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玄義卷下

關燈
攝一切法。

    何得無本有常用文雲。

    大般涅槃是諸佛法界。

    即其義也。

    是為圓教赴緣。

    論此四用大獲利益不同舊義(雲雲)。

    二當有用者先出舊解。

    解有三。

    一雲理出萬惑之外須除惑都盡乃可見之。

    譬十重紙裹柱雖除九重終不見柱。

    并盡乃見。

    二引漸備經明一切智慧皆漸漸滿不可一期并悟也。

    三雲真谛可漸知佛果可頓得。

    何者即俗而真。

    更非遠物所以真可分知。

    佛果超在惑外。

    不即生死故不可漸知。

    有人難初義。

    若理不可漸見惑豈可漸除。

    既不見理由何除惑。

    若言理可漸見夫理若是分。

    可作分知。

    理既圓通若為漸解。

    若初見稱後見與後無異不名漸見。

    若初不稱後不名頓見(雲雲)。

    若言見真者須漸。

    得佛須頓。

    是義不然。

    釋論雲。

    若如法觀佛般若與涅槃。

    是三則一相。

    華嚴雲。

    虛妄多分别生死涅槃異。

    迷惑聖賢法。

    不識無上道。

    真與涅槃既其不異。

    雲何真漸果頓耶。

    今明。

    諸解更相馳逐。

    水動珠昏。

    然理非遠近。

    見理之智甯得漸頓。

    智若漸頓甯得稱理。

    如方入圓殊不相應。

    如理而解解如于理。

    不見相而見。

    無所得即是得耳。

    有因緣故亦得漸頓。

    此中應有四句。

    漸漸漸頓頓漸頓頓。

    漸漸尚非漸頓。

    況複頓漸。

    漸頓尚非頓漸況複頓頓。

    法華玄廣說。

    頓漸者無差别中差别耳。

    頓頓者差别中無差别耳。

    三種修三種見明宗中意是也。

    漸頓修漸頓見者。

    是不定觀意也。

    漸更不同又開四句。

    漸修漸見。

    漸修頓見。

    漸修頓漸見。

    漸修非頓漸見。

    見此一句意餘三句亦可解。

    四四十六句不同。

    當知顯體之用甚多。

    那隻作一兩種解耶。

    文雲王家力士一人當千。

    種種技藝能勝千。

    故一人當千。

    又雲。

    譬如大地草木為衆生用。

    我法亦爾。

    當知用同草木比大力士。

    故知用不一也。

    舊論照境之用不同。

    問。

    俗有三世流動萬境去來佛智若為照之。

    若逐境去來則生滅無常。

    若不逐境去來則不與境相稱。

    由此一問七解不同。

    冶城嵩雲。

    佛智乃無大期死滅。

    猶有念念流動逐境去來。

    此人臨終舌爛口中浪語之過現驗也。

    二藥師解。

    佛智體是常住。

    用是無常逐境去來。

    此解亦違經。

    經雲。

    若正見者當說如來定是無為。

    那忽體是無為用是有為。

    三光宅雲。

    若無常之智照常住境而不逐境是常。

    今常住之智照無常之境。

    豈應逐境無常。

    此亦不可。

    四作九世照境義明。

    此境雖在未來。

    複有當現在當過去義。

    今遂來現在及過去我皆照竟。

    所以不生滅也。

    此亦不可。

    向在未來時猶是當現在未正現在。

    今遂來在現在即作正現在。

    照當知已息。

    豈不生滅耶。

    五作逆照義雲。

    如來道迎正覺時初一念并逆照萬境。

    從初流來至後成佛并皆照竟。

    後萬境自有去來我都不更新照。

    如天子初登極時。

    并付制法後人犯者。

    随輕重治不更複制也。

    此亦不可。

    佛智照境何嘗暫息忽言初照後都不照。

    縱令如此終不與境相稱。

    六開善雲。

    佛在因日導發初心已能橫照數境豎照數時。

    次入初地一念橫照百法豎照百時。

    二地千法乃至佛地一念橫照萬法豎照萬時。

    如懸鏡高台。

    此亦不可。

    鏡照先無而後有未免無常之難。

    七靈味更借虛空為喻。

    萬物在空空不生滅物自去來。

    此亦不然。

    佛智靈知豈同頑空。

    今明三藏教中二谛不相即。

    故二智各照。

    所以諸解喧喧若此。

    若通教中。

    二谛相即二智二而不二。

    尚無此诤。

