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若波羅蜜多經般若理趣分述贊卷第三

關燈
大慈恩寺沙門 基撰 經曰。

    爾時世尊複依遍照如來之相。

     贊曰。

    上來第一明實相境法。

    此下第二寂靜法性現等覺門。

    即是觀照正智體境前門。

    真性此明智相。

    于中亦三。

    初叙佛說法門之号。

    此門有二。

    初明所依如來之相。

    後陳所說法門之名。

    此即初也。

    前門明性。

    本體之法不說為相。

    下門是義所以稱相。

    如來總體别有多能。

    今依一義即是遍照如來之相。

    相謂義相相狀。

    非是分别有相之相。

    今于無相之法後說義相之相。

    由一切智一切種智斷惑遊觀二種智故。

    于一切法皆能了知名為遍照。

    遍照之智即如來相。

    今依此體相而說于法門故名為依遍照之相。

     經曰。

    為諸菩薩“宣說般若波羅蜜多一切如來寂靜法性其深理趣”現等覺門。

     贊曰。

    此陳所說法門之名。

    一切如來寂靜法性甚深理趣者。

    即前所說實相妙法是一切佛寂靜法性甚深理趣。

    現等覺門者現謂顯現現前明了親證之義。

    等者遍義覺謂照義。

    此意即顯無分别智明了親能遍照法性。

    現等覺體即無分别智。

    門者通由入趣之義。

    以能诠法等為由為通入趣法性。

    無分别智由此深教等為由能入現等覺故。

     經曰。

    謂金剛平等性“現等覺門以大菩提堅實難壞”如金剛故。

     贊曰。

    此下第二有四門。

    第一能斷生死性堅實故金剛平等性。

    現等覺者能破生死。

    現等之覺猶如金剛。

    以智所證法性菩提堅牢真實難可破壞若破金剛故。

    能證智名金剛智。

    金剛般若名曰金剛義亦同此。

    以所證如性堅實故能證之智亦如金剛能破生死。

     經曰。

    義平等性“現等覺門以大菩提”其義一故。

     贊曰。

    此即第二觀察所诠智。

    一切有為無為等義皆悉平等。

    以法本性真如菩提其義一故性無差别。

     經曰。

    法平等性“現等覺門以大菩提”自性淨故。

     贊曰。

    此即第三觀察能诠智。

    以所證理大菩提性自性清淨故。

    于能诠教悟其平等。

     經曰。

    一切法平等性“現等覺門以大菩提于一切法”無分别故。

     贊曰。

    此即第四通證諸法智。

    一切法者有為無為諸法之中皆現等覺。

    以法本性于諸法中無有分别故。

    能證智證諸法時皆亦不分别。

    故法本性亦性平等。

    由如空中種種雲霧如屏風上種種像貌。

    空及屏風并無分别。

    雲及畫像種種相起。

     經曰。

    佛說如是“寂靜法性般若理趣”現等覺已。

     贊曰。

    自下第三結歎法德此即結也。

     經曰。

    告金剛手“菩薩等言若有得聞如是四種般若理趣現等覺門信解受持讀誦修習乃至當坐妙菩提座雖造一切極重惡業而能超越一切惡趣疾證無上”正等菩提。

     贊曰。

    此即歎德。

    然準經中有十法行。

    此中但說有六法行。

    一聞二信解三受持四讀五誦六修習。

    始從今日于十法行初首行時。

    乃至未來坐菩提座成佛已來。

    雖造一切極重惡業謂見中邪見業中意業逆中破和合僧等。

    雖皆具造由悟解故不為被染。

    而能超越一切惡趣。

    由聞經行等大威神力此諸惡業作不增長故不堕于三惡道等。

    乃至速證無上菩提。

    計此功德應與前同。

    但為别贊經之勝用故各别說。

     經曰。

    爾時世尊“複依調伏一切惡法釋迦牟尼”如來之相。

     贊曰。

    自下第二有二段經明行境法。

    于中有二。

    初段調伏衆惡普勝法門。

    由觀實相能伏衆惡。

    後段平等智印清淨法門。

    由觀觀照智慧照明。

    今此初段于中有三。

    初明所說法門之号。

    于中有二。

    初明所依如來之相。

    此為初也。

    一切惡法者二障分别因果分别染淨分别悉能除也。

    釋迦者能義牟尼者寂默義。

    能調衆惡離諸諠動。

    諠動之法謂生死法。

    故名能寂默如來之相。

    依此調伏一切惡法能寂如來之相說此法門也。

     經曰。

    為諸菩薩“宣說般若波羅蜜多攝受一切法平等性甚深理趣”普勝法門。

