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集解 第一卷

關燈
即序品也。

    第二正說。

    從純陀品。

    訖金剛身品也。

    第三流通說。

    從名字功德品。

    訖四倒品也。

    第四佛性說。

    從如來性品。

    訖月喻品也。

    第五歎經功能。

    從菩薩品。

    訖現病品也。

    第六明依經修行。

    即五行也。

    第七出行體。

    有功德之義。

    以向佛果為行義。

    由功而德為功德義也。

    第八料簡。

    上所明佛性。

    即師子吼品也。

    第九猶是料簡佛性。

    廣辨樹王下以來。

    及今日所明之旨。

    舉彼善星斷根之事。

    即迦葉品也。

    第十明流通。

    命憍陳如。

    度十外道。

    從憍陳如品訖經也。

    案昙纖曰。

    大分此經為兩别。

    前略後廣。

    就略門中。

    分為五段。

    第一序品也。

    第二開宗。

    明常住因果。

    從陀品。

    訖哀歎品。

    第三問。

    從長壽品訖問也。

    第四答。

    從贊迦葉。

    入大衆問品後也。

    第五付囑。

    從爾時大衆白佛訖品也。

    就廣門中。

    分為五段。

    第一廣果。

    即現病品也。

    第二廣因。

    即五行也。

    第三廣流通。

    即十功德品也。

    所以流離光遠來。

    正為明弘通故也。

    第四廣佛性即師子吼迦葉兩品也。

    第五廣付囑。

    從憍陳如品。

    訖經文也。

    案昙濟曰。

    大判凡有三段。

    第一勸分。

    第二問分。

    第三答分。

    從如是我聞。

    至迦葉發問。

    勸分也。

    從答問。

    訖憍陳如。

    答分也。

    案僧宗曰。

    經之始末。

    凡有五别。

    第一由序。

    即序品也。

    第二略開常宗。

    從純陀品。

    訖新舊醫也。

    第三廣明常住。

    從長壽品。

    訖迦葉品也。

    所明因果境行。

    粗已周矣。

    将欲付囑。

    第四先破外道。

    從憍陳如品。

    至阿難何在也。

    文旨既畢。

    應須付囑。

    是以。

    第五顧命受持之人。

    從阿難比丘今何在。

    訖經也 案。

    寶亮曰。

    此經大緻有四别。

    有一從此訖老少二人譬。

    勸問也。

    第二從多羅聚落迦葉。

    以下。

    發問也。

    第三從佛贊迦葉以下。

    竟迦葉。

    答問也。

    第四從憍陳如訖經。

    付囑流通也所以第一通為勸問者。

    此經正以問答為宗。

    自雙樹以前所說半字。

    皆不了義。

    欲令衆生有疑應問也 案。

    道慧記曰。

    大判此經有十别。

    第一序說。

    即序品也。

    第二正說。

    從純陀。

    訖金剛身也。

    第三流通說。

    從名字功德。

    訖四倒也。

    第四佛性說。

    從如來性。

    訖月喻也。

    明所以得常者。

    以本有佛性故也。

    第五歎經。

    即菩薩一品也。

    第六證成常住。

    明不食而現食。

    不病而現病。

    不滅而現滅。

    即現病品也。

    第七明所得。

    無病者由行故也。

    即五行十功德也。

    第八境界明義為成于行。

    即師子吼迦葉也。

    第九破外道說。

    即憍陳如品也。

    第十囑累說。

    從阿難何在。

    竟經文也 案。

    道慧又撰曰。

    此經有十别。

    第一序品也。

    第二開宗。

    即純陀品也。

    第三會通。

    即哀歎品也。

    第四流通。

    從長壽品。

    訖現病品也。

    第五明因。

    即五行也。

    第六明果。

    即十功德也。

    第七明佛性。

    即師子吼品也。

    第八辨始終。

    即迦葉品也。

    第九破外道。

    即憍陳如品也。

    第十囑累。

    即顧問阿難也。

    案。

    法安曰。

