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若波羅蜜多經般若理趣分述贊卷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或此先住諸有情中。
持謂住持謂如來藏等住持有情。
為有情本亦能住持一切佛法所有種子。
藏法者謂如來藏即無為中含容無邊佛功德故名之為藏。
一切有情住持遍滿謂如來藏遍滿依住有情身心。
能持一切佛法功德。
此即一切殊勝寶藏。
诠此教法名為法門。
如來藏義是根本名。
故不說餘金剛藏等。
經曰。
謂一切有情“皆如來藏普賢菩薩”自體遍故。
贊曰。
自下第二正陳所說于中有四。
此即第一。
一切有情皆如來藏者如來藏者即是真如在纏之名。
出纏之時名法身故。
藏謂庫藏諸佛所有一切功德皆在其中名如來藏。
現行功德未能起故不名法身。
又此真性正實如來藏在纏中名如來藏。
一切衆生皆有真理故勝鬘雲。
夫生死者是如來藏。
普賢菩薩自體遍故者。
賢謂賢善。
遍體三業一切賢善故名普賢。
菩薩證此普賢善理。
又其自體普皆賢善。
三業等法一切皆賢。
由是菩薩所證真理。
能證有為自體等法。
一切調順并皆賢善又由此性體遍三業能令三業普皆賢善故名普賢。
然今菩薩普賢本性即如來藏。
故說普賢菩薩自體遍有情體故。
有情者皆如來藏。
廢用顯體名普賢遍。
經曰。
一切有情“皆金剛藏以金剛藏”所灌灑故。
贊曰。
此即第二。
一切有情皆金剛藏即如來藏。
堅實難壞能有破裂生死之德名金剛藏。
金剛藏菩薩能證于此金剛藏理。
亦能獲得金剛藏智名金剛藏。
然今一切有情本體皆金剛藏。
然以般若金剛藏教灌灑身心悉得堅實破裂生死堅固之法。
故知有情皆金剛藏。
灌者入身心之義。
灑者破生死之業。
以彼展轉金剛藏教所灌灑時破生死故。
經曰。
一切有情“皆正法藏一切皆随”正語轉故。
贊曰。
此即第三。
一切有情皆正法藏正法即是般若真教。
藏謂庫藏一切有情皆是正法之庫藏也。
以諸有情皆能随順正語轉故。
言正語者謂順理語即是。
契經謂諸有情皆能随順正語而轉。
轉謂動轉能依正語聖教法行得堅實法故。
有情性相并名有情。
從諸有情發起正語。
故諸有情名正法藏。
經曰。
一切有情“皆妙業藏一切事業”加行依故。
贊曰。
此即第四。
一切有情皆妙業藏。
妙業即是菩薩所有諸善三業藏。
義同前。
一切有情皆是菩薩妙業庫藏。
菩薩欲起諸善事業皆為有情。
或為證彼有情本性或欲拔彼生死苦惱發起加行。
故有情是加行所依。
所依即藏。
從諸有情起妙業故。
上來四種第一法體談本藏故。
第二法用破生死故。
第三教依無倒本故。
第四德依諸德本故。
若不能曉與此相違。
經曰。
佛說如是“有情住持甚深理趣勝藏法已告金剛手菩薩等言若有得聞如是遍滿般若理趣勝藏法門信解受持讀誦修習則能通達勝藏法性疾證無上”正等菩提。
贊曰。
自下第三歎經勝德。
勝藏法性即如來藏等四種勝藏。
法本性故。
由今聞等故後通達。
經曰。
爾時世尊“複依究竟無邊際法如來之相為諸菩薩宣說般若波羅蜜多究竟住持法義平等”金剛法門。
贊曰。
自下第三二段明行得果于中分二。
初無邊無際究竟法門。
得二果時廣深一味極殊勝故自利果德。
後甚深理趣無上法門。
得二果已自利利他為三界主随諸有情所願皆從。
利他果德。
此即初段。
就此初段中文有其三。
此即第一總标所說法門之号。
于中複二。
初說所依後辨其名。
