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若波羅蜜多經般若理趣分述贊卷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若變若所顯現一切所緣皆自在轉。
三一切種心清淨。
諸心粗重永遠離故一切善根皆積集故。
四一切種智清淨。
無明粗重永遠離故。
又遍所知智無障礙智自在轉。
三念住者謂諸如來于其長夜有如是欲。
如何當令諸有情類于我善說法毗奈耶無倒行中如實随住。
如是長夜欲樂法主化禦衆時。
若所希欲或遂不遂不生雜染。
由三念住略所顯故。
此三複由三衆别。
一一向正行。
二一向邪行。
三一分正行一分邪行。
不生喜患但生大舍。
三不護者謂諸如來三業清淨現行。
永害習氣者。
謂諸如來或于動轉或于瞻視或于言論或于安住似有煩惱。
所起作業多不現行。
一切習氣皆斷無餘。
一切種妙智者總于諸法無颠倒智。
所餘佛法如前已說。
經曰。
觀一切法若常若無常“皆不可得于諸如來廣設供養觀一切法若樂若苦皆不可得于諸如來廣設供養觀一切法若我若無我皆不可得于諸如來廣設供養觀一切法若淨若不淨皆不可得于諸如來”廣設供養。
贊曰。
自下第二觀察行相于中複三。
一離四倒行二三門行。
三離著生滅行。
此則初也。
異生多執身受心法以為淨樂我常。
為破彼故說四谛理。
既無常無樂無我無淨。
令壓生死趣求二乘。
二乘遂執真實有彼無常等四。
既有法執附著小果不欲大乘。
世尊後說大般涅槃常樂我淨令舍小果趣求大乘。
彼聞厭舍遂得佛果。
此二俱是引攝方便非實道理。
諸法實非此二四種。
故有說言諸佛或說我或時說非我。
諸法實相中無我無非我。
餘三亦爾。
今觀實相以設供養故觀諸法常無常等皆不可得。
經曰。
觀一切法若空若不空“皆不可得于諸如來廣設供養觀一切法若有相若無相皆不可得于諸如來廣設供養觀一切法若有願若無願皆不可得于諸如來”廣設供養。
贊曰。
此即第二三門行也。
若是二乘觀苦為空即空無我行故。
觀集道全苦谛少分為無願行。
觀于滅谛為無相行。
欣厭事成。
若大乘者觀遍計所執實我法為空行。
觀依他起為無願行。
觀圓成實為無相行。
又三皆通。
空無相無願并破凡夫妄想分别我法執等。
故不空是凡執有願有相并皆如是。
其空等行此皆趣入方便之門。
據理實相非空不空有願無願有相無相。
今觀實相故不可得。
推前一法達一切故。
故論說言。
舜若多者名為空性。
法性非空空之性故。
經曰。
觀一切法若遠離“若不遠離皆不可得于諸如來廣設供養觀一切法若寂靜若不寂靜皆不可得于諸如來”廣設供養。
贊曰。
凡夫妄想樂著生死性不寂靜有不遠離及不寂靜。
為破彼故說為遠離及于寂靜。
依于遠離及寂靜門破彼病。
故以入于真名為遠離及寂靜等。
據實法體非遠不遠非靜不靜。
靜不靜等皆是入門故非法性。
以實相體名言路絕尋思道息故遠離等皆不可得。
經曰。
于深般若“波羅蜜多書寫聽聞受持讀誦思惟修習廣為有情宣說流布或自供養或轉施他于諸如來”廣設供養。
贊曰。
自下第三行門法行行。
一書寫二聽聞。
三受持。
愛樂寶重不離于心。
生死威儀願相随故。
四讀五誦六思惟七修習如說行也。
八廣為有情宣說流布。
九自供養十施他。
此十名為行法行行。
此中皆得自作教他贊歎随喜慶慰。
供養之中說自言者以對施他且複言自。
據實而言自供教他贊歎随喜慶慰并得供養。
施他書寫乃至教他施他贊歎等事并名法行名為供養。
行十法行者獲福聚無量勝故無盡故。
由攝他不息。
廣如中邊論說。
經曰。
佛說如“是真淨供養甚深理趣無上法已告金剛手菩薩等言若有得聞如是供養般若理趣無上法門信解受持讀誦修習速能圓滿諸菩薩行疾證無上”正等菩提。
贊曰。
此即第三歎經勝德。
以法供養即菩薩行故菩薩行速得圓滿。
經曰。
爾時世尊“複依一切能善調伏如來之相為諸菩薩宣說般若波羅蜜多攝受智密調伏有情甚深理趣”智藏法門。
贊曰。
明依觀照修行相中自下第二能善調伏智藏法門。
由依觀照除忿等故文意有三準前應釋。
此即第一總标所說法門之名。
能善調伏者能除忿等名善調伏。
攝受智密調伏有情者觀照之智微妙名密。
此智為藏具能攝受一切諸佛法所有功德名為攝受。
亦名智藏。
以此智藏能除自他忿恚等過故名調伏。
此門義顯。
由觀照智達法本性忿恚惡法并能調伏。
經曰。
謂一切有情“平等性即忿平等性。
一切有情調伏性即忿調伏性。
一切有情真法性即忿真法性。
一切有情真如性即忿真如性。
一切有情法界性即忿法界性。
一切有情離生性即忿離生性。
一切有情實際性即忿實際性。
一切有情本空性即忿本空性。
一切有情無相性即忿無相性。
一切有情無願性即忿無願性。
一切有情遠離性即忿遠離性。
一切有情寂靜性即忿寂靜性。
一切有情不可得性即忿不可得性。
一切有情無所有性即忿無所有性。
一切有情難思議性即忿難思議性。
一切有情無戲論性即忿無戲論性。
一切有情如金剛性”即忿如金剛性。
贊曰。
此下第二正陳所說文中有二。
初說十七實相即忿實相。
