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集解 第一卷
關燈
小
中
大
于人無用。
以文辨理。
于人有用。
故如綖也。
雖有此義。
今言經。
五義之中一也。
得結鬘義也 案。
僧宗曰。
此累盡之都名。
萬善之極稱也。
大者一謂教大。
二謂理大。
何者。
始于鹿園。
訖至法華。
辨因果未滿。
明境行不周。
所以為小。
此教圓備。
所以稱大也。
昔三乘涅槃。
非實究竟。
是道理中小。
今明法身般若。
在乎衆累之外。
是道理中大。
所以言大也。
涅槃者。
天竺正音。
此言解脫。
謂脫于萬累者也。
累患既息。
體備衆德。
今略舉有三。
可以貫衆。
一法身。
二般若。
三解脫也。
妙有清淨。
體無非法。
故言法也。
妙體介然。
異于太虛。
故曰身也。
澄神虛照。
鑒無不周。
故曰般若。
道高萬惑之表。
體無垢累。
故稱解脫也。
此三德者。
體一而義異。
一體之上。
義目有三。
而今所以唯錄取解脫。
以标經者。
有三義。
一明理在萬惑之外。
二者斥昔解脫。
何者。
以昔日小乘。
患身智起動。
求滅此患。
情憑解脫。
以身智俱盡。
是孤解脫。
故知小也。
今日所明。
體備衆德。
帶法身般若。
以常存故。
以稱大也。
經者。
謂三世諸佛。
從凡至聖。
莫不經由于此也 案。
寶亮。
夫至靈幽寂。
體踰有無。
凝照虛湛。
妙過數表。
其旨絕于生死。
超有為于言境。
故大覺垂悲。
以被苦為本。
但群品根異。
則教成五别。
猶物迷障重。
未能安深。
所以先開方便之說。
資今圓常之旨也。
衆生既蒙昔教以習心。
便稍涉虛以入道。
體常無常。
二輪雙徹。
鑒生死為不有之有。
涅槃為不無之無。
既安真而悟理。
識苦空而斷迷。
自非修行入道發理緣之知。
則煩惑不遣。
生死難除。
故今教之興。
開神明之妙體也。
辨生死。
以二苦為本。
明涅槃。
以常樂為源。
妙質恒而不動。
用常改而不毀。
無名無相。
百非不辨。
今涅槃之音。
就用而得稱。
是出世法之總名。
貫衆德之通号。
代生死之要目。
美無餘之極說。
障累既盡。
萬行歸真。
無德不滿。
衆用皆足。
轉因字果。
名大涅槃。
故下文言。
若一德不修。
則不得稱大涅槃也。
然斯之語。
乃是方土之音。
聖既出于彼國。
此亦無名以正翻。
但文中訓況指義釋而已也。
然其德淵曠。
難可備舉。
今略陳其樞要。
理可有三。
故哀歎品明。
謂正法寶城。
及秘密藏也。
二标别德。
三寄功用。
其義雲何。
夫涅槃無體。
為衆德所成。
故取況寶城。
喻于斯旨。
非二乘所守。
瓦礫而非寶也。
既體備萬工。
亦何寶不滿。
但昔教未明。
今說始彰。
隐實顯權。
非秘密如何。
二舉别德者。
功德品雲。
謂大常大我大樂淨等。
此是成涅槃之勝因。
故據别而标美也。
體無生滅。
故稱曰常。
八用自在。
謂之為我。
寂然無苦。
目之為樂。
塵穢永盡。
名之為淨。
體相無邊。
便名為大。
此乃是贊歎之辭。
裒美之稱也。
三歎其工用者。
故師子吼品稱謂。
歸依洲渚也。
能使物免苦而永安。
離河而登洲。
越四流之淵海到無為之彼岸也。
若尋其名用理數忘言。
故聖化[将/廾]被談德萬端。
是以就開宗之始。
借喻于伊字雲。
三點不縱不橫。
異昔有餘無德之說。
明具法身般若解脫也。
然此三乃化道邊要。
複貫通于諸德。
亦表異因中之色心。
顯佛果之勝用。
無感不應。
稱曰法身。
囑境皆明。
謂之般若。
即體無累。
便名解脫。
明一一之德。
皆非涅槃。
要總為其體。
故下名字功德品中。
借八味甜蘇為歎也。
談真俗。
兩體本同。
用不相乖。
而闇去俗盡。
僞謝真彰。
朗然洞照故稱為佛。
此經既于出世法之中。
開出世之教。
引外凡之近資。
接下愚之要道。
斯理圓而益人。
體無為而進德。
但文博而旨幽。
乃寄述于後釋也。
經者以經由為義。
凡學者若不由此理教。
則無容得解。
故以經之一字。
貫斯一部之文理也 案。
智秀曰。
斯蓋圓極至德之總名也。
若備稱舊本。
應雲摩诃般涅槃那。
夫道絕百非。