究竟者最勝義。
第一義無上義窮極義。
無邊者廣無際者深。
此意說言。
佛身最勝廣深之法。
究竟住持法義平等者。
究竟者同前釋。
住者依止持者住持。
法者能诠文字之教。
義者所诠理趣之義。
平等者相似義不異義。
金剛者堅實義能破義。
謂最勝依止住持教理不異破壞生死。
法門謂法義皆能無邊際等故。
又究竟住持住持一切諸佛法故。
法義平等相順無二。
金剛法者能破生死堅實法門。
經曰。
謂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無邊故一切如來”亦無邊。
贊曰。
此下第二正陳所說。
前性平等性最勝法門中。
說一切有情無邊等故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亦無邊。
般若既通實相觀照文字等五。
三身如來随亦無邊。
實相之理法身無邊。
觀照之智報身無邊。
依此二種化身應物随緣。
即現業用無邊。
無邊者廣量難測故。
諸根相好一一無邊。
無限善根所引生故。
經曰。
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無際故一切如來”亦無際。
贊曰。
無際者深妙難知故。
亦由三劫難修所得故。
深般若名為無際。
此成三身亦名無際。
非是二乘凡夫等類十地菩薩所能知故。
經曰。
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一味故一切法”亦一味。
贊曰。
此能觀觀照及所觀理方便等五法皆一味故名為平等。
一味者一相義。
謂無相和合義無分别義。
又一味者堅實故離苦樂相無歡戚故。
其一切法若教若義皆亦一味。
随二般若無乖诤故。
佛地經說。
譬如三十三天未入雜林。
終不能于若事若受無我我所和合受用。
若入雜林即無分别随意受用。
由此雜林有如是德能令諸天入此林者。
天諸果報若事若受無所思惟和合受用。
如是菩薩若未證得無生法忍終不能得平等之心平等之舍。
乃與一切聲聞獨覺無有差别。
有二想故。
彼不能住受用和合一味事智。
若已證得無生法忍遣二想故得平等心。
遂與聲聞獨覺差别。
由平等心而能住舍受用和合一味事智。
彼論說言。
三十三天有一雜林諸天和合福力所感。
令諸天衆不在此林宮殿等事苦樂受等勝劣有異。
有我我所差别受用。
若在此林若事若受都無勝劣。
皆同上妙無我我所和合受用。
能令平等和合受用故名雜林。
此由諸天各修平等和合福業增上力故。
令彼諸天本識變現同處同時同一相法。
由彼雜林增上力故。
令彼轉識亦同變現雖各受用而謂無别。
如是地前地上菩薩差别無差别亦複如是。
二相無相所引生故未得無生及得别。
故即彼經雲。
又如種種大小衆流未入大海各别所依。
異水少水水有增減。
随其水業所作各異。
少分依持水族生命。
若入大海無别所依水無差别水無限量水無增減。
所作業一廣大依持水族生命。
如是菩薩若未證入如來清淨法界大海各别所依。
異智少智智有增減。
随其智業所作各異。
少分衆生成熟善根之所依止。
若已證入如來清淨法界大海無别所依。
智無限量智無增減受用和合一味事智無量衆生成熟善根之所依止。
彼論說言。
水别所依種種地方為所依故。
菩薩所依别别如來為所依故。
異水者清濁灰美水差别故。
菩薩異智者各别勝解所修成故。
所餘法譬随義可知。
菩薩既然。