後釋所由。
此即初也。
文分為五。
初以不二除斷無變三種實相以即于忿。
他忿之時應作此念。
法既平等何有嗔忿。
法既離染忿能調我。
法既無變忿性亦然。
何須分别見他生忿而起恚惱。
作此觀已故一切惑皆悉除滅。
下皆準知。
第二以實常德性滅破真境四種實相以即于忿。
第三以非有離相不求三種實相以即于忿。
第四以斷染法離生二種以即于忿。
第五以無得虛僞深妙離言堅實五種以即于忿。
如其次第一一配之。
此中法門如前已辨故不解釋。
煩惱之中嗔忿為重此中偏舉。
論實通餘一切染也。
以忿即真知本染盡。
有情起忿有情本性即忿本性。
人法本性皆即實相。
無二分故。
既知此已不見忿等故不應生煩惱之過。
經曰。
所以者何“一切有情真調伏性即是無上正等菩提亦是般若波羅蜜多亦是諸佛”一切智智。
贊曰。
自下第二釋其所由。
以有情本調伏性。
實相即是法身無上正等菩提。
此說實相本性菩提。
亦是能觀觀照般若法性法相體不異故。
如刀之利體無别故。
由此故知忿之本性亦是諸佛一切智智。
此有多解真智俗智各得一名。
第二解雲一切智者佛也。
又言智者佛所成智。
此本性般若即佛之智。
以忿即真如亦即佛之智。
故煩惱性即是覺分。
更無異故。
又複覺知是煩惱故永不起之。
法性本同用不異故。
又調伏性即是實相。
菩提亦是實相。
般若亦是諸佛智之本性。
本性名智智之本故。
四名雖有别體一故相即。
智及智處皆名般若。
義意同故。
經曰。
佛說如是“能善調伏甚深理趣智藏法已告金剛手菩薩等言若有得聞如是調伏般若理趣智藏法門信解受持讀誦修習能自調伏忿恚等過亦能調伏”一切有情。
贊曰。
自下第三歎經勝德。
此雜染失忿恚等者通諸染也。
經曰。
常生善趣“受諸妙樂現世怨敵”皆起慈心。
贊曰。
此即第二世間勝果。
忿唯不善起必招苦。
今離忿等故生善趣受勝樂果以無忿故。
不惱于他故現怨家慈心相向。
經曰。
能善修行“諸菩薩行疾證無上”正等菩提。
贊曰。
此即出世勝善果也。
經曰。
爾時世尊“複依一切能善建立性平等法如來之相為諸菩薩宣說般若波羅蜜多一切法性甚深理趣”最勝法門。
贊曰。
明行之中總有六段。
自下末後二段顯依二法遍修之相。
此段性平等性最勝法門。
修觀實相人法平等皆遍滿故。
後段有情住持勝藏法門。
修觀觀照遍諸人法皆善緣故。
此中有三此即第一總标所說法門之号。
能善建立性平等法者性平等法謂即真如遍于人法名性平等。
此真實性不可施設言說分别。
今施設為性平等法故名建立。
真實法性故名最勝法。
令趣入故名為門。
經曰。
謂一切有情“性平等故。
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亦性平等。
一切法性平等故。
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亦性平等。
一切有情性調伏故。
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亦性調伏。
一切法性調伏故。
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亦性調伏。
一切有情有實義故。
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亦有實義。
一切法有實義故。
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亦有實義。
贊曰。
此下第二正陳所說于中有六。
第一以人法遍滿離染真理三種以即般若。
皆同前門。
第三名無變。
此名真理者前名真法此名實義故。
世出世間莫過二種。
一有情二法。
悟此二種即是般若波羅蜜多觀照之智。
二種本性即成是實相般若波羅蜜多故皆相即。
經曰。
一切有情即真如故“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亦即真如。
一切法即真如故。
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亦即真如。
一切有情即法界故。
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亦即法界。
一切法即法界故。
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亦即法界。
一切有情即法性故。
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亦即法性。
一切法即法性故。
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亦即法性。
一切有情即實際故。
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亦即實際。