    況複三谛即一谛。

    一谛即三谛。

    三智即一智一智即三智。

    一照即一切照。

    一切照即一照。

    非一非一切不可思議。

    甯複有此微淺問答耶。

    又開善解。

    佛智照真與真冥。

    無複智境之異。

    智體與真境都複不殊。

    約位分别。

    凡夫不冥不會。

    因中聖人會而不冥。

    佛果亦冥亦會。

    第二解雲。

    佛智是靈知真谛是無知。

    二體既殊。

    豈可并有知同無知。

    但會之既極詺之為冥。

    豈得有冥異會。

    慧印三昧經雲。

    冥不冥寂不寂。

    肇論亦有用冥體寂之語。

    今難。

    佛之真智既其冥真與真不異。

    佛之俗智亦應冥俗與俗不異。

    佛雖知幻而非幻人。

    若爾佛雖知俗不可冥俗。

    佛雖冥真不可同真。

    不應作如此冥真冥俗義。

    冥真不出二乘。

    冥俗不出凡夫境界。

    雲何得是佛智用耶(雲雲)。

    三自在起用。

    用遍法界廣不可委。

    文雲譬如大地一切草木為衆生用。

    我法亦爾。

    當知勝用無量無邊。

    且約三種。

    一不可思議用。

    二二鳥雙遊用。

    三善惡邪正雙攝用。

    不可思議用者。

    舊釋有七。

    一雲令他見須彌入芥子。

    其實不入。

    唯應度者乃能見之。

    此解不可。

    若不入者何謂神通。

    二解實入。

    但佛神力蹙大令小開小令大。

    此亦不可。

    若爾乃以大容小何謂以小容大。

    三解不知入與不入。

    既是不可思議。

    那可定判入與不入。

    此亦不可。

    佛果上地皆是不可思議。

    盡應不可解。

    餘者盡言可解。

    至此一義獨言不知耶。

    四若有則相妨。

    小大皆空故相容。

    此亦不可。

    若其皆可何所論入。

    亦無大小也。

    五大中有小性小中有大性。

    以芥子之大性容須彌之小性。

    此亦不可。

    若執定性過同外道。

    又似毗昙。

    又還是大容于小。

    何謂以小容大。

    六地論解。

    大無大相。

    不無無相之大。

    小無小相。

    不無無相之小。

    以無相之小。

    容無相之大。

    無相之大。

    還入無相之小。

    此亦不可。

    大小本是相既言無相那有大小。

    若有大小應是有相。

    若定無相還同空也。

    七興皇雲。

    諸法本無大小。

    因緣假名相待假說大為小。

    假說小為大。

    說大為小。

    小是大小。

    說小為大。

    大是小大。

    故得相容。

    此亦不可。

    大不自大。

    待小為大。

    小不自小。

    待大為小。

    此堕他性義。

    自性大小尚不能相容。

    他性大小那得相容。

    今明小不自小亦不由大故小。

    大不自大亦不由小故大因緣故小大。

    亦不離大離小。

    不在内外兩中間。

    亦不常自有。

    不可思議。

    大亦如是。

    通達此理故即事而真。

    唯應度者見不思議。

    須彌之高廣入于不思議芥子之微小。

    是名以不思議之大入于不思議之小。

    住首楞嚴能建大義如經廣說(雲雲)。

    一往明。

    不思議用在于道後。

    其理實通。

    乃至善惡邪正等例如是。

    所謂四趣是邪人天為正。

    又三界是邪二乘為正。

    又二乘偏邪菩薩為正(雲雲)。

    邪正兩用亦遍法界。

    四趣是惡人天是善。

    又三界悉是惡二乘是善。

    又二乘是惡菩薩為善。

    此用亦遍法界。

    三界皆悉無常二乘是三無為常。

    又二乘是無常菩薩是常。

    常無常用亦遍法界。

    其門略義廣也。

    常無常雙用者俱亡二邊。

    如鳥喻品中說。

    即是一時雙用也。

    前後倒瀉即是異時偏用。

    宜一時即并用。

    宜前後即單用。

    不必一種。

    用自在故。

    善惡雙用。

    如迦葉品中說。

    善星至惡尚能攝受令得出家。

    況複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