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集解 第一卷

關燈


    就一體之上。

    義目有三也。

    寶亮叙曰。

    障累既盡。

    萬行歸真。

    無德不滿。

    衆用皆足。

    轉因字果。

    名大涅槃。

    然其德淵曠。

    難可備舉。

    略陳其要。

    理可有三。

    一謂正法寶城。

    二标别德。

    三寄工用。

    何者。

    夫涅槃無體。

    為衆德所成。

    取況寶城。

    以喻斯旨也。

    别德者。

    謂大常大我等。

    此是成涅槃之勝因也。

    工用者。

    謂歸依洲渚。

    能使物免苦。

    而獲安也。

    智秀叙曰。

    體者。

    圓極妙有之本也。

    德者。

    般若法身解脫之流也。

    談德雖衆。

    論體唯一。

    何者。

    即圓極有可軌之義。

    曰法身。

    有靜照之功。

    曰般若。

    有無累之德。

    曰解脫。

    是則即解脫之體可軌。

    亦可軌之體能照。

    更無别體。

    而有德也。

    案舊所詳習。

    有二種解釋。

    一謂。

    圓極果體。

    真實妙有。

    非如假名。

    但以有用而無體也。

    一謂。

    涅槃無體。

    假衆德以成。

    豈得不空耶。

    慧朗述法瑤曰。

    生死涅槃。

    義分為二謂十二因緣颠倒故有。

    即因緣無性。

    是名涅槃。

    豈待離煩惱已。

    有妙有可得而不空乎。

    故般若經雲。

    設有法。

    過于涅槃。

    亦說如幻如夢矣。

    又述纖愛宗等舊釋雲。

    萬行得圓極之果。

    果體是實。

    而随德立義。

    非假衆義共成一體也。

    法安曰。

    涅槃雖假衆德為體。

    而異五陰成人也。

    何者。

    人及五陰。

    假實斯空。

    今涅槃雖空。

    而衆德是實也 叙本有第三 案。

    道生叙曰。

    歸極得本。

    而似始起。

    始則必終。

    常以之昧。

    若尋其趣。

    乃是我始會之。

    非照今有。

    僧亮叙曰。

    般涅言不。

    亦名為無。

    槃者名生。

    亦名為因。

    不從作因所得。

    故無因也。

    寶亮叙曰。

    辨生死。

    以八苦為本。

    明涅槃以常樂為源。

    妙質恒而不動。

    用常改而不毀。

    無名無相。

    百非不辨。

    今涅槃之旨。

    就用而得稱也。

    若談真俗。

    兩體本同。

    用不相乖。

    而闇去俗盡。

    僞謝真彰。

    朗然為佛也。

    法智叙曰。

    幽微難解。

    在乎本有也。

    所言本有者。

    乃是玄指未來隔世為有耳。

    不言現在世有也。

    禀識之類。

    源本未造因時。

    已自有之。

    故言本有。

    是則不待業緣為其始。

    故非始造矣。

    故說此未來。

    不同三世。

    要待造業。

    方得為有也。

    雖然未來未起。

    未為已用。

    故須了因。

    然後方應也。

    慧朗述法瑤曰。

    生死不斷。

    由十二因緣。

    因緣無性。

    即是涅槃。

    豈是始有也 談絕名第四 案。

    衆議曰。

    舊所詳習。

    有五種解釋。

    第一妙極法身。

    寂怕無為。

    與真如等際。

    一相無相。

    豈言德所能及。

    雖複寄言以往辨。

    雖辨而絕言。

    猶因指以得月。

    月非指也。

    第二夫言方而理圓。

    難以辨述。

    神道冥漠。

    可會而不可言也。

    譬輪扁之[(卯/亞)*斤]輪。

    不能傳妙于所授。

    世谛粗淺。

    尚難可言。

    況真谛深妙。

    而可名乎。

    第三所謂絕言者。

    法身之地。

    絕凡累之名耳。

    體是妙有尊勝。

    雲何以尊勝之名。

    而不得耶。

    第四夫名字是相累之法。

    若召相累之地。

    則與所召相稱。

    若無相之地。

    雖因召而得。