一切法即實際故。
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亦即實際。
贊曰。
第二以人法實常德性法體真境四種以即般若。
經曰。
一切有情即本空故“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亦即本空。
一切法即本空故。
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亦即本空。
一切有情即無相故。
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亦即無相。
一切法即無相故。
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亦即無相。
一切有情即無願故。
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亦即無願。
一切法即無願故。
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亦即無願。
贊曰。
第三以人法非有離相不求三種以即般若。
經曰。
一切有情即遠離故“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亦即遠離一切法即遠離故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亦即遠離一切有情即寂靜故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亦即寂靜一切法即寂靜故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亦即寂靜。
贊曰。
第四以人法離染離生二種以即般若。
經曰。
一切有情不可得故“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亦不可得。
一切法不可得故。
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亦不可得。
一切有情無所有故。
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亦無所有。
一切法無所有故。
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亦無所有。
一切有情不思議故。
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亦不思議。
一切法不思議故。
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亦不思議。
一切有情無戲論故。
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亦無戲論。
一切法無戲論故。
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亦無戲論。
贊曰。
第五以人法無得虛僞深妙離言四種以即般若。
經曰。
一切有情無邊際故“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亦無邊際一切法無邊際故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亦無邊際一切有情有業用故當知般若波羅蜜多亦有業用一切法有業用故當知般若波羅蜜多”亦有業用。
贊曰。
第六以人法廣大作用二種即于般若。
以境廣大智亦如是。
以境具有流轉業用般若亦有觀照境界除斷之用。
經曰。
佛說如是“性平等性甚深理趣最勝法已告金剛手菩薩等言若有得聞如是平等般若理趣最勝法門信解受持讀誦修習則能通達平等法性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贊曰。
第三歎德。
性平等性者真如實相體性平等人法本性故名性平等性。
則能通達平等法性由聞信等此性平等威神力故。
故能通達平等法性。
平等法性即深般若波羅蜜多。
深般若波羅蜜多義二種。
一實相二觀照。
今達實相由觀本性遍人法故。
前文所即深般若者即是觀照。
不爾如何實相般若亦有業用。
經曰。
于諸有情“心無挂礙疾證無上”正等菩提。
贊曰。
所依法性尚能通達。
能依人法理亦無礙。
挂者障也礙者拘礙。
通達人法亦無障礙。
達所依故能依亦達。
經曰。
爾時世尊“複依一切住持藏法如來之相為諸菩薩宣說般若波羅蜜多一切有情住持遍滿甚深理趣”勝藏法門。
贊曰。
此第二段有情住持勝藏法門。
修觀觀照遍諸人法皆善緣故。
文中有三此即第一。