    此經分為二别。

    初訖大衆問品。

    為前說也。

    末從現病品訖經。

    為後說也。

    就前說中有五段。

    第一經之由序。

    從序品。

    訖卅五問。

    第二正明經體。

    從答問始。

    訖名字功德也第三明流通人法。

    從四相品。

    訖四倒品也。

    第四明佛性。

    從佛性品。

    訖月喻品也。

    第五歎經囑累。

    從菩薩品。

    訖大衆問品也。

    就後說中分為五分。

    第一由序。

    即現病品也。

    第二重明涅槃因果。

    即五行也。

    第三明流通功德。

    即十功德也。

    第四重明佛性。

    即師子吼迦葉也。

    第五重更囑累。

    憍陳如品竟經也 案。

    智秀曰。

    此經廣略有二别。

    第一略門。

    從序品。

    訖大衆問品也。

    第二廣門。

    從現病品。

    訖憍陳如品。

    就略門中有三段。

    第一由序。

    即序品也。

    第二正說。

    從純陀入大衆問品也。

    第三付囑。

    從大衆問品中。

    爾時大衆白佛。

    訖品也。

    就廣門中有兩段。

    第一廣前正說。

    從現病品。

    訖迦葉品也。

    第二廣前付囑。

    從憍陳如品。

    訖經也 案。

    法智曰。

    此經大判有兩别。

    第一經家序說。

    即序品也。

    第二正說。

    從純陀品。

    訖經也。

    所以無付囑者。

    傳譯未盡。

    就正說中。

    分為六段。

    第一純陀哀歎兩品。

    為開宗。

    第二從長壽品。

    訖現病品。

    可為随問說也。

    第三說五行。

    示聞經人修行之法也。

    第四說十功德。

    明行人所得之功德也。

    第五師子吼迦葉。

    明因果佛性也。

    第六憍陳如。

    化外道說也 案。

    昙準曰。

    此經不出三别。

    第一序。

    即序品也。

    第二正說。

    從純陀品。

    至阿難何在也。

    第三流通。

    從顧命阿難。

    訖經也。

    又撰曰。

    此經有八别。

    第一序。

    即序品也。

    第二開宗。

    即純陀哀歎二品也。

    第三明緣因境及經功德。

    從長壽品。

    訖四倒品也。

    第四明正因佛性。

    從如來性品。

    訖現病品也。

    第五廣緣因行。

    從五行訖十功德也。

    第六廣正因性。

    從師子吼。

    訖迦葉品也。

    第七廣明果相。

    即憍陳如品也。

    故雲因滅無常色。

    獲得常住解脫色也。

    第八付囑。

    從阿難何在。

    竟經也 明駿案。

    大分此經。

    可為三别。

    第一叙述。

    即序品也。

    第二略說。

    從純陀。

    訖大衆問品也。

    第三廣說。

    從現病品。

    訖經文也。

    就略說中有三段。

    第一開宗勸問。

    從純陀。

    訖老少二人譬。

    第二問答。

    從多羅聚落迦葉發問。

    入大衆問品也。

    第三略付囑。

    從大衆問品中。

    爾時大衆白佛。

    訖品也。

    就廣說中有三段。

    第一廣前開宗。

    即現病品也。

    夫食為生本。

    病為滅因。

    前純陀品。

    因食以明現生。

    此品因病以明示滅。

    第二廣前問答之旨。

    從五行。

    訖憍陳如品也。

    此經所明。

    常住因果。

    境之與行。

    今以五行十功德。

    廣行廣因也。

    師子吼迦葉。

    廣境也。

    憍陳如以廣常果。

    故雲因滅無常色。

    獲得解脫常樂之色也。

    廣略所明因果境行。

    粗已周悉。

    将欲教洽未來。

    化傳永劫。

    若不摧彼異學。

    挫伏迷元。

    千載之下。

    終為流通之病。

    是以第三度諸外道以滅邪群。

    使弘通大士身心無礙。

    故曰廣前付囑從爾時諸外道以下。

    訖經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