而理歸一緻。
歸一緻故。
則有識斯成。
絕百非故。
則無言可極。
然既因迹見名。
亦尋名知本。
但名迹之興。
乃肇自天竺。
在我大梁。
亦理應有稱。
而弘道之近。
既發彰西域。
未測此方。
何以譯翻。
是以先賢後哲。
皆修舊本。
述而無作。
故題之經首。
體德名也。
夫名以名體。
體故有德。
體者圓極妙有之本也。
德者波若解脫之流也。
談德乃衆。
論體唯一。
名雖有殊。
實則無異。
何者。
即圓極之體有可軌之義。
名為法身。
有靜照之功号為般若。
有無累之德。
稱之解脫。
是則解脫之體能照。
亦能照之體解脫。
更無别體。
而有衆德也。
故以涅槃。
總名冠目。
圓體名總。
體圓故。
備含衆義矣。
下經文名字功德品。
以衆義釋于名雲。
八味具足。
名大涅槃。
八味者。
一常。
二恒。
三安。
四清涼。
五不老。
六不死。
七無垢。
八快樂也尋此經緻教之意。
如來化始鹿園。
旨窮鹫嶽。
唯明道極灰盡。
善必菩提。
未辨含情抱氣。
悉成無等。
但說壽量長遠。
複倍上數。
未明正覺虛凝。
湛焉不滅。
今此經者。
以至極妙有為指南。
常住佛性為宗緻。
明闡提。
則正因無改。
辨法身。
則圓果嶷然。
所謂無餘之至教。
究竟之極說也。
經者經由義也。
天竺以诠理文。
總曰修多羅。
修多羅者。
備含衆義。
何者。
如出生微發湧泉繩墨之流也。
至于經由之義。
亦其一耳。
但梁之墳籍。
皆以經為目。
是以通方之士。
簡繁從略。
舉要而稱焉。
進不乖含總之一義。
退且循俗而得簡也 案。
法智曰。
夫言象生。
自數内形名。
起于累中。
至人神道。
既無象無言。
豈複有其形名者哉。
圓道不可以遍稱。
故以該德總名。
強謂之涅槃。
此天竺之音也。
具存胡名。
應言般涅槃那。
外國此名有多義。
茲土無音以反之。
故存胡而名焉。
既寄名為其名。
寄有言乎而以言。
言理者。
亦是寄言也。
若可寄言。
請試言之。
源涅槃為理。
超注數之表。
絕冥朕之外。
語其幽徹。
斯在于本有者也。
所言本有。
乃是玄指未來隔世為
以文辨理。
于人有用。
故如綖也。
雖有此義。
今言經。
五義之中一也。
得結鬘義也 案。
僧宗曰。
此累盡之都名。
萬善之極稱也。
大者一謂教大。
二謂理大。
何者。
始于鹿園。
訖至法華。
辨因果未滿。
明境行不周。
所以為小。
此教圓備。
所以稱大也。
昔三乘涅槃。
非實究竟。
是道理中小。
今明法身般若。
在乎衆累之外。
是道理中大。
所以言大也。
涅槃者。
天竺正音。
此言解脫。
謂脫于萬累者也。
累患既息。
體備衆德。
今略舉有三。
可以貫衆。
一法身。
二般若。
三解脫也。
妙有清淨。
體無非法。
故言法也。
妙體介然。
異于太虛。
故曰身也。
澄神虛照。
鑒無不周。
故曰般若。
道高萬惑之表。
體無垢累。
故稱解脫也。
此三德者。
體一而義異。
一體之上。
義目有三。
而今所以唯錄取解脫。
以标經者。
有三義。
一明理在萬惑之外。
二者斥昔解脫。
何者。
以昔日小乘。
患身智起動。
求滅此患。
情憑解脫。
以身智俱盡。
是孤解脫。
故知小也。
今日所明。
體備衆德。
帶法身般若。
以常存故。
以稱大也。
經者。
謂三世諸佛。
從凡至聖。
莫不經由于此也 案。
寶亮。
夫至靈幽寂。
體踰有無。
凝照虛湛。
妙過數表。
其旨絕于生死。
超有為于言境。
故大覺垂悲。
以被苦為本。
但群品根異。
則教成五别。
猶物迷障重。
未能安深。
所以先開方便之說。
資今圓常之旨也。
衆生既蒙昔教以習心。
便稍涉虛以入道。
體常無常。
二輪雙徹。
鑒生死為不有之有。
涅槃為不無之無。
既安真而悟理。
識苦空而斷迷。
自非修行入道發理緣之知。
則煩惑不遣。
生死難除。
故今教之興。
開神明之妙體也。
辨生死。
以二苦為本。
明涅槃。
以常樂為源。
妙質恒而不動。
用常改而不毀。
無名無相。
百非不辨。
今涅槃之音。
就用而得稱。
是出世法之總名。
貫衆德之通号。
代生死之要目。
美無餘之極說。
障累既盡。
萬行歸真。
無德不滿。
衆用皆足。