     贊曰。

    此陳所說法門之名。

    攝受一切法平等性者謂攝一切染淨因果皆入平等性法界中。

    由此故能普勝衆惡由此法門名普勝法。

     經曰。

    謂貪欲性“無戲論故嗔恚性亦無戲論嗔恚性無戲論故愚癡性亦無戲論愚癡性無戲論故猶預性亦無戲論猶預性無戲論故諸見性亦無戲論諸見性無戲論故”憍慢性亦無戲論。

     贊曰。

    此下第二正說法門于中有三。

    初别說生死惑業苦法性無戲論。

    次陳諸染淨法性無戲論。

    後說般若亦無戲論結歸深趣。

    初中複三。

    一明煩惱性無戲論二明業三明果。

    煩惱中有二。

    初明根本後明随惑。

    此根本也。

    根本有六由此為本一切煩惱皆得生長。

    謂貪欲性。

    無戲論者謂染妄法性即真如。

    真如之法體無戲論。

    戲論者謂分别相名言相尋思相。

    由戲論故執著染淨有所分别。

    分别故生死生。

    知無戲論染淨亡。

    染淨亡性無分别。

    無分别故生死滅故能除惡。

    下皆準知。

    初三三毒。

    猶預者疑。

    諸見謂五見即耶推度。

    憍謂憍逸。

    慢謂七慢恃已陵人名之為慢。

    此六根本真如本性。

    性無戲論性無戲論故能離分别。

    契此本性離分别無戲論一切惡法悉能降伏。

     經曰。

    憍慢性無戲論故“諸纏性亦無戲論諸纏性無戲論故”煩惱垢性亦無戲論。

     贊曰。

    此明随惑。

    纏謂數數增盛現前纏繞于心故名纏也。

    此有八種謂惛沉睡眠于止為障。

    掉舉惡作于舉為障。

    嫉悭于舍為障。

    無慚無愧于戒為障故但立八。

    垢有六種謂害恨惱及谄诳憍。

    垢穢衆生故名為垢。

    此六相粗毀責之甚立以垢名。

     經曰。

    煩惱垢性“無戲論故諸惡業性亦無戲論諸惡業性無戲論故諸果報性”亦無戲論。

     贊曰。

    上惑無戲論業果亦複然。

    總名生死法性無戲論。

    證此無戲論故離生死一切惡法。

     經曰。

    諸果報性“無戲論故雜染法性亦無戲論雜染法性無戲論故清淨法性亦無戲論清淨法性無戲論故一切法性”亦無戲論。

     贊曰。

    此第二明諸染淨法性無戲論。

    雜染者總攝一切有漏法盡與染雜故。

    清淨者總攝一切無漏法盡。

    一切法者總攝一切有漏無漏有為無為生死有情。

    先染後淨先别後總。

    義次第故。

     經曰。

    一切法性“無戲論故當知般若波羅蜜多”亦無戲論。

     贊曰。

    由所觀境性無戲論能觀之智亦無戲論。

    如實知故。

    由此境智悉無戲論故離生死一切分别。

    降伏一切惡法皆盡。

     經曰。

    佛說如是“調伏衆惡般若理趣”普勝法已。

     贊曰。

    自下第三歎此經德意此結前已。

     經曰。

    告金剛手“菩薩等言若有得聞如是般若波羅蜜多甚深理趣信解受持讀誦修習假使殺害三界所攝一切有情而不由斯堕于地獄傍生鬼界以能調伏一切煩惱及随煩惱”惡業等故。

     贊曰。

    以經威力能調衆惡故是殺罪并得銷除。

    由悟法性起斯勝行故此大罪不招惡果。

    以經威力善能調伏一切煩惱及随煩惱惡業等故。

    設有是罪不招惡果。

    相縛縛衆生亦由粗重縛善。

    後雙修止觀方乃俱解脫。

    一切惡業從煩惱生一切煩惱從分别起。

    今離戲論斷諸分别。

    分别既盡惑業亦亡。

    故此大罪聞經信解定得消滅。

     經曰。

    常生善趣“受勝妙樂修諸菩薩摩诃薩行疾證無上”正等菩提。

     贊曰。

    上能除惡下能攝善。

    于中二果。

    一世間果二出世果。

     經曰。

    爾時世尊“複依性淨如來之相為諸菩薩宣說般若波羅蜜多一切法平等性觀自在妙智印甚深理趣”清淨法門。

     贊曰。

    此第四段由觀觀照智慧照明。

    以顯行境界。

    文中有三并同前解。

    由能觀智證會諸法本性清淨故分别相智皆離之名為性淨今名得清淨。

    一切法平等性者即是真如觀自在悲行也。

    妙智印者智行也。

    又此觀自在即妙智印印一切法平等故。

    餘文可知。

     經曰。

    謂一切貪欲“本性清淨極照明故能令世間嗔恚清淨一切嗔恚本性清淨極照明故能令世間愚癡清淨一切愚癡本性清淨極照明故能令世間疑惑清淨一切疑惑本性清淨極照明故能令世間見趣清淨一切見趣本性清淨極照明故能令世間”憍慢清淨。

