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玄義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隋天台沙門灌頂撰
夫正道幽寂無始無終。
妙理虛玄非新非故。
無始而言其始者。
謂之無明生死。
無終而語其終者。
即是種智涅槃。
無明生死本自有之名之為故。
種智涅槃修因方克目之為新。
此經乃于非始之始。
分别佛性三因之殊。
還就無終之終。
辨于涅槃三德極果之别。
若佛性之因非因。
涅槃之果非果。
是則因如不異果如。
果如不異因如。
若因如不異果如。
非止涅槃之如非新。
佛性之如亦複非新。
若果如不異因如。
非止佛性之如非故。
涅槃之如亦複非故。
是則佛性涅槃因果之如。
皆是非新非故。
非新非故之理即是法身。
非新而新之果即是摩诃般若。
既有非新而新種智之圓極。
則非故之故無明生死患累究竟斯亡目之解脫。
此則三德之義宛然。
不縱不橫妙等伊字。
但衆生利鈍不同。
是以大聖赴緣之教亦有頓漸之别。
頓則譬于忍辱之草牛食即得醍醐。
漸則五味階級次第圓滿。
或有不定根緣為赴此機所說教門非頓非漸。
喻之置毒于乳也。
皆是能仁妙窮權實巧赴根緣。
化他利物罄無乖爽。
今此大經為欲開通往昔教門。
顯發如來方便密義故。
于娑羅雙樹大師子吼。
師子吼者名決定說。
決定說者說一切衆生悉有佛性如來畢竟不入涅槃。
不入涅槃即是入于無上大乘大般涅槃。
此經若具依梵本。
應雲摩诃般涅槃那修多羅。
摩诃言大般涅槃那此翻滅度。
釋此三字具依兩義一别二通。
第一别釋者大即法身。
故此經雲。
所言大者其性廣博猶若虛空。
其性即法性法性即法身也。
滅者即是解脫。
解脫二種。
煩惱生死永滅。
免斯因果患累即解脫義也。
所言度者即是摩诃般若。
故大論雲。
信為能入智為能度。
當知别以三字标今經之目。
即是三德之異名也。
第二通釋。
大者謂大法身大般若大解脫也。
滅者即是三德皆寂滅也。
度者即是三德皆究竟圓滿也。
故通以三字标名表三德。
皆大寂滅究竟也。
别通之義雖殊。
然并是用非果之果無上秘密之極果。
以标一教之首也。
修多羅即是聖教之總名。
有翻無翻事在别釋。
若具依梵本。
應言摩诃般涅槃那。
今翻為大滅度。
大若虛空不因小相。
又其性廣博多所容受。
又名不可思議諸佛之法界。
是為三義釋大也。
滅者滅二十五有及虛僞物。
又得二十五三昧種種示現。
又生滅滅已。
寂滅為樂。
是為三義釋滅也。
度者度于不度。
又度于度。
又度此彼之彼岸。
亦度非彼非此之彼岸。
譬如神龜水陸俱度。
是為三義釋度也。
總攬三法三目三點名大般涅槃。
金剛寶藏滿足無缺。
不縱不橫不并不别微妙秘密以當其體。
常住不變恒安清涼不老不死以當其宗。
置毒佛性遍五味中味味殺人。
震大毒鼓雖無心欲聞聞之皆死。
八大自在我以當其用。
常住二字無上醍醐與諸典别決定之吼以當其教。
名含體攝常宗毒用極教之相也。
玄義開為五重。
一釋名 二釋體 三釋宗 四釋用 五釋教 釋名又五。
謂翻通無假絕。
翻者四說。
謂無有亦有亦無非有非無。
初言無者。
天竺五處不同。
東南中三方奢切小殊。
西北兩處大異。
如言摩诃。
摩醯。
泥曰。
泥洹。
此則三方。
如言洹隸槃那。