故修成時成佛之位三身萬德各唯一味。
經曰。
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究竟故一切法”亦究竟。
贊曰。
此觀照及境文字等五最勝第一名為究竟。
諸法及義随般若亦爾。
此中意顯。
由深般若因位.文字.眷屬.境界.無邊無際一味究竟。
所行之行得三身果。
所說法義随身亦爾。
有深般若諸法本性。
本性既一味究竟故法亦爾。
經曰。
佛說如是“無邊無際究竟理趣金剛法已告金剛手菩薩等言若有得聞如是究竟般若理趣金剛法門信解受持讀誦修習一切障法皆悉消除定得如來執金剛性疾證無上”正等菩提。
贊曰。
此即第三歎經勝德。
既聞般若及佛三身所有法義無邊際等。
一切障法皆悉銷除定得如來執金剛性。
謂領受此能破生死真實本性真如法界。
疾證無上正等菩提。
此中具有滅惡攝善二種勝德。
經曰。
爾時世尊“複依遍照如來之相為諸菩薩宣說般若波羅蜜多得諸如來秘密法性及一切法無戲論性大樂金剛不空神咒金剛法門初中後位最勝第一甚深理趣”無上法門。
贊曰。
此第二段甚深理趣無上法門。
得二果已自利利他為三界主随諸有情所願皆從利他果德。
遍照智者即一切智一切種智。
如睡夢覺如蓮華開。
通達諸法遍能自利及利他盡名為遍照。
得諸如來秘密法性。
得謂獲證。
謂此法門能得秘密等。
可貴可重名秘幽隐難知名密。
即是有為一切殊勝幽微諸法謂菩提是。
及一切法無戲論性即真法界。
離諸名言及分别故。
大樂者得無漏樂。
樂有五種。
一因樂二受樂三苦對治樂四斷受樂五無惱害樂。
此中有四。
一出離樂二遠離樂三菩提樂四涅槃樂。
今得此五及後四種故言大樂。
遍滿法界俱是樂故。
金剛者能破義一切障法悉能破故。
不空者顯此妙法非空無果必有靈驗殊勝異果名為不空。
神咒者神謂聖德理事自在。
咒謂總持謂十方佛共有聖德名之為神。
以一略言具一切佛法所有功德。
破滅一切生死怨敵。
總含諸德故名總持。
此名為咒。
金剛法性者諸佛般若堅實諸法此為第一故名法性。
此上所诠法門所得行。
以下總是能得法門。
初中後位者謂此經中初說中說後說三位。
或發心修行證得三位。
或聽聞修行離欲三位。
此為最勝無二第一無上法行。
由此法門最第一故能證如來秘密法性等。
經曰。
謂大貪等“最勝成就令大菩薩”大樂最勝成就。
贊曰。
自下第二正陳所說文中有二。
初以三複次說菩薩行十惡業道等因所得果利。
後三複次說陀羅尼。
初中有三複次。
初複次中有二。
初明惡業道貪等為因所得果利。
後明善業道般若為因所得果利。
明貪等為因中初明自利果。
後明利他果。
明自利果中明由貪等為因展轉得四種果。
一由貪等為因得大樂。
二大樂為因得大覺。
三大覺為因得能降四魔。
四降四魔為因得自在。
雲何名為謂大貪等最勝成就。
所謂菩薩于其因中翻其生死十惡業道。
自行出世十惡業道。
一能殺生。
謂斷衆生生死流轉斷是殺義。
二不與取。
無有與者自然攝取是無他求自攝益義。
三欲邪行。
了知欲為邪而修于正行。
若分别欲實知唯邪如有頌言。
佛說貪恚癡皆從分别起。
淨不淨颠倒此亦為緣生。
淨不淨颠倒為緣而有者彼自性皆無故顯非真實。
四妄語。
若于妄中能說為妄。
如有頌言一切虛妄法世尊如實說。
于虛妄法中諸行最虛妄。
五離間語。
雲何貝戍尼謂常居最勝空。
貝戍尼言顯目離間語密诠常勝空。
貝表勝義戍表空義尼表常義。
今取密義。
六粗惡語。
雲何波魯師謂善安住所知彼岸。