标所說法門之名就中複二。
初說依相後說其名。
住持藏法者。
住謂住止謂如來藏等無始有情皆依之住。
三一切種心清淨。
諸心粗重永遠離故一切善根皆積集故。
四一切種智清淨。
無明粗重永遠離故。
又遍所知智無障礙智自在轉。
三念住者謂諸如來于其長夜有如是欲。
如何當令諸有情類于我善說法毗奈耶無倒行中如實随住。
如是長夜欲樂法主化禦衆時。
若所希欲或遂不遂不生雜染。
由三念住略所顯故。
此三複由三衆别。
一一向正行。
二一向邪行。
三一分正行一分邪行。
不生喜患但生大舍。
三不護者謂諸如來三業清淨現行。
永害習氣者。
謂諸如來或于動轉或于瞻視或于言論或于安住似有煩惱。
所起作業多不現行。
一切習氣皆斷無餘。
一切種妙智者總于諸法無颠倒智。
所餘佛法如前已說。
經曰。
觀一切法若常若無常“皆不可得于諸如來廣設供養觀一切法若樂若苦皆不可得于諸如來廣設供養觀一切法若我若無我皆不可得于諸如來廣設供養觀一切法若淨若不淨皆不可得于諸如來”廣設供養。
贊曰。
自下第二觀察行相于中複三。
一離四倒行二三門行。
三離著生滅行。
此則初也。
異生多執身受心法以為淨樂我常。
為破彼故說四谛理。
既無常無樂無我無淨。
令壓生死趣求二乘。
二乘遂執真實有彼無常等四。
既有法執附著小果不欲大乘。
世尊後說大般涅槃常樂我淨令舍小果趣求大乘。
彼聞厭舍遂得佛果。
此二俱是引攝方便非實道理。
諸法實非此二四種。
故有說言諸佛或說我或時說非我。
諸法實相中無我無非我。
餘三亦爾。
今觀實相以設供養故觀諸法常無常等皆不可得。
經曰。
觀一切法若空若不空“皆不可得于諸如來廣設供養觀一切法若有相若無相皆不可得于諸如來廣設供養觀一切法若有願若無願皆不可得于諸如來”廣設供養。
贊曰。
此即第二三門行也。
若是二乘觀苦為空即空無我行故。
觀集道全苦谛少分為無願行。
觀于滅谛為無相行。
欣厭事成。
若大乘者觀遍計所執實我法為空行。
觀依他起為無願行。
觀圓成實為無相行。
又三皆通。
空無相無願并破凡夫妄想分别我法執等。
故不空是凡執有願有相并皆如是。
其空等行此皆趣入方便之門。
據理實相非空不空有願無願有相無相。
今觀實相故不可得。
推前一法達一切故。
故論說言。
舜若多者名為空性。
法性非空空之性故。
經曰。
觀一切法若遠離“若不遠離皆不可得于諸如來廣設供養觀一切法若寂靜若不寂靜皆不可得于諸如來”廣設供養。
贊曰。
凡夫妄想樂著生死性不寂靜有不遠離及不寂靜。
為破彼故說為遠離及于寂靜。
依于遠離及寂靜門破彼病。
故以入于真名為遠離及寂靜等。
據實法體非遠不遠非靜不靜。
靜不靜等皆是入門故非法性。
以實相體名言路絕尋思道息故遠離等皆不可得。
經曰。
于深般若“波羅蜜多書寫聽聞受持讀誦思惟修習廣為有情宣說流布或自供養或轉施他于諸如來”廣設供養。
贊曰。
自下第三行門法行行。
一書寫二聽聞。
三受持。
愛樂寶重不離于心。
生死威儀願相随故。
四讀五誦六思惟七修習如說行也。
八廣為有情宣說流布。
九自供養十施他。
此十名為行法行行。
此中皆得自作教他贊歎随喜慶慰。
供養之中說自言者以對施他且複言自。
據實而言自供教他贊歎随喜慶慰并得供養。
施他書寫乃至教他施他贊歎等事并名法行名為供養。
行十法行者獲福聚無量勝故無盡故。
由攝他不息。
廣如中邊論說。
經曰。
佛說如“是真淨供養甚深理趣無上法已告金剛手菩薩等言若有得聞如是供養般若理趣無上法門信解受持讀誦修習速能圓滿諸菩薩行疾證無上”正等菩提。
贊曰。
此即第三歎經勝德。
以法供養即菩薩行故菩薩行速得圓滿。
經曰。
爾時世尊“複依一切能善調伏如來之相為諸菩薩宣說般若波羅蜜多攝受智密調伏有情甚深理趣”智藏法門。
贊曰。
明依觀照修行相中自下第二能善調伏智藏法門。
由依觀照除忿等故文意有三準前應釋。
此即第一總标所說法門之名。
能善調伏者能除忿等名善調伏。
攝受智密調伏有情者觀照之智微妙名密。
此智為藏具能攝受一切諸佛法所有功德名為攝受。
亦名智藏。
以此智藏能除自他忿恚等過故名調伏。
此門義顯。
由觀照智達法本性忿恚惡法并能調伏。
經曰。
謂一切有情“平等性即忿平等性。
一切有情調伏性即忿調伏性。
一切有情真法性即忿真法性。
一切有情真如性即忿真如性。
一切有情法界性即忿法界性。
一切有情離生性即忿離生性。
一切有情實際性即忿實際性。
一切有情本空性即忿本空性。
一切有情無相性即忿無相性。
一切有情無願性即忿無願性。
一切有情遠離性即忿遠離性。
一切有情寂靜性即忿寂靜性。
一切有情不可得性即忿不可得性。
一切有情無所有性即忿無所有性。
一切有情難思議性即忿難思議性。
一切有情無戲論性即忿無戲論性。
一切有情如金剛性”即忿如金剛性。
贊曰。
此下第二正陳所說文中有二。
初說十七實相即忿實相。
後釋所由。
此即初也。
文分為五。
初以不二除斷無變三種實相以即于忿。
他忿之時應作此念。
法既平等何有嗔忿。
法既離染忿能調我。
法既無變忿性亦然。
何須分别見他生忿而起恚惱。