般涅槃那。
此則二方。
類如此間楚夏耳。
有人以泥曰目雙卷。
泥洹目六卷。
涅槃目大本。
是義皆不然。
雙卷明八十無常。
六卷明金剛不毀。
豈可以方言簡義。
毗婆沙雲涅槃那。
今經無那字。
蓋譯人存略耳。
肇論以摩诃涅槃。
為彼土正音。
古今承用。
其各說者凡有五家。
一廣州大亮雲。
一名含衆名。
譯家所以不翻。
正在此也。
名下之義。
可作異釋。
如言大者。
莫先為義。
一切諸法莫先于此。
又大常也。
又大是神通之極号。
常樂之都名。
故不可翻也。
二雲名字是色聲之法。
不可一名累書衆名一義疊說衆義。
所以不可翻也。
三雲。
名是義上之名。
義是名下之義。
名既是一。
義豈可多。
但一名而多訓。
例如此間息字。
或訓子息。
或訓長息。
或訓止住之息。
或訓暫時消息。
或訓報示消息。
若據一失諸。
故不可翻。
四雲。
一名多義如先陀婆一名四實。
關涉處多不可翻也。
五雲秖先陀婆一語随時各用。
智臣善解契會王心。
涅槃亦爾。
初出言涅槃。
涅槃即生也。
将逝言涅槃。
涅槃即滅也。
但此無密語翻彼密義。
故言無翻也。
二雲有翻者。
梁武雲。
佛具四等随其類音溥告衆生。
若不可翻此土便應隔化。
四等亦是不遍。
引釋論般若尊重智慧輕薄。
既得以輕代重。
何得不以真丹。
單别翻天竺兼含。
既可得翻且舉十家。
一竺道生。
時人呼為涅槃聖。
翻為滅。
引文雲。
聞佛唱滅悲哀請住。
魔王所以勸令速滅(雲雲)。
二莊嚴大斌。
翻為寂滅。
引文雲。
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前家止滅于生。
後家滅生複滅于滅。
故言寂滅(雲雲)。
三白馬愛。
翻為秘藏。
引文雲。
皆悉安住秘密藏中(雲雲)。
四長幹影。
翻為安樂。
引文雲。
如人病差名為安樂。
安樂名涅槃。
五定林柔。
翻為無累解脫。
既無創疣即無累也。
六太昌宗。
翻為解脫。
引四相品雲。
涅槃名解脫。
迦葉品雲。
慈悲即真解脫。
解脫即大涅槃。
七梁武。
翻為不生。
引文雲。
斷煩惱者。
不名涅槃。
不生煩惱乃名涅槃。
八肇論。
雲無為亦雲滅度。
九會稽基。
偏用無為一義為翻也。
十開善光宅。
同用滅度。
引文雲。
大覺世尊将欲涅槃。
引六卷雲。
大牟尼尊今當滅度。
彼此兩存正是翻也。
例大本稱娑羅雙樹。
六卷雲堅固林。
又引法華長行雲。
中夜當入涅槃。
後偈雲佛此夜滅度。
又引華嚴雲。
古來今佛無般涅槃。
除化衆生方便滅度。
又引遺教。
佛臨涅槃略說教誡。
又雲。
時将欲過我欲滅度。
是為十家明有翻也。
三明亦可翻亦不可翻者。
睿師雲。
秦言謬者定之以方冊。
梵音不可變者即而書之。
匠者之公謹受者之重慎。
今經翻摩诃為大。
般涅槃三字存梵音。
是則一字可翻三字不可翻。
梵漢雙題正應在此。
四雲大名不可思議。
故非可翻非不可翻。
今明。
漢人多不曉梵即有衆說。
莫知孰是。
世既鹹用開善未能異之。
今雖同其翻不用其義。
同翻者摩诃此翻為大。
般涅此翻為滅。
槃那此翻為度。
是為大滅度也。
有翻無翻四家竟。
次出開善四解。
一雲。
滅據法度據人。
生死之法滅已還無。
生死之人轉而作佛。
二雲滅名目無。
滅有還無故。
度名目有。
從此至彼故。
實法道邊人法俱滅。