    終絕于召也。

    第五一切諸法。

    本絕名字。

    以此而談。

    豈直法身。

    亦可目生死為涅槃。

    目涅槃為生死。

    今名字已定。

    謂涅槃絕于生死之名。

    為可貴耳 釋大字第五 案。

    道生叙曰。

    有不在今。

    則是莫先為大。

    既雲大矣。

    所以為常。

    常必滅累。

    僧亮曰。

    大者。

    明其常故。

    亦謂大我大樂。

    後文自有釋也。

    僧宗曰。

    謂教大理大也。

    教大者。

    此說之前辨因果境行。

    并未周圓。

    今日所明究竟了義。

    故言大也。

    理大者。

    昔日三乘涅槃。

    非實究竟。

    理中為小。

    今日身智解脫。

    在乎累外。

    理中為大。

    故言大也。

    寶亮曰。

    體相無邊。

    名之為大也。

    法智曰。

    理既應名。

    名不失理。

    名理俱極。

    故言大也。

    法安曰。

    昔日雖有涅槃。

    體德未圓。

    不得稱大。

    今日體圓德備。

    故稱大也 釋經字第六 案。

    僧亮叙曰。

    經者。

    胡音修多羅。

    名含五義也。

    僧宗叙曰。

    從凡至聖。

    經由此理也。

    寶亮曰。

    學者所由得解也。

    以此一字。

    貫一部之文理也。

    智秀曰。

    天竺以诠理之文。

    總曰修多羅。

    備含衆義。

    如出生微發湧泉繩墨華鬘之流也。

    至于經由之義。

    蓋其一也。

    法智曰。

    有二訓。

    一曰常。

    謂稱理之言。

    衆聖莫能改也。

    二曰由。

    謂出凡入聖之所由也。

    法安曰。

    經者。

    訓釋有二種。

    一曰常。

    二曰法也。

    外國修多羅。

    有衆多義。

    亦曰湧泉。

    亦曰繩墨。

    今以常義。

    代彼湧泉。

    明流注而不竭也。

    以法義。

    化彼繩墨。

    明規矩暮則軌靶不沒也 核教意第七 案。

    僧亮叙曰。

    如來始自道場。

    終于雙樹。

    三說涅槃。

    而二是方便。

    一是真實。

    何者。

    初開三究竟。

    謂一方便也。

    但說解脫。

    是涅槃身智。

    是有為也。

    二方便中。

    雖說法華破三究竟。

    而身智故。

    是有為也。

    今雙樹之說。

    身智即涅槃故。

    謂究竟無餘之說也。

    寶亮叙曰。

    群品根異則教成五别。

    猶物迷障重。

    未能安深。

    所以先開方便之說。

    資今圓常之旨。

    蒙昔教以習心。

    稍涉虛以入道。

    體常無常。

    二輪雙徹。

    鑒生死為不有之有。

    涅槃為不無之無。

    既安真而悟理。

    識苦空而斷迷。

    自非修行八道發理緣之知。

    則煩惑不遣。

    生死難除。

    故今教之興。

    開神明之妙體也。

    故開宗之始。

    借喻伊字。

    不縱不橫。

    異昔有餘無餘也。

    僧宗叙曰。

    今所以唯錄取解脫以标經者。

    有二義。

    一明理在萬惑之外。

    二者斥昔解脫之執。

    昔日小乘。

    患身智起動求滅此患。

    而憑解脫。

    是故用今之勝。

    以代昔也。

    智秀叙曰。

    如來化始鹿園。

    旨窮鹫嶽。

    唯明道極灰盡。

    善必菩提。

    未辨含情抱氣。

    悉成無等。

    但說壽量長遠。

    複倍上數。

    未明正覺虛凝。

    湛焉不滅。

    今此經者。

    以至極妙有為指南。

    常住佛性為宗緻。

    明闡提。

    則正因無改。

    辨法身。

    則圓果嶷然。

    所謂無餘之至教。

    究竟之極說也 判科段第八 案。

    僧亮曰。

    經出未盡。

    現分可為四别。

    第一勸問。

    第二問。

    第三答問。

    第四法輪證也。

    案昙愛曰。

    大分有十别。

    第一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