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集解 第一卷

關燈
大般涅槃經集解第一卷(序經題) 皇帝為靈味寺釋寶亮法師制義疏序 道生法師 僧亮法師 法瑤法師 昙濟法師 僧宗法師 寶亮法師 智秀法師 法智法師 法安法師 昙準法師 此十法師經題序。

    今具載略标。

    序中要義。

    八科如左 釋名第一 辨體第二 叙本有第三 談絕名第四 釋大字第五 解經字第六 核教意第七 判科段第八大般涅槃經義疏序(明駿案謹寫 皇帝為靈味釋寶亮法師制) 非言無以寄言。

    言即無言之累。

    累言則可以息言。

    言息則諸見競起。

    所以如來乘本願以托生。

    現慈力以應化。

    離文字以設教。

    忘心相以通道。

    欲使珉玉異價泾渭分流。

    制六師而正四倒。

    反八邪而歸一味。

    析世智之角。

    杜異人之口。

    導求珠之心。

    開觀豢之日。

    救燒灼于火宅。

    拯沉溺于浪海。

    故法雨降而燋種受榮。

    慧日升而長夜蒙曉。

    發迦葉之悱憤。

    吐真實之誠言。

    雖複二施等于前。

    五大陳于後。

    卅四問。

    參差異辨。

    方便勸引。

    各随意答。

    舉要論經。

    不出兩途。

    佛性開其有本之源。

    涅槃明其歸極之宗。

    非因非果。

    不起不作。

    義高萬善。

    事絕百非。

    空空不能測其真際。

    玄玄不能窮其妙門。

    自非德均平等。

    心合無生。

    金牆玉室。

    豈易入哉。

    有青州沙門釋寶亮者。

    氣調爽拔。

    神用俊舉。

    少負苦節。

    長安法忍。

    耆年愈笃。

    倪齒不衰。

    流通先覺。

    孳孳如也。

    後生晚進。

    莫不依仰。

    以天監八年五月八日。

    敕亮撰大涅槃義疏。

    以九月廿日訖。

    光表微言。

    贊揚正道。

    連環既解。

    疑網雲除。

    條流明悉。

    可得略言。

    朕縱名暇日。

    将欲覽焉。

    聊書數行。

    以為記莂雲 案。

    道生曰。

    夫真理自然。

    悟亦冥符。

    真則無差。

    悟豈容易。

    不易之體。

    為湛然常照。

    但從迷乖之。

    事未在我耳。

    苟能涉求。

    便反迷歸極。

    歸極得本。

    而似始起。

    始則必終。

    常以之昧。

    若尋其趣。

    乃是我始會之。

    非照今有。

    有不在今。

    則是莫先為大。

    既雲大矣。

    所以為常。

    常必滅累。

    複曰般泥洹也。

    般泥洹者。

    正名雲滅。

    取其義訓。

    自複多方。

    今此經明常。

    使伏其迷。

    其迷永伏。

    然後得悟。

    悟則衆迷斯滅。

    以之歸名其唯常說乎。

    又菩薩住斯經者。

    則已伏滅諸累。

    雖未造極。

    便能示般泥洹。

    衆示無妙泥洹。

    複以無不示為大也。

    更用茲稱經。

    蓋是重美盡善矣 案。

    僧亮曰。

    此是如來神道之極号。

    常樂八味之都名。

    涅槃是異俗之音。

    音有楚夏。

    前後互出。

    乃有三名。

    謂泥洹。

    涅槃。

    泥曰。

    言涅槃者。

    中正天竺之音也。

    名含衆義。

    此方無一名譯之。

    存其胡本焉。

    般涅言不。

    亦名為無。

    槃者名生。

    名滅。

    名因。

    名相也。

    生是八苦之本。

    佛既無之。

    不生也。

    壽與太虛等量。

    不滅也。

    不從作因得。

    故無因也。

    體無十相。

    無相也。

    無學地法。

    皆是其體。

    略說三相。

    以标神道。

    一般若。

    二法身。

    三解脫談般若。

    則三達之功顯。

    論法身。

    則應化之理同。

    言解脫。

    則衆德所以備也。

    語此三法。

    足明神道之極矣。

    大者明其常故。

