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若波羅蜜多經般若理趣分述贊卷第三

關燈
心二信心三随時四自手五如法。

    如有頌言施者殊勝信等具足。

    恭敬應時自手施等。

    又有頌言利他加行于有情不簡有力及無力。

    于一切時一切施随力所能廣說法饒益。

    不應施有五。

    非理财不應施不淨故酒及毒不應施亂生故。

    罝羅機網不應施惱生故。

    刀杖弓箭不應施害生故。

    音樂女色不應施壞淨心故。

    施有五利一常近賢聖二衆生樂見三入衆宗敬四好名流布五作菩提因。

    無著菩薩說。

    謂修六種意樂一廣大二長時三歡喜四荷恩五大志六純善。

    于此六中起三作意。

    一愛重二随喜三欣樂。

    聞此六種但當能起一念信心。

    尚能發生無量福聚諸惡業障亦當銷滅。

    何況菩薩。

     經曰。

    受持種種“清淨禁戒能令淨戒波羅蜜多速得圓滿于一切事修學安忍能令安忍波羅蜜多速得圓滿于一切時修習精進能令精進波羅蜜多速得圓滿于一切境修行靜慮能令靜慮波羅蜜多速得圓滿于一切法常修妙慧能令般若波羅蜜多”速得圓滿。

     贊曰。

    三種戒法皆能圓滿。

    草結鵝珠而能不壞。

    三戒非一故言種種。

    事事能忍一切時能勤無懈疲故。

    于一切境能靜慮無散亂心故。

    于一切法修慧皆能簡擇故。

    行此六度得六果報。

    一富貴二大生三大朋屬四大業成就五無惱縛垢六達五明。

    能作義利如攝大乘廣說其相。

     經曰。

    佛說如是“灌頂法門般若理趣智藏法已告金剛手菩薩等言若有得聞如是灌頂甚深理趣智藏法門信解受持讀誦修習速能滿足諸菩薩行疾證無上”正等菩提。

     贊曰。

    由聞六度菩薩行成。

    所求菩提亦能速得。

     經曰。

    爾時世尊“複依一切如來智印持一切佛秘密法門如來之相為諸菩薩宣說般若波羅蜜多一切如來住持智印甚深理趣”金剛法門。

     贊曰。

    此第二段如來智印金剛法門。

    顯由二行得自體果。

    文有三等并同前釋。

    此即第一标所說法門之号。

    以妙智印任持一切佛甚深法。

    佛甚深法體性難知名為秘密。

    以一智印持諸佛法一切佛法并入此故名為任持。

    今說此法令勤趣入故名為門。

    以能破壞一切生死智體堅實故名金剛。

     經曰。

    謂具攝受“一切如來金剛身印當證一切如來法身若具攝受一切如來金剛語印于一切法”當得自在。

     贊曰。

    由在因中别行如來三業因印得果之時得如金剛法身等果。

     經曰。

    若具攝受“一切如來金剛心印于一切定當得自在若具攝受一切如來金剛智印能得最上妙身語心猶若金剛”無動無壞。

     贊曰。

    由在因中具行三業金剛智印得果之時能得最上妙身語心。

    謂如金剛不為耶友所動不為生死所壞。

    此中意說。

    别行三業殊勝之因别得三果。

    具行三業所有勝因總得一果。

    三業堅實猶如金剛不可動壞。

     經曰。

    佛說如是“如來智印般若理趣金剛法已告金剛手菩薩等言若有得聞如是智印甚深理趣金剛法門信解受持讀誦修習一切事業皆能成辦常與一切勝事和合所欲修行一切勝智諸勝福業”皆速圓滿。