此波魯師顯目粗惡語密诠住彼岸。
彼岸即是一切智。
佛于其中能善安住名波魯師。
七绮間語。
若正說法品類差别。
八貪欲。
攝大乘說若有數數欲自證得無上靜慮。
此意但說從散引生但言貪定。
謂起大貪欲欲無上菩提。
貪于生死度脫有情名為貪欲。
九嗔恚。
若于其心能正憎害一切煩惱。
已斷已滅是憎害義。
十邪見。
若一切處遍行邪性皆如實見。
即見一切虛妄分别邪亂為性。
雖諸菩薩密行十惡業道今舉意業大貪為首。
據實通行三業為因。
由此菩薩最勝成就行此十因故感前五種樂。
勝于凡位所有諸樂故名最勝。
又大樂者謂五修果離種種相得法苑樂。
如前已辨。
經曰。
大樂最勝成就“令大菩薩一切如來”大覺最勝成就。
贊曰。
證得五樂法苑樂故能得大覺覺自及他若理若事。
菩薩位得一切佛因佛位名得大覺圓滿。
經曰。
一切如來“大覺最勝成就令大菩薩降伏一切”大魔最勝成就。
贊曰。
由覺事理自他邪正故能永斷四種大魔。
經曰。
降伏一切“大魔最勝成就令大菩薩普大三界”自在最勝成就。
贊曰。
由降四魔超過三界。
得尊位果故普大三界。
不為生死四魔所壞故名自在。
略說自在有其十種。
謂壽自在。
心自在。
衆具自在。
此三因施度圓滿。
業自在生自在由戒度圓滿。
勝解自在由忍度圓滿。
願自在由勤度圓滿。
神力自在由定度圓滿。
智自在法自在由般若度圓滿。
如攝論等第九卷說。
此十自在以宗而說名自利果。
證得之時亦有分位故佛自在普大于三界。
故有頌言。
天地此界多聞室。
逝宮天處十方無。
丈夫牛王大沙門。
尋地山林遍無等故佛世尊普大三界。
略而言之清淨法界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福德智慧二種莊嚴故為最勝。
經曰。
普大三界“自在最勝成就令大菩
持謂住持謂如來藏等住持有情。
為有情本亦能住持一切佛法所有種子。
藏法者謂如來藏即無為中含容無邊佛功德故名之為藏。
一切有情住持遍滿謂如來藏遍滿依住有情身心。
能持一切佛法功德。
此即一切殊勝寶藏。
诠此教法名為法門。
如來藏義是根本名。
故不說餘金剛藏等。
經曰。
謂一切有情“皆如來藏普賢菩薩”自體遍故。
贊曰。
自下第二正陳所說于中有四。
此即第一。
一切有情皆如來藏者如來藏者即是真如在纏之名。
出纏之時名法身故。
藏謂庫藏諸佛所有一切功德皆在其中名如來藏。
現行功德未能起故不名法身。
又此真性正實如來藏在纏中名如來藏。
一切衆生皆有真理故勝鬘雲。
夫生死者是如來藏。
普賢菩薩自體遍故者。
賢謂賢善。
遍體三業一切賢善故名普賢。
菩薩證此普賢善理。
又其自體普皆賢善。
三業等法一切皆賢。
由是菩薩所證真理。
能證有為自體等法。
一切調順并皆賢善又由此性體遍三業能令三業普皆賢善故名普賢。
然今菩薩普賢本性即如來藏。
故說普賢菩薩自體遍有情體故。
有情者皆如來藏。
廢用顯體名普賢遍。
經曰。
一切有情“皆金剛藏以金剛藏”所灌灑故。
贊曰。
此即第二。
一切有情皆金剛藏即如來藏。
堅實難壞能有破裂生死之德名金剛藏。
金剛藏菩薩能證于此金剛藏理。
亦能獲得金剛藏智名金剛藏。
然今一切有情本體皆金剛藏。
然以般若金剛藏教灌灑身心悉得堅實破裂生死堅固之法。
故知有情皆金剛藏。
灌者入身心之義。
灑者破生死之業。
以彼展轉金剛藏教所灌灑時破生死故。
經曰。
一切有情“皆正法藏一切皆随”正語轉故。
贊曰。
此即第三。