    亦以大我大樂大淨故。

    後有釋也。

    如來始自道場。

    終于雙樹。

    凡三說涅槃。

    二是方便。

    一真實也。

    初開三究竟。

    是一方便。

    但說解脫。

    是涅槃。

    而身智是有為也。

    二方便中。

    說法華破三究竟。

    而身智故。

    是有為耳。

    今雙樹之說。

    身智即涅槃。

    謂究竟無餘之說也。

    經者。

    胡音修多羅。

    修多羅名含五義也 案。

    法瑤。

    夫涅槃者。

    蓋窮原之宗會。

    數盡之大歸。

    其為體也。

    妙絕于有無之域。

    玄越于名數之分。

    言之不能盡稱之不能訖。

    然非稱無以拟極。

    故寄稱以拟之非言無以顯實。

    故因言以顯之。

    其為目也。

    總莫之大。

    故稱苞衆理。

    名冠衆義。

    故曰一名之中。

    有無量名也。

    是則宗音。

    無以譯其稱。

    晉言無以代其号。

    故欲以此音而當者。

    失其旨。

    此名而對者。

    乖其緻。

    是為有稱之極言。

    猶不能究。

    況無稱之極乎。

    是以涅槃至号。

    其義贍博。

    折而辨之。

    則彌論無窮。

    豈唯般若等三。

    以極其緻。

    但略而舉其要者。

    是以徑此三名。

    入于涅槃。

    伊字之譬。

    不亦宜手。

    然則此三。

    名殊而實同。

    非體異者也。

    如其體别。

    則涅槃同于因成假名法也。

    虛而非實。

    豈得稱曰常樂者哉 案。

    昙濟。

    夫大涅槃者。

    蓋是大聖神道之極号。

    八味之都名。

    此是垂終之道教。

    放言異唱。

    故制名不同。

    成天竺之音。

    義有苞含。

    此方無一言以當之。

    故推義不一。

    亦言無生。

    複雲無滅。

    亦言無為。

    亦言無相。

    所以言無生者。

    永絕于四生。

    所以言無滅者。

    量齊太虛。

    故稱無滅。

    所以言無為者。

    不為生滅之所為。

    故言無為所以言無相者。

    體絕十相。

    故言無相也。

    涅槃者。

    敢無學地諸功德。

    盡為涅槃體也。

    略舉三事。

    以稱遂焉。

    三事者。

    般若法身解脫。

    語般若。

    明智周萬境。

    辨法身。

    明備應萬形。

    稱解脫。

    明衆累不生。

    智周萬境。

    故三達之功顯。

    備應萬形。

    故能殊方并應。

    衆累不生。

    明神道苞含。

    所以成也。

    所言大者。

    有大我故。

    下有文言。

    譬如有一秘方。

    攝一切方。

    此經亦爾。

    多有苞含。

    所以爾者。

    從于鹿野。

    終于雙樹。

    凡三說涅槃。

    一明初鹿野說。

    三乘各有别涅槃。

    二明三乘同一涅槃。

    三明真教。

    破二方便。

    說身智即涅槃。

    以是故。

    多有所含。

    故稱為大。

    經者。

    胡言修多羅。

    含有五義。

    一能生。

    二微發。

    三湧泉。

    四繩墨。

    五華鬘。

    或以文為經。

    或以理為經。

    或四十卷文字。

    盡為經體。

    所以言能生者。

    此文行者尋求。

    能生善根也。

    所以言微發者。

    善根漸增。

    如初以三歸。

    次以五戒。

    如是乃至得道。

    故有微發之義也。

    所以言湧泉者。

    譬文表理。

    不可窮盡。

    故如泉也。

    所以言繩墨者。

    繩本辨木曲直。

    明此經辨耶正之理。

    依文可知。

    故知繩墨也。

    所以言結鬘者。

    華散在地。

    不為人用。

    以綖貫穿。

    以成人首飾。

    若不以綖貫。

    不為人用。

    明若不以文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