     贊曰。

    自下第三歎此經德。

    一切事業皆得成辨者謂諸無罪順理善事。

    常與一切勝事和合者現在後生常與勝事和合相應。

    衰減等事皆悉遠離所修福慧皆速圓滿。

    此說因位所得勝利。

     經曰。

    當得最勝“淨身語心猶若金剛不可破壞疾證無上”正等菩提。

     贊曰。

    此說未來所得果位殊勝妙果。

     經曰。

    爾時世尊“複依一切無戲論法如來之相為諸菩薩宣說般若波羅蜜多甚深理趣”輪字法門。

     贊曰。

    上六段經明勝境訖。

    次有六段當明勝行。

    複分為三。

    初二段顯依實相斷修之相。

    次二段顯依觀照修斷之相。

    後二段顯依二法遍修之相。

    就初二段顯依實相斷修相中有二。

    初離諸戲論輪字法門。

    由觀真如斷分别故。

    後入廣大輪平等性門。

    由觀平等修證真故。

    此下初段文勢有三。

    初标所說法門之号。

    中複分為二。

    初辨所依如來之相。

    真如法性離諸分别離言說道故。

    無戲論即是依于法身之相。

    輪字法門者輪有二義。

    一周圓義二摧壞義。

    由觀真如性無戲論遍一切法故名周圓。

    由觀此故離分别執摧壞生死一切執著故名摧壞。

    诠此輪理所有法門名輪字法。

    教能诠顯故名為門。

    由聞此教遂起輪行。

    起輪行已得輪果得輪果已複為他轉。

    如是展轉。

     經曰。

    謂一切法“空無自性故一切法無相離衆相故一切法無願”無所願故。

     贊曰。

    以下第二正陳所說于中有四。

    初三解脫門境。

    遍計所執一切皆空。

    圓成無相。

    依他無願。

    又此三種皆通三性。

    又但有二謂妄與真。

    真妄皆通有三種故。

    非我有名空。

    離十名無相。

    不希名無願。

     經曰。

    一切法遠離“無所著故一切法寂靜”永寂滅故。

     贊曰。

    此即第二離著離生。

     經曰。

    一切法無常“性常無故一切法無樂非可樂故一切法無我不自在故一切法無淨”離淨相故。

     贊曰。

    此即第三離四倒執。

     經曰。

    一切法不可得“推尋其性不可得故一切法不思議思議其性無所有故一切法無所有衆緣和合假施設故一切法無戲論本性空寂離言說故一切法本性淨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本性淨故。

     贊曰。

    此第四離諸執著也。

    無如所執有所得故。

    尋思之心言說之議不可思議故。

    法假施設無實有故。

    法性離言無戲論故法性本淨。

    實相般若本性淨故此既是法性。

    諸法随本體故皆是空。

     經曰。

    佛說如是“離諸戲論般若理趣輪字法已告金剛手菩薩等言若有得聞此無戲論般若理趣輪字法門信解受持讀誦修習于一切法得無礙智疾證無上”正等菩提。

     贊曰。

    此即第三歎經勝德達法性空。

    故于諸法得無礙智。

     經曰。

    爾時世尊“複依一切如來輪攝如來之相為諸菩薩宣說般若波羅蜜多入廣大輪甚深理趣”平等性門。

     贊曰。

    此即第二入廣大輪平等性門。

    由觀平等修證真故。

    于中有三此标所說法門之名。

    前明輪字未明攝法。

    今明諸法皆真所攝。

    圓滿周備離執著故。

    此遍滿故名為廣大。

    無法不攝故名平等。

    諸法本體故名為性。

     經曰。

    謂入金剛“平等性能入一切如來性輪故入義平等性能入一切菩薩性輪故入法平等性能入一切”法性輪故。

     贊曰。

    自下第二正陳所說于中有三。

    初别明性輪後總明性輪。

    别明性輪中有三。

    初明聖者性輪二明法性輪三明有情性輪。

    初中有三。

    初明佛性輪。

    法身本性能破生死堅實難壞如金剛故。

    菩薩之法依教所诠以行修證故。

    義平等名菩薩性。

    佛亦應是義平等性。

    以離能诠堅實之義别名金剛不名為義。

    菩薩證此未得金剛圓滿法性。

    但立義名。

    其二能诠總名為法。

    法謂教法。

    欲顯所诠因果勝法能诠之教并攝入于法性輪故。

    随順說别性并即真。

     經曰。

    入蘊平等性“能入一切蘊性輪故入處平等性能入一切處性輪故入界平等性能入一切”界性輪故。

     贊曰。

    自下第二明法性輪于中有三。

    初别法次通法後位法。

    别法中有七。

    此初三科也。

    義别說三體真法性。

     經曰。

    入谛平等性“能入一切谛性輪故入緣起平等性能入一切緣起性輪故入寶平等性能入一切寶性輪故入食平等性能入一切”食性輪故。

     贊曰。

    此四别法。

    谛謂四谛。

    緣起有十二寶謂三寶食謂四食。

    謂段觸思及與識食香味觸三名為段食。

    觸謂觸數第六識俱。

    思謂思數即第六俱。

    識謂識蘊即唯第八。

    随緣說四攝歸法性。

     經曰。

    入善法平等性“能入一切善法性輪故。

    入非善法平等性。

    能入一切非善法性輪故。

    入有記法平等性。

    能入一切有記法性輪故。

    入無記法平等性。

    能入一切無記法性輪故。

    入有漏法平等性。

    能入一切有漏法性輪故。

    入無漏法平等性。

    能入一切無漏法性輪故。

    入有為法平等性。

    能入一切有為法性輪故。

    入無為法平等性。

    能入一切無為法性輪故。

    入世間法平等性。

    能入一切世間法性輪故。

    入出世間法平等性。

    能入一切”出世間法性輪故。

     贊曰。

    此即第二明諸通法入法性輪于中有五。

    其義如文。

    此五通在人法二種。

     經曰。

    入異生法“平等性能入一切異生法性輪故入聲聞法平等性能入一切聲聞法性輪故入獨覺法平等性能入一切獨覺法性輪故入菩薩法平等性能入一切菩薩法性輪故入如來法平等性”能入如來法性輪故。

