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玄義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是因因性。
此智慧增成。
是果性。
智慧所滅。
是果果性。
于陰既然。
餘一切法亦爾。
當知五性亦非條别。
即一而五。
即五而一。
一而不混五。
五而不離一。
不可思議。
不可說示。
強欲分别令易解故。
指果果性為名。
指正性為體。
指因因性果性為宗。
指因性為用。
作此分别五性為教。
雖複分别。
隻是一法。
更無差别。
若人能如此解者。
非但識體。
于名宗用教。
觸事冷然。
為未解者更論宗耳。
第三明涅槃宗者。
有人言。
宗體不異。
是義不然。
何者。
若論至理。
二即不二。
不二即二。
此則宜然。
若論名事。
不二不可為二。
二不可為不二。
既立宗體。
甯得是同。
宗者要也。
修行喉[示*禁]莫過因果。
此經明因。
略有三種。
一破無常修常。
如哀歎品。
以常樂我。
斥諸比丘無常。
苦無我。
虛僞不真。
宜應舍離。
今當為汝說勝三修。
此是破無常修于常。
能得常果顯于非常非無常。
煩惱為薪。
智慧為火。
以是因緣。
成涅槃食。
令諸弟子。
悉皆甘嗜。
劣三修是煩惱薪。
勝三修是智慧火。
非常非無常。
是涅槃食。
四衆安住秘密藏中。
即是甘嗜。
又雲。
如來體之。
是故為常。
體者履也。
履而行之。
法常故佛亦常。
亦是法非常非無常故。
佛亦非常非無常也。
問初為純陀。
直說一常。
次明常住二字。
次斥諸比丘。
雲勝三修。
何意增減。
答皆是今昔相對。
昔說四非常。
總是一無常。
今論四德總是一常。
舉總常破總無常耳。
昔說生死無常。
而複流動。
今以常破生死。
以住破流動。
故舉二字。
以破二耳。
諸比丘置事緣理。
但修三想。
今舉勝理破劣理但用三修(雲雲)。
二者。
以大涅槃心修從淺至深。
次第行學。
如聖行中。
專行五行。
初謂戒定慧。
居家如牢獄。
梵行若虛空。
從頭至足。
其中唯有發毛爪齒大小腸胃。
觀察八苦五盛陰等。
次解苦無苦。
而有真谛。
次分别校計。
苦集滅道。
無量無邊。
次非苦非集非道非滅而有實谛。
廣說如經。
修是行已。
得二十五三昧。
住大涅槃。
況出諸佛功德。
不複可說。
當知從淺至深。
成因克果。
顯非因非果。
始終莫不以常為宗。
德王品中亦如是。
初觀四大如箧五陰如害。
六塵如賊。
愛如怨詐。
煩惱如河。
八正如筏。
運手動足截流而去。
得到彼岸。
戒定如動足。
智慧如運手。
涅槃是彼岸。
師子吼中。
亦如是。
初從少欲知足。
乃至住大涅槃。
又善修戒。
不見戒因戒果戒一戒二等。
是名善修。
定慧等。
亦複如是。
原始要終。
皆宗常住。
以常為宗明矣。
三者如聖行中雲。
複有一行是如來行。
所謂大乘大般涅槃。
大乘即是修因。
涅槃即是得果。
大乘為因。
何所不運。
大涅槃果何所不克。
一切無閡人。
一道出生死。
莫複過此。
大略可知不複委說。
但此文中。
處處論行。
或修十想或知根知欲。
種種不同。
不出三種。
初破無常而修常。
即是以圓接小接通意也。
次以大涅槃心修無常。
次修于常。
即是從漸入頓次第别意也。
後即無常而修于常。
即圓頓人也。
雖三不同。
悉以常為因歸宗常果。
住大涅槃。
等無有異。