     贊曰。

    此文有三同前文說。

    前文是境此文是智。

    照明前故。

    謂于貪欲本性真如清淨境中極照明故。

    能照明者即是智。

    以貪欲為本生于嗔等故。

     經曰。

    一切憍慢“本性清淨極照明故能令世間纏結清淨一切纏結本性清淨極照明故能令世間”垢穢清淨。

     述曰。

    此明于随煩惱本性清淨極照明也。

    纏垢等義并如前解。

    所言結者即是九結。

    謂愛.恚.慢.無明.見取.疑.嫉.悭.結。

    結是結縛。

    能和合苦難可解故名之為結。

     經曰。

    一切垢穢“本性清淨極照明故能令世間惡法清淨一切惡法本性清淨極照明故能令世間”生死清淨。

     贊曰。

    上明惑此明業果。

    以生死業逼迫果業故名惡法。

    言生死者謂異熟果即前惡業所招苦果。

     經曰。

    一切生死“本性清淨極照明故能令世間”諸法清淨。

     贊曰。

    世間諸法即雜染法總攝有漏。

    自下第二總攝諸法。

     經曰。

    以一切法“本性清淨極照明故能令世間”有情清淨。

     贊曰。

    由有漏法成有情故。

    故有漏後明其有情。

     經曰。

    一切有情“本性清淨極照明故能令世間”一切智清淨。

     贊曰。

    出世間中一切智為本。

    舉此攝餘清淨法盡。

    三乘總觀諸無我智名一切智。

     經曰。

    以一切智“本性清淨極照明故能令世間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最勝清淨。

     贊曰。

    此即第三般若清淨。

    由能照明一切法性本性清淨故能觀智最勝清淨。

    與所緣境極相應故。

     經曰。

    佛說如是“平等智印般若理趣”清淨法已。

     贊曰。

    自下第三文陳經勝德。

    平等智印者謂一切法性無戲論。

    能觀之智名平等智印。

     經曰。

    告金剛手“菩薩等言若有得聞如是般若波羅蜜多清淨理趣信解受持讀誦修習雖住一切貪嗔癡等客塵煩惱垢穢聚中而猶蓮華不為一切客塵垢穢”過失所染。

     贊曰。

    由能觀智觀染淨法本性清淨故住煩惱不為染污。

    悟本性故此說離過。

     經曰。

    常能修習“菩薩勝行疾證無上”正等菩提。

     贊曰。

    此釋得善果。

    由起法行悟于真智故常修習菩薩勝行。

    乃至終後疾證菩提。

     經曰。

    爾時世尊“複依一切三界勝主”如來之相。

     贊曰。

    明境六中自下第三有二段經明果法境。

    于二段中初段法王灌頂智藏法門。

    顯由二行得位果。

    後段如來智印金剛法門。

    顯由二行得自體果。

    今此初段于中有三準前應釋。

    初标所說法門号中文複有二。

    初明所依如來之相。

    後明所說法門之名。

    此即初也。

    三界之宅擾攘無安。

    煩惱蟲獸諸苦惱火無量逼切。

    種種驚怖令有情等危難并生。

    由佛世尊如大長者憐愍諸子方便拔濟故佛世尊稱三界主。

    佛為法王故言勝主。

    依此尊位以說法門。

     經曰。

    為諸菩薩“宣說般若波羅蜜多一切如來和合灌頂甚深理趣”智藏法門。

     贊曰。

    此明所說法門之号。

    至第十地将受如來法王位時。

    一切十方如來和合鹹灌其頂。

    如刹帝利受王位法。

    今此菩薩受佛尊位以何法水灌灑其頂令作吉祥。

    謂一切佛智慧法水有殊勝智。

    出生諸德含容諸德譬如于藏。

    以此智水灌菩薩頂令無始來二障垢盡一切如來吉祥功德皆悉圓滿。

    今說此法令依趣入。

    是故稱門。

     經曰。

    謂以世間“灌頂位施當得三界法王位果以出世間無上義施當得一切希願滿足以出世間無上法施于一切法當得自在若以世間财食等施當得一切身語心樂若以種種财法等施能令布施波羅蜜多”速得圓滿。

     贊曰。

    自下第二正顯所說法門。

    六度不同随成六段。

    施中有五一位施二義施三法施四财施五總無畏施。

    其實五施一一并得多果。

    此中且說五相似果。

    若舍榮貴位而修正法當得成佛為三界法王。

    由施義味順于理故當來希願悉皆滿足。

    因以法施當能達解一切佛法。

    财食因施充益三業。

    故于當來得樂三業。

    若以種種财法等施者謂以财法攝取衆生令其無畏名無畏施。

    菩提心經說。

    願行财施要有五種。

    一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