     贊曰。

    此即第三明諸位法入法性輪于中有五。

    一凡法四聖法如應當知。

     經曰。

    入有情“平等性能入一切”有情性輪故。

     贊曰。

    此即第三明有情入本性輪。

     經曰。

    入一切平等性能入一切性輪故。

     贊曰。

    此即第二總明性輪。

    若聖若凡若人若法一切皆入本性輪故。

    欲顯一切皆歸本性廣大輪攝。

     經曰。

    佛說如是“入廣大輪般若理趣平等性已告金剛手菩薩等言若有得聞如是輪性甚深理趣平等性門信解受持讀誦修習能善悟入諸平等性疾證無上”正等菩提。

     贊曰。

    此即第三歎經勝德。

    由聞此故現在後生能善悟入諸平等性。

    學悟證悟皆善悟入。

    乃至究竟疾得菩提。

     經曰。

    爾時世尊“複依一切廣受供養真淨器田如來之相為諸菩薩宣說般若波羅蜜多一切供養甚深理趣”無上法門。

     贊曰。

    明行中自下兩段。

    顯依觀照修斷之相。

    初段真淨供養無上法門。

    由依觀照修供養故。

    後段能善調伏智藏法門。

    由依觀照除忿等故。

    此即初也。

    于中有三。

    初标所說法門之号。

    廣受供養真淨器田者由佛因行具真供養能行一切真法行故。

    成佛之時一切滿足三業純淨。

    堪能廣受衆生供養。

    真實法器與諸衆生。

    作真淨田故名無上。

    其二乘等雖真福田非無上故。

     經曰。

    謂發無上正等覺心“于諸如來廣設供養。

    攝護正法。

    于諸如來廣設供養。

    修行一切波羅蜜多。

    于諸如來廣設供養。

    修行一切菩提分法。

    于諸如來廣設供養。

    修行一切總持等持。

    于諸如來廣設供養。

    修行一切五眼六通。

    于諸如來廣設供養。

    修行一切靜慮解脫。

    于諸如來廣設供養。

    修行一切慈悲喜舍。

    于諸如來廣設供養。

    修行一切佛不共法。

    于諸如來”廣設供養。

     贊曰。

    自下正說由在因中行正供養後為淨因。

    于中有三。

    初修習行次觀察行後法行行。

    此即初也。

    就中複三。

    初發心行。

    次攝護行。

    後修習行。

    于諸供養中法供養為最勝。

    天王會雲。

    二人遠離王賊等所不能侵大寶藏。

    百千萬劫法難聞得聞不持不施等。

    大菩提心護正法如教修行心寂靜自利利他心平等。

    是則名真供養佛。

    大菩提心者佛自說言。

    如諸菩薩最初發心下劣一念福德果報。

    為千萬劫說不能盡況經多劫。

    譬如大海初漸起時當知皆為乃至無價寶珠作所住處。

    一切寶珠皆海生故。

    三千大千世界初起當知便為二十五有一切衆生作依止處。

    菩薩發心亦複如是。

    初漸起時普為一切無量衆生作依止處。

    菩薩發心慈悲為首。

    譬如虛空無不普覆。

    虛空無量故衆生無量。

    衆生無量故菩薩發心亦複如是。

    以能遍覆一切世界一切生故。

    若菩薩親近善知識。

    供養諸佛.修集善根.志求勝法.心常柔和。

    遭苦能忍.慈悲淳厚.深心平等。

    信樂大乘。

    求佛智慧。

    若人能具如是十法乃能發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廣如經說。

    攝護正法者攝謂攝受攝持。

    即是勝鬘攝受正法。

    護謂擁護護念即是護念付囑正法。

    攝受擁護為法城塹不惜身命以設供養。

    波羅蜜多以下是修習行。

    于中有七。

    總持者謂陀羅尼。

    等持者謂三摩地。

    靜慮謂四靜慮。

    解脫謂八解脫。

    慈悲喜舍即四無量。

    一切佛不共法者菩薩地說。

    諸佛世尊有百四十不共佛法。

    謂諸如來三十二相.八十随好.四一切種清淨.十力.四無所畏.三念住.三不護.大悲.無忘失法.永害習氣.及一切種妙智。

    是名一切佛不共法。

    其三十二相八十随好十力四無所畏大悲無忘失法并如前辨。

    四一切種清淨者。

    一一切種所依清淨。

    煩惱粗重習氣皆永盡故。

    又于自體如自所欲取住舍中自在而住。

    二一切種所緣清淨。

    謂于種種若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