相續道中人法俱度。
三雲。
滅是有餘度是無餘。
有餘涅槃既未究竟止可是滅。
無餘永免
妙理虛玄非新非故。
無始而言其始者。
謂之無明生死。
無終而語其終者。
即是種智涅槃。
無明生死本自有之名之為故。
種智涅槃修因方克目之為新。
此經乃于非始之始。
分别佛性三因之殊。
還就無終之終。
辨于涅槃三德極果之别。
若佛性之因非因。
涅槃之果非果。
是則因如不異果如。
果如不異因如。
若因如不異果如。
非止涅槃之如非新。
佛性之如亦複非新。
若果如不異因如。
非止佛性之如非故。
涅槃之如亦複非故。
是則佛性涅槃因果之如。
皆是非新非故。
非新非故之理即是法身。
非新而新之果即是摩诃般若。
既有非新而新種智之圓極。
則非故之故無明生死患累究竟斯亡目之解脫。
此則三德之義宛然。
不縱不橫妙等伊字。
但衆生利鈍不同。
是以大聖赴緣之教亦有頓漸之别。
頓則譬于忍辱之草牛食即得醍醐。
漸則五味階級次第圓滿。
或有不定根緣為赴此機所說教門非頓非漸。
喻之置毒于乳也。
皆是能仁妙窮權實巧赴根緣。
化他利物罄無乖爽。
今此大經為欲開通往昔教門。
顯發如來方便密義故。
于娑羅雙樹大師子吼。
師子吼者名決定說。
決定說者說一切衆生悉有佛性如來畢竟不入涅槃。
不入涅槃即是入于無上大乘大般涅槃。
此經若具依梵本。
應雲摩诃般涅槃那修多羅。
摩诃言大般涅槃那此翻滅度。
釋此三字具依兩義一别二通。
第一别釋者大即法身。
故此經雲。
所言大者其性廣博猶若虛空。
其性即法性法性即法身也。
滅者即是解脫。
解脫二種。
煩惱生死永滅。
免斯因果患累即解脫義也。
所言度者即是摩诃般若。
故大論雲。
信為能入智為能度。
當知别以三字标今經之目。
即是三德之異名也。
第二通釋。
大者謂大法身大般若大解脫也。
滅者即是三德皆寂滅也。
度者即是三德皆究竟圓滿也。
故通以三字标名表三德。
皆大寂滅究竟也。
别通之義雖殊。
然并是用非果之果無上秘密之極果。
以标一教之首也。
修多羅即是聖教之總名。
有翻無翻事在别釋。
若具依梵本。
應言摩诃般涅槃那。
今翻為大滅度。
大若虛空不因小相。
又其性廣博多所容受。
又名不可思議諸佛之法界。
是為三義釋大也。
滅者滅二十五有及虛僞物。
又得二十五三昧種種示現。
又生滅滅已。
寂滅為樂。
是為三義釋滅也。
度者度于不度。
又度于度。
又度此彼之彼岸。
亦度非彼非此之彼岸。
譬如神龜水陸俱度。
是為三義釋度也。
總攬三法三目三點名大般涅槃。
金剛寶藏滿足無缺。
不縱不橫不并不别微妙秘密以當其體。
常住不變恒安清涼不老不死以當其宗。
置毒佛性遍五味中味味殺人。
震大毒鼓雖無心欲聞聞之皆死。
八大自在我以當其用。
常住二字無上醍醐與諸典别決定之吼以當其教。
名含體攝常宗毒用極教之相也。
玄義開為五重。
一釋名 二釋體 三釋宗 四釋用 五釋教 釋名又五。
謂翻通無假絕。
翻者四說。
謂無有亦有亦無非有非無。
初言無者。
天竺五處不同。
東南中三方奢切小殊。
西北兩處大異。
如言摩诃。
摩醯。
泥曰。
泥洹。
此則三方。
如言洹隸槃那。
般涅槃那。
此則二方。
類如此間楚夏耳。
有人以泥曰目雙卷。
泥洹目六卷。
涅槃目大本。
是義皆不然。
雙卷明八十無常。
六卷明金剛不毀。
豈可以方言簡義。
毗婆沙雲涅槃那。