故文雲。
因雖無常。
而果是常。
即第二番意也。
餘例可知(雲雲)。
問明體一章。
即識五意。
明宗亦爾否。
答例然宗有三義。
一宗本。
二宗要。
三宗助。
宗本者。
諸行皆以大涅槃心為本。
本立道生。
如無綱目不立。
無皮毛靡附。
涅槃心為本故。
其宗得立也。
宗要者行之宗要。
要在于常。
行會于常。
能顯非常非無常。
如七曜之環北辰。
似萬川之注東海。
行以常為要。
亦複如是。
宗助者。
助名氣力也。
常宗得成賴于資助。
或人助。
或教助。
或行助。
或道助。
由助得力。
故言宗助。
總此三。
宗是釋名。
專論宗本即體意。
專明宗要即宗意。
專明宗助即用意。
分别此三。
異餘法門。
即教意。
第四釋涅槃用者。
為三。
一本用。
二當用。
三自在起用。
本用者。
先出舊解。
靈味小亮雲。
生死之中。
本有真神之性。
如弊帛裹黃金。
像堕在深泥。
天眼者捉取淨洗開裹。
黃金像宛然。
真神佛體萬德鹹具而為煩惱所覆。
若能斷惑佛體自現。
力士額珠貧女寶藏井中七寶。
闇室瓶盆等喻亦複如是。
此皆本有有此功用也。
新安述小山瑤解雲。
衆生心神不斷。
正因佛性附此。
衆生而未具萬德必當有成佛之理。
取必成之理為本有用也。
開善莊嚴雲。
正因佛性一法無二理。
但約本有始有兩時。
若本有神助有當果之理。
若能修行金心謝種覺起名為始有。
始有之理本已有之。
引如來性。
貧女額珠闇室等。
證本有。
引師子迦葉明乳中無酪。
但酪從乳生故言有酪。
酪非本有。
必假醪暖。
種植胡麻。
答言有油。
油須搗壓乃可得耳。
又引佛性。
三世衆生未來當有清淨莊嚴之身。
此證當有。
雙取二文。
意與瑤師不異。
又引木石之流。
無有成佛之理。
則非本有之用。
衆生必應作佛。
今猶是因。
因是本有。
果是始有。
本有有始有之理。
即是功用義也。
有人難初義。
若言衆生身中。
已有佛果。
此則因中有果過。
食中已有糞。
童女已有兒。
若已具佛果何故住煩惱中坐不肯出耶。
何故不放光動地。
故文雲若言有者。
何故默然正破此執耳。
次難第二有得佛之理。
此理若常為相續常為凝然常。
若相續常何謂本有佛果之理。
若凝然常則因中有果過同于前。
難第三家。
若言本有具始有。
亦應本有常住。
複有無常。
本有隻得是常不得無常者。
本有隻本有那得有始有。
又若本有有始有亦應無常有于常。
無常不得有于常。
本有那得有始有。
又本有有始有則了因有生因。
若了因了本有是常。
生因生始有是無常。
不得相有者今本有那得有始有耶。
鹬蚌相扼更互是非。
由來久矣。
今當宣明此義。
若定執本有當有。
非三藏通教之宗。
乃是别圓四門意。
本有是有門。
當有是無門。
雙取是亦有亦無門。
雙遣是非有非無門。
别家偏據不融門理兩失。
為圓家所破。
何者若執本有之用譬之樹木。
工匠揆則任曲者梁用。
直者桁用。
長者槊用。
短者箭用。
本有之用。
亦複如是。
佛即破之。
草木生時無梁箭用。
工匠所裁。
因緣獲用。
若裁曲為直。
曲無梁用。
展直為曲直無桁用。
割長為籌長無槊用。
折短為薪短無箭用。
何得苦執本有之用。
經雲。
三世有法無有是處。
何得苦執本有當有。
當本不立勝用安在耶。
若專難破複失适緣。
何者理非本非當。
非亦本當非非本當。
有四利益。
或言本有即是常用。
或言當有即是無常用。
或亦當亦本即常無常雙用。
或非當非本。