作此觀已故一切惑皆悉除滅。
下皆準知。
第二以實常德性滅破真境四種實相以即于忿。
第三以非有離相不求三種實相以即于忿。
第四以斷染法離生二種以即于忿。
第五以無得虛僞深妙離言堅實五種以即于忿。
如其次第一一配之。
此中法門如前已辨故不解釋。
煩惱之中嗔忿為重此中偏舉。
論實通餘一切染也。
以忿即真知本染盡。
有情起忿有情本性即忿本性。
人法本性皆即實相。
無二分故。
既知此已不見忿等故不應生煩惱之過。
經曰。
所以者何“一切有情真調伏性即是無上正等菩提亦是般若波羅蜜多亦是諸佛”一切智智。
贊曰。
自下第二釋其所由。
以有情本調伏性。
實相即是法身無上正等菩提。
此說實相本性菩提。
亦是能觀觀照般若法性法相體不異故。
如刀之利體無别故。
由此故知忿之本性亦是諸佛一切智智。
此有多解真智俗智各得一名。
第二解雲一切智者佛也。
又言智者佛所成智。
此本性般若即佛之智。
以忿即真如亦即佛之智。
故煩惱性即是覺分。
更無異故。
又複覺知是煩惱故永不起之。
法性本同用不異故。
又調伏性即是實相。
菩提亦是實相。
般若亦是諸佛智之本性。
本性名智智之本故。
四名雖有别體一故相即。
智及智處皆名般若。
義意同故。
經曰。
佛說如是“能善調伏甚深理趣智藏法已告金剛手菩薩等言若有得聞如是調伏般若理趣智藏法門信解受持讀誦修習能自調伏忿恚等過亦能調伏”一切有情。
贊曰。
自下第三歎經勝德。
此雜染失忿恚等者通諸染也。
經曰。
常生善趣“受諸妙樂現世怨敵”皆起慈心。
贊曰。
此即第二世間勝果。
忿唯不善起必招苦。
今離忿等故生善趣受勝樂果以無忿故。
不惱于他故現怨家慈心相向。
經曰。
能善修行“諸菩薩行疾證無上”正等菩提。
贊曰。
此即出世勝善果也。
經曰。
爾時世尊“複依一切能善建立性平等法如來之相為諸菩薩宣說般若波羅蜜多一切法性甚深理趣”最勝法門。
贊曰。
明行之中總有六段。
自下末後二段顯依二法遍修之相。
此段性平等性最勝法門。
修觀實相人法平等皆遍滿故。
後段有情住持勝藏法門。
修觀觀照遍諸人法皆善緣故。
此中有三此即第一總标所說法門之号。
能善建立性平等法者性平等法謂即真如遍于人法名性平等。
此真實性不可施設言說分别。
今施設為性平等法故名建立。
真實法性故名最勝法。
令趣入故名為門。
經曰。
謂一切有情“性平等故。
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亦性平等。
一切法性平等故。
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亦性平等。
一切有情性調伏故。
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亦性調伏。
一切法性調伏故。
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亦性調伏。
一切有情有實義故。
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亦有實義。
一切法有實義故。
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亦有實義。
贊曰。
此下第二正陳所說于中有六。
第一以人法遍滿離染真理三種以即般若。
皆同前門。
第三名無變。
此名真理者前名真法此名實義故。
世出世間莫過二種。
一有情二法。
悟此二種即是般若波羅蜜多觀照之智。
二種本性即成是實相般若波羅蜜多故皆相即。
經曰。
一切有情即真如故“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亦即真如。
一切法即真如故。
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亦即真如。
一切有情即法界故。
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亦即法界。
一切法即法界故。
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亦即法界。
一切有情即法性故。
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亦即法性。
一切法即法性故。
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亦即法性。
一切有情即實際故。
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亦即實際。
一切法即實際故。
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亦即實際。
贊曰。
第二以人法實常德性法體真境四種以即般若。
