗。

    第三哀歎。

    舉勝修廣常。

    勸問。

    第四老少二人譬。

    催問也。

    智秀曰。

    有八事。

    第一稱如是。

    第二稱我聞。

    第三稱一時。

    第四記住處。

    第五列同聞。

    第六舉時節。

    第七述集衆瑞。

    第八叙表息化之相也。

    法安曰。

    序品有三段。

    初有六字。

    明阿難之言不虛也。

    次舉住處。

    示說法根本。

    後列時衆。

    明說法緣起也。

    就緣起中。

    有三别。

    第一從爾時世尊與大比丘。

    訖前後圍繞。

    列常随佛衆也。

    第二二月十五日。

    訖後諸天衆。

    此列為聲光所召者也第三大身菩薩來集。

    彼佛所遣。

    非聲光所召者也。

    慧朗曰。

    此品有兩段。

    前名通序後明别序也。

    就别序中有六别。

    第一明六道衆生。

    遇三相故。

    生憂悲也。

    從以佛神力。

    訖當複問誰。

    第二列出家在家四衆。

    從時有無量。

    訖三恒沙也。

    第三列豪姓眷屬。

    從四恒沙。

    訖七恒沙也。

    第四亂列天龍鬼神。

    從八恒沙。

    訖河神設供也。

    第五變林顯涅槃相。

    仍明四天乃至梵王眷屬也。

    第六列無邊身眷屬也。

    明駿案。

    此品大開為兩分。

    前通序。

    後别序。

    就通序中。

    自有五事。

    一如是。

    二我聞。

    三一時。

    四住處。

    五同聞人也。

    别序中有五事。

    一從二月十五日。

    訖當複問誰。

    述三種相。

    總叙見聞之者憂悲之至也。

    二從時有無量諸大弟子。

    訖河海諸神設供。

    别叙四衆及諸趣來集。

    三述二種相。

    四列諸天及他方菩薩來集。

    從四天王。

    訖除一闡提。

    五述二種相。

    從爾時三千大千世界。

    訖品也。

    前後凡三述異相。

    合有七種。

    初則聲光動地。

    中則變林重閣。

    後則改穢收光也。

    再叙時衆。

    亦有七科。

    謂聖人及六道 如是 案。

    僧宗曰。

    如者不異之辭。

    明阿難所傳與佛說不異也。

    是者明即是佛說也。

    有兩物相似。

    亦曰如。

    故以是字。

    簡相似也。

    寶亮曰。

    如斯文理。

    并是佛說也。

    智秀曰。

    阿難所傳。

    與佛說不異曰如。

    言當于理曰是也。

    法智曰。

    阿難自明之辭也。

    金口所說。

    旨深意遠。

    非所仰測。

    而章句始末。

    正自如是也。

    慧朗曰。

    舊釋雲直指之辭也。

    謂如是之經。

    我從佛聞。

    非自造也 我聞 案。

    僧宗曰。

    夫親聞則淳。

    傳聞則澹。

    為成上句。

    明非謬也。

    智秀曰。

    咨承有所。

    無自信之過也 一時 案。

    僧宗曰。

    佛加威神。

    又得佛覺三昧。

    能一受領受。

    無所遺失也。

    為成我聞句也 佛在拘夷城 案。

    亦曰拘屍那竭國。

    亦曰拘屍那城。

    法瑤曰。

    仙人名也。

    将顯長仙久壽也。

    兼遣着常之病。

    丈六尚然。

    況凡夫耶。

    僧宗曰。

    據方所。

    以證非謬也 力士生地 案。

    法瑤曰。

    将顯法身自在。

    有大我之力也。

    兼遣封我之患 阿利羅[跳-兆+(乏-之+(犮-、))]提河邊 案。

    僧亮曰。

    雲與熙連河。

    相去百裡也。

    法瑤曰。

    出閻浮金之處也。

    水之淨者。

    莫過此河。

    将顯法身真實淨也。

    兼遣保淨之心也。

    僧宗曰。

    此言金沙。

    河流奔浚。

    以譬生死。

    金沙不動。

    以譬佛性。

    寄顯生死之中有佛性也。

    在邊者。

    寄明涅槃在彼岸也。

    又釋應身無常。

    喻彼水流。

    法身常住。

    若彼金沙也。

    寶亮曰。

    亦稱金泉河也。

    衆水之最。

    世人所保。

    今破所愛。

    雖曰最淨。

    猶是煩惱所得。

    當修無漏。

    以求常淨也 娑羅雙樹間 案。

    僧亮曰。

    方有二樹。

    合則八也。

    高五丈許。

    上合下離。

    其花甚白。

    其實如瓶。

    香味具足。

    今以二樹鮮榮。

    二樹枯悴。

    明法不偏也。

    昔道場偏說。

    所以一樹。

    今日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