即雙非不用之用。
本有常用攝一切法何得無三門用。
三門亦
此智慧增成。
是果性。
智慧所滅。
是果果性。
于陰既然。
餘一切法亦爾。
當知五性亦非條别。
即一而五。
即五而一。
一而不混五。
五而不離一。
不可思議。
不可說示。
強欲分别令易解故。
指果果性為名。
指正性為體。
指因因性果性為宗。
指因性為用。
作此分别五性為教。
雖複分别。
隻是一法。
更無差别。
若人能如此解者。
非但識體。
于名宗用教。
觸事冷然。
為未解者更論宗耳。
第三明涅槃宗者。
有人言。
宗體不異。
是義不然。
何者。
若論至理。
二即不二。
不二即二。
此則宜然。
若論名事。
不二不可為二。
二不可為不二。
既立宗體。
甯得是同。
宗者要也。
修行喉[示*禁]莫過因果。
此經明因。
略有三種。
一破無常修常。
如哀歎品。
以常樂我。
斥諸比丘無常。
苦無我。
虛僞不真。
宜應舍離。
今當為汝說勝三修。
此是破無常修于常。
能得常果顯于非常非無常。
煩惱為薪。
智慧為火。
以是因緣。
成涅槃食。
令諸弟子。
悉皆甘嗜。
劣三修是煩惱薪。
勝三修是智慧火。
非常非無常。
是涅槃食。
四衆安住秘密藏中。
即是甘嗜。
又雲。
如來體之。
是故為常。
體者履也。
履而行之。
法常故佛亦常。
亦是法非常非無常故。
佛亦非常非無常也。
問初為純陀。
直說一常。
次明常住二字。
次斥諸比丘。
雲勝三修。
何意增減。
答皆是今昔相對。
昔說四非常。
總是一無常。
今論四德總是一常。
舉總常破總無常耳。
昔說生死無常。
而複流動。
今以常破生死。
以住破流動。
故舉二字。
以破二耳。
諸比丘置事緣理。
但修三想。
今舉勝理破劣理但用三修(雲雲)。
二者。
以大涅槃心修從淺至深。
次第行學。
如聖行中。
專行五行。
初謂戒定慧。
居家如牢獄。
梵行若虛空。
從頭至足。
其中唯有發毛爪齒大小腸胃。
觀察八苦五盛陰等。
次解苦無苦。
而有真谛。
次分别校計。
苦集滅道。
無量無邊。
次非苦非集非道非滅而有實谛。
廣說如經。
修是行已。
得二十五三昧。
住大涅槃。
況出諸佛功德。
不複可說。
當知從淺至深。
成因克果。
顯非因非果。
始終莫不以常為宗。
德王品中亦如是。
初觀四大如箧五陰如害。
六塵如賊。
愛如怨詐。
煩惱如河。
八正如筏。
運手動足截流而去。
得到彼岸。
戒定如動足。
智慧如運手。
涅槃是彼岸。
師子吼中。
亦如是。
初從少欲知足。
乃至住大涅槃。
又善修戒。
不見戒因戒果戒一戒二等。
是名善修。
定慧等。
亦複如是。
原始要終。
皆宗常住。
以常為宗明矣。
三者如聖行中雲。
複有一行是如來行。
所謂大乘大般涅槃。
大乘即是修因。
涅槃即是得果。
大乘為因。
何所不運。
大涅槃果何所不克。
一切無閡人。
一道出生死。
莫複過此。
大略可知不複委說。
但此文中。
處處論行。
或修十想或知根知欲。
種種不同。
不出三種。
初破無常而修常。
即是以圓接小接通意也。
次以大涅槃心修無常。
次修于常。
即是從漸入頓次第别意也。
後即無常而修于常。
即圓頓人也。
雖三不同。
悉以常為因歸宗常果。
住大涅槃。
等無有異。
故文雲。
因雖無常。
而果是常。
即第二番意也。
餘例可知(雲雲)。
問明體一章。
即識五意。
明宗亦爾否。
答例然宗有三義。
一宗本。
二宗要。
三宗助。
宗本者。
