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玄義卷下

關燈
隋天台沙門灌頂撰 古來複約三性。

    明涅槃體。

    言佛地。

    一向是善性。

    一向非惡性。

    無記性亦有亦無(雲雲)。

    光宅雲。

    常住佛果。

    有兩種無記。

    一知解無記。

    二果報無記。

    如棋書射禦。

    闡提亦有故非是善。

    佛地亦有故非是惡。

    即是無記性也。

    果報者。

    如生死苦無常報。

    既非是惡。

    隻是無記。

    涅槃地常樂我淨亦非是善。

    直是無記。

    開善莊嚴并言。

    佛無無記。

    唯一善性。

    知解無記。

    有多釋。

    莊嚴雲。

    是善性。

    開善雲通三性。

    在闡提是惡。

    在佛是善。

    在餘人是無記。

    言果報者。

    生死中多有異具故。

    果報可是無記佛果報何以是無記。

    佛果唯一習果。

    無複報法豈得類此是無記。

    以習善既滿。

    并成習果也。

    夫三性者。

    若有若無。

    隻是世俗尚不是真。

    何得用此釋涅槃體。

    此皆數論之極說安處佛體。

    如野人暴背獻至尊耳。

    今明涅槃體者。

    上來釋名論無。

    無一切方便。

    論絕絕能絕所。

    名下妙理甯可思議。

    德王雲。

    大般涅槃非色非聲。

    雲何而言可得見聞。

    古來諸師雲何以色為涅槃體。

    又經雲。

    夫涅槃者。

    不從因生。

    體非是果。

    古來諸師雲何以佛果釋涅槃體。

    又涅槃之體無定無果。

    古來諸師雲何謂涅槃體定是一法。

    當知其體非色非聲。

    非因非果。

    非一非異。

    非諸聲聞緣覺所知。

    亦非十住能了了見。

    不能默已。

    強作五種言之。

    一約性淨涅槃。

    二約法身德。

    三約一谛。

    四約不生不生。

    五約正性。

    初論性淨。

    總指一部。

    次論法身指哀歎。

    次論一谛指聖行。

    次論不生指德王。

    次論正性。

    指師子吼迦葉等。

    不可備引。

    斑駁略周耳。

    性淨者。

    淨有三種。

    一方便淨。

    二圓淨。

    三性淨。

    方便淨者。

    嘔和善巧權能逗物。

    住首楞嚴。

    建于大義。

    或一閻浮提。

    或一四天下。

    或一大千界。

    或十方土。

    随諸衆生應可調伏種種示現。

    無生而生。

    王宮七步。

    無滅而滅。

    倚卧雙林。

    是以晨朝放光。

    大聲遍告。

    正覺世尊将欲涅槃。

    若有所疑今速可問。

    為最後問。

    所以三界躄踴。

    八部悲号。

    獻供填空。

    流血灑地。

    高幢翳諸日月。

    廣蓋遍覆大千。

    如經廣說。

    乃至下者作九法界身。

    非生現生。

    非滅現滅。

    不前不後。

    一時等現。

    然于寂滅。

    無所損減。

    于諸生死。

    無染無累。

    故名方便淨涅槃也。

    圓淨者。

    因圓果滿。

    畢竟成就。

    原其初基。

    以大涅槃心。

    行如來行。

    持戒不殺。

    擁護正法。

    廣宣流布。

    利益衆生。

    回向大乘。

    感得金剛堅固之體。

    法身常身圓滿具足。

    獲大涅槃。

    修道得故。

    安住于此秘密藏中。

    複能頒宣廣說。

    一切悉有佛性。

    施與一切。

    常命色力安無礙辯。

    雖破煩惱亦無所破。

    雖圓智慧。

    亦無能圓。

    雖施衆生。

    不得衆生及以施相。

    是名圓淨涅槃也。

    性淨者。

    非修非得。

    非作業非與業。

    本自有之。

    非适今也。

    沖湛寂靜。

    不生不滅。

    雖在波濁。

    波濁不能昏動。

    猶如仰觀虛空月形。

    五翳不能翳。

    雖複随流苦酢其味真正。

    停留在山。

    雖沒膚中。

    膿血之所不染。

    故名性淨涅槃也。

    此三涅槃。

    不可相離。

    即三而一。

    不可相混。

    即一而三。

    雖複一三。

    即非一三。

    雖非一三。

    而複一三。

    會之彌分。

    派之彌合。

    橫之彌高。

    豎之彌闊。

    微妙莫測。

    不可思議。

    今欲分别令易解故。

    總唱涅槃。

    即是其名。

    專據性淨。

    以當其體。

    指于圓淨。

    即是其宗。

    方便善巧。

    以為其用。

    作此分别。