一切有情皆正法藏正法即是般若真教。
藏謂庫藏一切有情皆是正法之庫藏也。
以諸有情皆能随順正語轉故。
言正語者謂順理語即是。
契經謂諸有情皆能随順正語而轉。
轉謂動轉能依正語聖教法行得堅實法故。
有情性相并名有情。
從諸有情發起正語。
故諸有情名正法藏。
經曰。
一切有情“皆妙業藏一切事業”加行依故。
贊曰。
此即第四。
一切有情皆妙業藏。
妙業即是菩薩所有諸善三業藏。
義同前。
一切有情皆是菩薩妙業庫藏。
菩薩欲起諸善事業皆為有情。
或為證彼有情本性或欲拔彼生死苦惱發起加行。
故有情是加行所依。
所依即藏。
從諸有情起妙業故。
上來四種第一法體談本藏故。
第二法用破生死故。
第三教依無倒本故。
第四德依諸德本故。
若不能曉與此相違。
經曰。
佛說如是“有情住持甚深理趣勝藏法已告金剛手菩薩等言若有得聞如是遍滿般若理趣勝藏法門信解受持讀誦修習則能通達勝藏法性疾證無上”正等菩提。
贊曰。
自下第三歎經勝德。
勝藏法性即如來藏等四種勝藏。
法本性故。
由今聞等故後通達。
經曰。
爾時世尊“複依究竟無邊際法如來之相為諸菩薩宣說般若波羅蜜多究竟住持法義平等”金剛法門。
贊曰。
自下第三二段明行得果于中分二。
初無邊無際究竟法門。
得二果時廣深一味極殊勝故自利果德。
後甚深理趣無上法門。
得二果已自利利他為三界主随諸有情所願皆從。
利他果德。
此即初段。
就此初段中文有其三。
此即第一總标所說法門之号。
于中複二。
初說所依後辨其名。
究竟者最勝義。
第一義無上義窮極義。
無邊者廣無際者深。
此意說言。
佛身最勝廣深之法。
究竟住持法義平等者。
究竟者同前釋。
住者依止持者住持。
法者能诠文字之教。
義者所诠理趣之義。
平等者相似義不異義。
金剛者堅實義能破義。
謂最勝依止住持教理不異破壞生死。
法門謂法義皆能無邊際等故。
又究竟住持住持一切諸佛法故。
法義平等相順無二。
金剛法者能破生死堅實法門。
經曰。
謂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無邊故一切如來”亦無邊。
贊曰。
此下第二正陳所說。
前性平等性最勝法門中。
說一切有情無邊等故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亦無邊。
般若既通實相觀照文字等五。
三身如來随亦無邊。
實相之理法身無邊。
觀照之智報身無邊。
依此二種化身應物随緣。
即現業用無邊。
無邊者廣量難測故。
諸根相好一一無邊。
無限善根所引生故。
經曰。
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無際故一切如來”亦無際。
贊曰。
無際者深妙難知故。
亦由三劫難修所得故。
深般若名為無際。
此成三身亦名無際。
非是二乘凡夫等類十地菩薩所能知故。
經曰。
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一味故一切法”亦一味。
贊曰。
此能觀觀照及所觀理方便等五法皆一味故名為平等。
一味者一相義。
謂無相和合義無分别義。
又一味者堅實故離苦樂相無歡戚故。
其一切法若教若義皆亦一味。
随二般若無乖诤故。
佛地經說。
譬如三十三天未入雜林。
終不能于若事若受無我我所和合受用。
若入雜林即無分别随意受用。