諸行皆以大涅槃心為本。
本立道生。
如無綱目不立。
無皮毛靡附。
涅槃心為本故。
其宗得立也。
宗要者行之宗要。
要在于常。
行會于常。
能顯非常非無常。
如七曜之環北辰。
似萬川之注東海。
行以常為要。
亦複如是。
宗助者。
助名氣力也。
常宗得成賴于資助。
或人助。
或教助。
或行助。
或道助。
由助得力。
故言宗助。
總此三。
宗是釋名。
專論宗本即體意。
專明宗要即宗意。
專明宗助即用意。
分别此三。
異餘法門。
即教意。
第四釋涅槃用者。
為三。
一本用。
二當用。
三自在起用。
本用者。
先出舊解。
靈味小亮雲。
生死之中。
本有真神之性。
如弊帛裹黃金。
像堕在深泥。
天眼者捉取淨洗開裹。
黃金像宛然。
真神佛體萬德鹹具而為煩惱所覆。
若能斷惑佛體自現。
力士額珠貧女寶藏井中七寶。
闇室瓶盆等喻亦複如是。
此皆本有有此功用也。
新安述小山瑤解雲。
衆生心神不斷。
正因佛性附此。
衆生而未具萬德必當有成佛之理。
取必成之理為本有用也。
開善莊嚴雲。
正因佛性一法無二理。
但約本有始有兩時。
若本有神助有當果之理。
若能修行金心謝種覺起名為始有。
始有之理本已有之。
引如來性。
貧女額珠闇室等。
證本有。
引師子迦葉明乳中無酪。
但酪從乳生故言有酪。
酪非本有。
必假醪暖。
種植胡麻。
答言有油。
油須搗壓乃可得耳。
又引佛性。
三世衆生未來當有清淨莊嚴之身。
此證當有。
雙取二文。
意與瑤師不異。
又引木石之流。
無有成佛之理。
則非本有之用。
衆生必應作佛。
今猶是因。
因是本有。
果是始有。
本有有始有之理。
即是功用義也。
有人難初義。
若言衆生身中。
已有佛果。
此則因中有果過。
食中已有糞。
童女已有兒。
若已具佛果何故住煩惱中坐不肯出耶。
何故不放光動地。
故文雲若言有者。
何故默然正破此執耳。
次難第二有得佛之理。
此理若常為相續常為凝然常。
若相續常何謂本有佛果之理。
若凝然常則因中有果過同于前。
難第三家。
若言本有具始有。
亦應本有常住。
複有無常。
本有隻得是常不得無常者。
本有隻本有那得有始有。
又若本有有始有亦應無常有于常。
無常不得有于常。
本有那得有始有。
又本有有始有則了因有生因。
若了因了本有是常。
生因生始有是無常。
不得相有者今本有那得有始有耶。
鹬蚌相扼更互是非。
由來久矣。
今當宣明此義。
若定執本有當有。
非三藏通教之宗。
乃是别圓四門意。
本有是有門。
當有是無門。
雙取是亦有亦無門。
雙遣是非有非無門。
别家偏據不融門理兩失。
為圓家所破。
何者若執本有之用譬之樹木。
工匠揆則任曲者梁用。
直者桁用。
長者槊用。
短者箭用。
本有之用。
亦複如是。
佛即破之。
草木生時無梁箭用。
工匠所裁。
因緣獲用。
若裁曲為直。
曲無梁用。
展直為曲直無桁用。
割長為籌長無槊用。
折短為薪短無箭用。
何得苦執本有之用。
經雲。
三世有法無有是處。
何得苦執本有當有。
當本不立勝用安在耶。
若專難破複失适緣。
何者理非本非當。
非亦本當非非本當。
有四利益。
或言本有即是常用。
或言當有即是無常用。
或亦當亦本即常無常雙用。
或非當非本。
即雙非不用之用。
本有常用攝一切法何得無三門用。
三門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