轉因字果。
名大涅槃。
故下文言。
若一德不修。
則不得稱大涅槃也。
然斯之語。
乃是方土之音。
聖既出于彼國。
此亦無名以正翻。
但文中訓況指義釋而已也。
然其德淵曠。
難可備舉。
今略陳其樞要。
理可有三。
故哀歎品明。
謂正法寶城。
及秘密藏也。
二标别德。
三寄功用。
其義雲何。
夫涅槃無體。
為衆德所成。
故取況寶城。
喻于斯旨。
非二乘所守。
瓦礫而非寶也。
既體備萬工。
亦何寶不滿。
但昔教未明。
今說始彰。
隐實顯權。
非秘密如何。
二舉别德者。
功德品雲。
謂大常大我大樂淨等。
此是成涅槃之勝因。
故據别而标美也。
體無生滅。
故稱曰常。
八用自在。
謂之為我。
寂然無苦。
目之為樂。
塵穢永盡。
名之為淨。
體相無邊。
便名為大。
此乃是贊歎之辭。
裒美之稱也。
三歎其工用者。
故師子吼品稱謂。
歸依洲渚也。
能使物免苦而永安。
離河而登洲。
越四流之淵海到無為之彼岸也。
若尋其名用理數忘言。
故聖化[将/廾]被談德萬端。
是以就開宗之始。
借喻于伊字雲。
三點不縱不橫。
異昔有餘無德之說。
明具法身般若解脫也。
然此三乃化道邊要。
複貫通于諸德。
亦表異因中之色心。
顯佛果之勝用。
無感不應。
稱曰法身。
囑境皆明。
謂之般若。
即體無累。
便名解脫。
明一一之德。
皆非涅槃。
要總為其體。
故下名字功德品中。
借八味甜蘇為歎也。
談真俗。
兩體本同。
用不相乖。
而闇去俗盡。
僞謝真彰。
朗然洞照故稱為佛。
此經既于出世法之中。
開出世之教。
引外凡之近資。
接下愚之要道。
斯理圓而益人。
體無為而進德。
但文博而旨幽。
乃寄述于後釋也。
經者以經由為義。
凡學者若不由此理教。
則無容得解。
故以經之一字。
貫斯一部之文理也 案。
智秀曰。
斯蓋圓極至德之總名也。
若備稱舊本。
應雲摩诃般涅槃那。
夫道絕百非。
而理歸一緻。
歸一緻故。
則有識斯成。
絕百非故。
則無言可極。
然既因迹見名。
亦尋名知本。
但名迹之興。
乃肇自天竺。
在我大梁。
亦理應有稱。
而弘道之近。
既發彰西域。
未測此方。
何以譯翻。
是以先賢後哲。
皆修舊本。
述而無作。
故題之經首。
體德名也。
夫名以名體。
體故有德。
體者圓極妙有之本也。
德者波若解脫之流也。
談德乃衆。
論體唯一。
名雖有殊。
實則無異。
何者。
即圓極之體有可軌之義。
名為法身。
有靜照之功号為般若。
有無累之德。
稱之解脫。
是則解脫之體能照。
亦能照之體解脫。
更無别體。
而有衆德也。
故以涅槃。
總名冠目。
圓體名總。
體圓故。
備含衆義矣。
下經文名字功德品。
以衆義釋于名雲。
八味具足。
名大涅槃。
八味者。
一常。
二恒。
三安。
四清涼。
五不老。
六不死。
七無垢。
八快樂也尋此經緻教之意。
如來化始鹿園。
旨窮鹫嶽。
唯明道極灰盡。
善必菩提。
未辨含情抱氣。
悉成無等。
但說壽量長遠。
複倍上數。
未明正覺虛凝。
湛焉不滅。
今此經者。
以至極妙有為指南。
常住佛性為宗緻。
明闡提。
則正因無改。
辨法身。
則圓果嶷然。
所謂無餘之至教。
究竟之極說也。
經者經由義也。
天竺以诠理文。
總曰修多羅。
修多羅者。
備含衆義。
何者。
如出生微發湧泉繩墨之流也。
至于經由之義。
亦其一耳。
但梁之墳籍。
皆以經為目。
是以通方之士。
簡繁從略。
舉要而稱焉。
進不乖含總之一義。
退且循俗而得簡也 案。
法智曰。
夫言象生。
自數内形名。
起于累中。
至人神道。
既無象無言。
豈複有其形名者哉。
圓道不可以遍稱。
故以該德總名。
強謂之涅槃。
此天竺之音也。
具存胡名。
應言般涅槃那。
外國此名有多義。
茲土無音以反之。
故存胡而名焉。
既寄名為其名。
寄有言乎而以言。
言理者。
亦是寄言也。
若可寄言。
請試言之。
源涅槃為理。
超注數之表。
絕冥朕之外。
語其幽徹。
斯在于本有者也。
所言本有。
乃是玄指未來隔世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