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大乘入楞伽經 第十卷

關燈
間道。

    九解脫道。

    斷三界俱生煩惱。

    得餘三果。

    其所知障諸趣寂者入無餘時斷。

    其餘一切有斷不斷。

    不同愚法。

    以彼唯斷煩惱障故(回心二乘得同回心菩薩。

    分斷所知障不同愚法二乘。

    唯斷煩惱障) 直進菩薩二障俱斷。

    煩惱障中不同二乘約界分位(回心菩薩斷煩惱障。

    或類二乘)。

    但于二障分别起者。

    地前伏現行。

    初地真見道時。

    一刹那中頓斷彼種。

    其俱生中煩惱。

    初地已去自在能斷。

    留種故不斷。

    何以故潤生攝化故。

    不堕二乘故。

    為斷所知障故。

    為得大菩提故。

    彼第七識煩惱。

    性非潤生。

    故非所留。

    行相細故。

    七地已還有時暫現。

    以觀智有間故。

    是故當知煩惱障種。

    至金剛位。

    其所知障。

    行相細故。

    正障菩薩道。

    故于地地分斷。

    要至佛地方盡無餘。

    由此即說二障修惑。

    俱至佛地。

    故對法論雲。

    又諸菩薩十地位中。

    唯修所知障對治道。

    非斷煩惱障。

    得菩提時頓斷煩惱。

    及所知障 若約實教。

    諸聲聞人。

    于煩惱障但能折伏。

    何況能斷所知障。

    其菩薩人于二障中。

    不分俱生及分别。

    但有正使及習氣。

    地前伏使現。

    初地斷使種。

    地上除習氣。

    佛地究竟淨。

    此中習氣。

    從斷正使種子無間。

    方有餘殘習氣 若約六七八識與二障合辨者。

    有義八識中唯習氣。

    末那中唯種子。

    六識唯現行。

    或雲六七八識。

    皆通習氣種子現行。

    然此二障俱能障智。

    通名無明。

    以是本末二無明故。

    如起信論。

    依本末相依門以明二障。

    以無明所起六染心。

    為煩惱礙(即四住地煩惱)。

    能起染心之無明(根本)。

    名為智礙(無名住地)。

    其煩惱礙亦名枝末無明(亦名所知障也)。

    何以故。

    以能染境義邊名為煩惱。

    以能障智義邊亦名無明。

    故瑜伽論雲。

    無明有二。

    若貪等俱者。

    名相應無明(枝末)。

    非貪等俱者名獨行無明(根本)。

    以是主故。

    唯識又雲。

    不共無明有二。

    一恒行不共。

    唯末那有(枝末)。

    二獨行不共。

    末那所無(根本) 是故天台。

    以體真止從假入空觀。

    與空慧相應。

    即能破見思惑(四住煩惱)。

    成慧眼一切智。

    智能得體。

    得真體也。

    以方便随緣止從空入假觀。

    分别藥病種種法門。

    即破無知惑(枝末無明)。

    成法眼道種智。

    智能得體。

    得俗體也。

    以離二邊分别止及上二觀為方便。

    得入中道觀。

    破根本無明。

    成佛眼一切種智。

    智能得體。

    得中道第一義體也。

    猶名巧度次第義爾。

    若約一心圓頓止觀者。

    謂法性寂然曰止。

    寂而常照名觀。

    以止緣于谛。

    則一谛而三谛。

    以谛系于止。

    則一止而三止。

    譬如三相在一念心。

    雖一念心而有三相。

    止谛亦如是。

    所止之法雖一而三。

    能止之心雖三而一。

    以觀觀于境。

    則一境而三境。

    以境發于觀。

    則一觀而三觀。

    如摩醯首羅面上三目。

    雖有三目而是一面。

    觀境亦如是。

    觀三即一。

    發一即三。

    不可思議。

    非世出世。

    不權不實。

    不優不劣。

    不前不後。

    不并不别。

    不大不小。

    故中論雲。

    因緣所生法。

    即空即假即中也。

    故知破一切惑莫若空。

    無假無中而不空。

    建立一切法莫若假。

    無空無中而不假。

    究竟一切性莫若中。

    無假無空而不中。

    是皆對治衆生心病無明煩惱。

    方便如此建立。

    于賢首宗猶屬終教義。

    如上所破無明煩惱。

    在圓覺經。

    亦名理事二障也 若約頓教。

    惑性智性皆本淨故。

    故不可說斷與不斷。

    設謂有惑可斷。

    亦不依地位漸斷。

    如起信雲。

    若離妄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是也。

    圓教更不分使習種現。

    謂一切煩惱。

    不可說其體性。

    則全妄全真。

    唯是無盡重重法界。

    諸佛心中衆生。

    衆生心中諸佛。

    互相涉入。

    是故一障一切障。

    一斷一切斷 然修觀行者。

    須達能斷無性。

    所斷本空。

    無斷之斷。

    方為正斷。

    若執定有者。

    則堕于常。

    不可斷故。

    若執定無。

    即堕于斷。

    失聖智故。

    故先德雲。

    佛本是而勤修。

    惑元無而須斷 本性清淨心衆生所迷惑(至)智者不應說 謂依如來能诠聖教。

    所诠正理。

    如實修行。

    斷惑證真。

    則無有虛棄。

    舍此欲滅煩惱。

    皆為魔說 故賢首師。

    以佛聖教正理。

    發明宗趣等。

    巧被機宜。

    各分為五(見華嚴教章及起信論疏)。

    且聖教五者。

    一小乘教。

    以随機故。

    随他語故。

    而說諸法一向差别。

    以其簡邪正。

    辨凡聖。

    分欣厭。

    明因果。

    然所說理。

    但顯人空。

    未明法空。

    唯依六識三毒。

    建立染淨根本。

    未盡法源。

    故多诤論。

    二大乘始教。

    亦名分教。

    謂定性二乘。

    無性闡提。

    俱不成佛。

    此既未盡大乘法理。

    故立為初。

    有不成佛故名為分。

    廣說法相。

    少說法性。

    所說法性即法相數。

    決擇分明。

    故少诤論。

    三終教。

    亦名實教。

    說如來藏随緣成阿賴耶識。

    緣起無性。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