今經無那字。
蓋譯人存略耳。
肇論以摩诃涅槃。
為彼土正音。
古今承用。
其各說者凡有五家。
一廣州大亮雲。
一名含衆名。
譯家所以不翻。
正在此也。
名下之義。
可作異釋。
如言大者。
莫先為義。
一切諸法莫先于此。
又大常也。
又大是神通之極号。
常樂之都名。
故不可翻也。
二雲名字是色聲之法。
不可一名累書衆名一義疊說衆義。
所以不可翻也。
三雲。
名是義上之名。
義是名下之義。
名既是一。
義豈可多。
但一名而多訓。
例如此間息字。
或訓子息。
或訓長息。
或訓止住之息。
或訓暫時消息。
或訓報示消息。
若據一失諸。
故不可翻。
四雲。
一名多義如先陀婆一名四實。
關涉處多不可翻也。
五雲秖先陀婆一語随時各用。
智臣善解契會王心。
涅槃亦爾。
初出言涅槃。
涅槃即生也。
将逝言涅槃。
涅槃即滅也。
但此無密語翻彼密義。
故言無翻也。
二雲有翻者。
梁武雲。
佛具四等随其類音溥告衆生。
若不可翻此土便應隔化。
四等亦是不遍。
引釋論般若尊重智慧輕薄。
既得以輕代重。
何得不以真丹。
單别翻天竺兼含。
既可得翻且舉十家。
一竺道生。
時人呼為涅槃聖。
翻為滅。
引文雲。
聞佛唱滅悲哀請住。
魔王所以勸令速滅(雲雲)。
二莊嚴大斌。
翻為寂滅。
引文雲。
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前家止滅于生。
後家滅生複滅于滅。
故言寂滅(雲雲)。
三白馬愛。
翻為秘藏。
引文雲。
皆悉安住秘密藏中(雲雲)。
四長幹影。
翻為安樂。
引文雲。
如人病差名為安樂。
安樂名涅槃。
五定林柔。
翻為無累解脫。
既無創疣即無累也。
六太昌宗。
翻為解脫。
引四相品雲。
涅槃名解脫。
迦葉品雲。
慈悲即真解脫。
解脫即大涅槃。
七梁武。
翻為不生。
引文雲。
斷煩惱者。
不名涅槃。
不生煩惱乃名涅槃。
八肇論。
雲無為亦雲滅度。
九會稽基。
偏用無為一義為翻也。
十開善光宅。
同用滅度。
引文雲。
大覺世尊将欲涅槃。
引六卷雲。
大牟尼尊今當滅度。
彼此兩存正是翻也。
例大本稱娑羅雙樹。
六卷雲堅固林。
又引法華長行雲。
中夜當入涅槃。
後偈雲佛此夜滅度。
又引華嚴雲。
古來今佛無般涅槃。
除化衆生方便滅度。
又引遺教。
佛臨涅槃略說教誡。
又雲。
時将欲過我欲滅度。
是為十家明有翻也。
三明亦可翻亦不可翻者。
睿師雲。
秦言謬者定之以方冊。
梵音不可變者即而書之。
匠者之公謹受者之重慎。
今經翻摩诃為大。
般涅槃三字存梵音。
是則一字可翻三字不可翻。
梵漢雙題正應在此。
四雲大名不可思議。
故非可翻非不可翻。
今明。
漢人多不曉梵即有衆說。
莫知孰是。
世既鹹用開善未能異之。
今雖同其翻不用其義。
同翻者摩诃此翻為大。
般涅此翻為滅。
槃那此翻為度。
是為大滅度也。
有翻無翻四家竟。
次出開善四解。
一雲。
滅據法度據人。
生死之法滅已還無。
生死之人轉而作佛。
二雲滅名目無。
滅有還無故。
度名目有。
從此至彼故。
實法道邊人法俱滅。
相續道中人法俱度。
三雲。
滅是有餘度是無餘。
有餘涅槃既未究竟止可是滅。
無餘永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