    即是其教。

    雖複分别。

    都是一法。

    所謂大乘。

    大般涅槃。

    若得此意。

    無俟多言。

    其未解者。

    更重複說耳。

    二約法身德者。

    德有三種。

    一法身德。

    二般若德。

    三解脫德。

    法身者。

    即是金剛豎固之體。

    非色即色。

    非色非非色。

    而名為真善妙色。

    真故非色。

    善故即色。

    妙故非色非非色。

    又真即是空。

    善即是假。

    妙即是中。

    例一切法。

    亦複如是。

    以是義故。

    名為佛法名佛法界。

    攝一切法。

    名法身藏。

    名法身德也。

    般若德者。

    即是無上調禦。

    一切種智。

    名大涅槃。

    明淨之鏡。

    此鏡一照一切照。

    照中故是鏡。

    照真故是淨。

    照俗故是明。

    明故則像亮假顯。

    淨故瑕盡真顯。

    鏡故體圓中顯。

    三智一心中得故。

    言明淨鏡。

    攝一切法。

    故稱調禦。

    是佛智藏。

    名般若德也。

    解脫德者。

    即是如來自在解脫。

    其性廣博無縛無脫。

    是廣博義。

    體縛即脫。

    是遠離義。

    調伏衆生。

    是無創疣義。

    如是解脫。

    攝一切法。

    亦名解脫藏。

    亦名解脫德。

    如是三德。

    不可相離。

    文雲。

    法身亦非。

    乃至解脫亦非如是三德不可相混。

    文雲。

    三點具足。

    無有缺減。

    當知雖一而三。

    雖三而一。

    雖複三一。

    而非三一。

    雖非三一。

    而三而一。

    不可思議。

    攝一切法。

    攝一切人。

    文雲。

    我及諸子。

    四部之衆。

    悉皆入中。

    微妙難思。

    為若此。

    今欲分别令易解故總唱秘藏。

    以當其名。

    法身攝一切法。

    不縱不橫。

    以當其體。

    般若攝一切法。

    如一面三目。

    以當其宗。

    解脫攝一切法。

    如三點伊。

    以當其用。

    如此敷演。

    即是其教。

    非但經體義明。

    餘義亦顯(雲雲)。

    三約一谛者。

    世人解谛。

    或境或智或教非無此義。

    今用理釋谛。

    理當即境正。

    境正即智教皆正。

    以理釋谛其義為允。

    有四種四谛。

    一生滅四谛。

    集是能生。

    苦是所生。

    能生生所生。

    所生還生能生。

    苦集回轉。

    生死無已。

    道名能壞。

    滅是所壞。

    所壞亦壞能壞。

    能壞亦壞所壞。

    更互生滅。

    故稱生滅四谛。

    若論其相。

    逼迫生長能除所除等是也。

    如經。

    二無生四谛者。

    推苦集之本。

    本自不生。

    不生故則無苦集。

    既無所壞。

    亦無能壞。

    故稱無生四谛。

    論其相者。

    解苦無苦。

    而有真谛。

    集道滅亦如是。

    如經。

    三無量四谛者。

    分别校計苦集滅道。

    有無量相。

    非諸聲聞緣覺所知。

    如經。

    四一實四谛者。

    解苦無苦。

    而有于實。

    乃至解滅無滅。

    而有于實。

    實者。

    非苦非苦因。

    非苦盡。

    非苦對。

    而是一實。

    乃至滅亦如是是名一實四谛。

    具如經。

    非離生滅四谛。

    别有一實四谛。

    即達生滅而是一實四谛。

    無生無量。

    亦複如是。

    一中有無量。

    無量中有一。

    不可思議。

    不可說示。

    強欲分别令易解故。

    總唱一實四谛。

    即是名也。

    取一滅谛。

    即是其體。

    故勝鬘雲。

    一依者。

    即一滅谛也。

    道谛以當其宗。

    取道谛所治。

    以當其用。

    調禦心喜。

    說此真谛。

    即名為教。

    雖差别說。

    隻是一無差别法耳(此中遺一章)。

    五約正性者。

    性有五種。

    謂正性因性因因性果性果果性。

    正性者。

    非因非因因。

    非果非果果。

    是名正性。

    因性者。

    十二因緣。

    因因性者。

    十二因緣所生智慧。

    果性者。

    三藐三菩提。

    果果性者。

    大般涅槃。

    今且約一事論之。

    五陰下所以。

    即正因佛性。

    五陰即因性。

    觀五陰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