由此雜林有如是德能令諸天入此林者。
天諸果報若事若受無所思惟和合受用。
如是菩薩若未證得無生法忍終不能得平等之心平等之舍。
乃與一切聲聞獨覺無有差别。
有二想故。
彼不能住受用和合一味事智。
若已證得無生法忍遣二想故得平等心。
遂與聲聞獨覺差别。
由平等心而能住舍受用和合一味事智。
彼論說言。
三十三天有一雜林諸天和合福力所感。
令諸天衆不在此林宮殿等事苦樂受等勝劣有異。
有我我所差别受用。
若在此林若事若受都無勝劣。
皆同上妙無我我所和合受用。
能令平等和合受用故名雜林。
此由諸天各修平等和合福業增上力故。
令彼諸天本識變現同處同時同一相法。
由彼雜林增上力故。
令彼轉識亦同變現雖各受用而謂無别。
如是地前地上菩薩差别無差别亦複如是。
二相無相所引生故未得無生及得别。
故即彼經雲。
又如種種大小衆流未入大海各别所依。
異水少水水有增減。
随其水業所作各異。
少分依持水族生命。
若入大海無别所依水無差别水無限量水無增減。
所作業一廣大依持水族生命。
如是菩薩若未證入如來清淨法界大海各别所依。
異智少智智有增減。
随其智業所作各異。
少分衆生成熟善根之所依止。
若已證入如來清淨法界大海無别所依。
智無限量智無增減受用和合一味事智無量衆生成熟善根之所依止。
彼論說言。
水别所依種種地方為所依故。
菩薩所依别别如來為所依故。
異水者清濁灰美水差别故。
菩薩異智者各别勝解所修成故。
所餘法譬随義可知。
菩薩既然。
故修成時成佛之位三身萬德各唯一味。
經曰。
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究竟故一切法”亦究竟。
贊曰。
此觀照及境文字等五最勝第一名為究竟。
諸法及義随般若亦爾。
此中意顯。
由深般若因位.文字.眷屬.境界.無邊無際一味究竟。
所行之行得三身果。
所說法義随身亦爾。
有深般若諸法本性。
本性既一味究竟故法亦爾。
經曰。
佛說如是“無邊無際究竟理趣金剛法已告金剛手菩薩等言若有得聞如是究竟般若理趣金剛法門信解受持讀誦修習一切障法皆悉消除定得如來執金剛性疾證無上”正等菩提。
贊曰。
此即第三歎經勝德。
既聞般若及佛三身所有法義無邊際等。
一切障法皆悉銷除定得如來執金剛性。
謂領受此能破生死真實本性真如法界。
疾證無上正等菩提。
此中具有滅惡攝善二種勝德。
經曰。
爾時世尊“複依遍照如來之相為諸菩薩宣說般若波羅蜜多得諸如來秘密法性及一切法無戲論性大樂金剛不空神咒金剛法門初中後位最勝第一甚深理趣”無上法門。
贊曰。
此第二段甚深理趣無上法門。
得二果已自利利他為三界主随諸有情所願皆從利他果德。
遍照智者即一切智一切種智。
如睡夢覺如蓮華開。
通達諸法遍能自利及利他盡名為遍照。
得諸如來秘密法性。
得謂獲證。
謂此法門能得秘密等。
可貴可重名秘幽隐難知名密。
即是有為一切殊勝幽微諸法謂菩提是。
及一切法無戲論性即真法界。
離諸名言及分别故。
大樂者得無漏樂。
樂有五種。
一因樂二受樂三苦對治樂四斷受樂五無惱害樂。
此中有四。
一出離樂二遠離樂三菩提樂四涅槃樂。
今得此五及後四種故言大樂。
遍滿法界俱是樂故。
金剛者能破義一切障法悉能破故。
不空者顯此妙法非空無果必有靈驗殊勝異果名為不空。
神咒者神謂聖德理事自在。
咒謂總持謂十方佛共有聖德名之為神。
以一略言具一切佛法所有功德。
破滅一切生死怨敵。
總含諸德故名總持。