經曰。
一切有情即本空故“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亦即本空。
一切法即本空故。
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亦即本空。
一切有情即無相故。
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亦即無相。
一切法即無相故。
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亦即無相。
一切有情即無願故。
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亦即無願。
一切法即無願故。
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亦即無願。
贊曰。
第三以人法非有離相不求三種以即般若。
經曰。
一切有情即遠離故“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亦即遠離一切法即遠離故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亦即遠離一切有情即寂靜故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亦即寂靜一切法即寂靜故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亦即寂靜。
贊曰。
第四以人法離染離生二種以即般若。
經曰。
一切有情不可得故“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亦不可得。
一切法不可得故。
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亦不可得。
一切有情無所有故。
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亦無所有。
一切法無所有故。
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亦無所有。
一切有情不思議故。
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亦不思議。
一切法不思議故。
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亦不思議。
一切有情無戲論故。
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亦無戲論。
一切法無戲論故。
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亦無戲論。
贊曰。
第五以人法無得虛僞深妙離言四種以即般若。
經曰。
一切有情無邊際故“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亦無邊際一切法無邊際故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亦無邊際一切有情有業用故當知般若波羅蜜多亦有業用一切法有業用故當知般若波羅蜜多”亦有業用。
贊曰。
第六以人法廣大作用二種即于般若。
以境廣大智亦如是。
以境具有流轉業用般若亦有觀照境界除斷之用。
經曰。
佛說如是“性平等性甚深理趣最勝法已告金剛手菩薩等言若有得聞如是平等般若理趣最勝法門信解受持讀誦修習則能通達平等法性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贊曰。
第三歎德。
性平等性者真如實相體性平等人法本性故名性平等性。
則能通達平等法性由聞信等此性平等威神力故。
故能通達平等法性。
平等法性即深般若波羅蜜多。
深般若波羅蜜多義二種。
一實相二觀照。
今達實相由觀本性遍人法故。
前文所即深般若者即是觀照。
不爾如何實相般若亦有業用。
經曰。
于諸有情“心無挂礙疾證無上”正等菩提。
贊曰。
所依法性尚能通達。
能依人法理亦無礙。
挂者障也礙者拘礙。
通達人法亦無障礙。
達所依故能依亦達。
經曰。
爾時世尊“複依一切住持藏法如來之相為諸菩薩宣說般若波羅蜜多一切有情住持遍滿甚深理趣”勝藏法門。
贊曰。
此第二段有情住持勝藏法門。
修觀觀照遍諸人法皆善緣故。
文中有三此即第一。
标所說法門之名就中複二。
初說依相後說其名。
住持藏法者。
住謂住止謂如來藏等無始有情皆依之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