此名為咒。
金剛法性者諸佛般若堅實諸法此為第一故名法性。
此上所诠法門所得行。
以下總是能得法門。
初中後位者謂此經中初說中說後說三位。
或發心修行證得三位。
或聽聞修行離欲三位。
此為最勝無二第一無上法行。
由此法門最第一故能證如來秘密法性等。
經曰。
謂大貪等“最勝成就令大菩薩”大樂最勝成就。
贊曰。
自下第二正陳所說文中有二。
初以三複次說菩薩行十惡業道等因所得果利。
後三複次說陀羅尼。
初中有三複次。
初複次中有二。
初明惡業道貪等為因所得果利。
後明善業道般若為因所得果利。
明貪等為因中初明自利果。
後明利他果。
明自利果中明由貪等為因展轉得四種果。
一由貪等為因得大樂。
二大樂為因得大覺。
三大覺為因得能降四魔。
四降四魔為因得自在。
雲何名為謂大貪等最勝成就。
所謂菩薩于其因中翻其生死十惡業道。
自行出世十惡業道。
一能殺生。
謂斷衆生生死流轉斷是殺義。
二不與取。
無有與者自然攝取是無他求自攝益義。
三欲邪行。
了知欲為邪而修于正行。
若分别欲實知唯邪如有頌言。
佛說貪恚癡皆從分别起。
淨不淨颠倒此亦為緣生。
淨不淨颠倒為緣而有者彼自性皆無故顯非真實。
四妄語。
若于妄中能說為妄。
如有頌言一切虛妄法世尊如實說。
于虛妄法中諸行最虛妄。
五離間語。
雲何貝戍尼謂常居最勝空。
貝戍尼言顯目離間語密诠常勝空。
貝表勝義戍表空義尼表常義。
今取密義。
六粗惡語。
雲何波魯師謂善安住所知彼岸。
此波魯師顯目粗惡語密诠住彼岸。
彼岸即是一切智。
佛于其中能善安住名波魯師。
七绮間語。
若正說法品類差别。
八貪欲。
攝大乘說若有數數欲自證得無上靜慮。
此意但說從散引生但言貪定。
謂起大貪欲欲無上菩提。
貪于生死度脫有情名為貪欲。
九嗔恚。
若于其心能正憎害一切煩惱。
已斷已滅是憎害義。
十邪見。
若一切處遍行邪性皆如實見。
即見一切虛妄分别邪亂為性。
雖諸菩薩密行十惡業道今舉意業大貪為首。
據實通行三業為因。
由此菩薩最勝成就行此十因故感前五種樂。
勝于凡位所有諸樂故名最勝。
又大樂者謂五修果離種種相得法苑樂。
如前已辨。
經曰。
大樂最勝成就“令大菩薩一切如來”大覺最勝成就。
贊曰。
證得五樂法苑樂故能得大覺覺自及他若理若事。
菩薩位得一切佛因佛位名得大覺圓滿。
經曰。
一切如來“大覺最勝成就令大菩薩降伏一切”大魔最勝成就。
贊曰。
由覺事理自他邪正故能永斷四種大魔。
經曰。
降伏一切“大魔最勝成就令大菩薩普大三界”自在最勝成就。
贊曰。
由降四魔超過三界。
得尊位果故普大三界。
不為生死四魔所壞故名自在。
略說自在有其十種。
謂壽自在。
心自在。
衆具自在。
此三因施度圓滿。
業自在生自在由戒度圓滿。
勝解自在由忍度圓滿。
願自在由勤度圓滿。
神力自在由定度圓滿。
智自在法自在由般若度圓滿。
如攝論等第九卷說。
此十自在以宗而說名自利果。
證得之時亦有分位故佛自在普大于三界。
故有頌言。
天地此界多聞室。
逝宮天處十方無。
丈夫牛王大沙門。
尋地山林遍無等故佛世尊普大三界。
略而言之清淨法界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福德智慧二種莊嚴故為最勝。
經曰。
普大三界“自在最勝成就令大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