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大乘入楞伽經 第十卷

關燈
切皆如。

    定性無性悉當成佛。

    方盡大乘至極之說。

    故立為終。

    以稱實理故名為實。

    少說法相。

    多說法性。

    所說法相亦會歸性。

    故無诤論。

    以上二教。

    并依地位漸次修成。

    總名為漸。

    然此一門。

    與前後别。

    但教有始終頓漸之殊。

    法非優劣淺深之異。

    四頓教。

    但一念不生。

    即名為佛。

    不依地位漸次而說。

    故名為頓。

    總不論事相。

    唯辨真性。

    一切所有唯是妄想。

    一切法界唯是絕言。

    五法三自性皆空。

    八識二無我俱遣。

    诃教勸離。

    毀相泯心。

    生心即妄。

    不生即佛。

    五一乘圓教。

    明一位即一切位。

    一切位即一位。

    是故十信滿心。

    即攝五位成正覺等。

    主伴具足故名圓教。

    所說唯是無盡法界。

    性海圓融緣起無礙。

    如帝網珠重重無盡(若于五中顯此經者。

    正唯頓教。

    亦兼于終) 然教章獨于圓教中。

    而雲一乘有二。

    一同教一乘。

    同頓同實故。

    二别教一乘。

    唯圓融具德故。

    謂别教則逈異諸教。

    同教即普攝諸教。

    前後諸師所判教義。

    莫善于此。

    但未明諸乘五教。

    亦各有同别共不共故。

    故今續之以成其說。

    一小乘教者。

    以共人天乘為同教。

    以唯顯四谛四果為不共别教。

    故品足論六雲。

    有共異生法。

    不共異生法。

    雲何為共。

    謂有定及有生。

    此複雲何。

    謂如是定。

    如是生。

    異生聖者皆容得有。

    雲何不共。

    謂四通行。

    四無疑解。

    四沙門果等。

    二大乘始教者。

    以共二乘回心教為同。

    以不共二乘直進教為别。

    此如智論有共不共般若教章明回心直進二教是也。

    三大乘終教者。

    以共前三乘為同。

    法華經雲。

    于一佛乘分别說三。

    汝等所行皆菩薩道。

    以不共三乘唯一乘為别。

    法華經雲。

    十方佛土中。

    唯有一乘法。

    無二亦無三。

    唯此一事實。

    餘二則非真。

    是知法華涅槃。

    皆對權小以顯一乘。

    四大乘頓教。

    以共始終小乘為同。

    以不共前三唯頓為别。

    如圓覺經雲。

    此經名為頓教大乘。

    頓機衆生從此開悟。

    謂約别教直進機也。

    又雲亦攝漸修一切群品。

    此約同教回心機也。

    五一乘圓教者。

    如上所别教章文是也 此五教中。

    若以大小為對。

    則初一為小。

    後四為大。

    若約權實為對。

    前二為權。

    後三為實。

    若以頓漸為對。

    前三皆漸。

    後二為頓。

    若以偏圓為對。

    前四皆偏。

    後一為圓。

    而前前不攝後後。

    後後必收前前。

    此約同教說也 若約别教。

    則後後皆破前前。

    故華嚴經雲。

    法性真常離心念。

    二乘于此亦能得。

    不以此故為世尊。

    但以甚深無礙智(此圓教破頓義)。

    此經雲。

    初地即為八。

    乃至無相有何次(頓破終漸)。

    法華經雲。

    無二亦無三(終破始教)。

    梵網經呵二乘為邪見(權破愚法)。

    皆但除其病。

    不除其法 然同教中雖同前前。

    而中間三教亦得分同于後。

    如圓覺經有圓教法界三觀。

    攝論等有實教行相。

    然有其所同。

    無其所别。

    有其義而無其教。

    唯成當教中義。

    由諸經論。

    有如是同别共不共等法門。

    出沒相涉。

    故方便立五教不同 問已知五教各有同别。

    貫于群诠。

    由是以明一代時教更無餘蘊。

    雲何一心約就諸教。

    而有如是差别義耶。

    答此有二義故作是說。

    一約法通收。

    謂由此甚深緣起一心具五義門。

    是故聖人随以一門攝化衆生。

    一攝義從名門。

    如小乘教說。

    二攝理從事門。

    如始教說。

    三理事無礙門。

    如終教說。

    四事盡理顯門。

    如頓教說。

    五性海具德門。

    如圓教說。

    是則不動本而常末。

    不壞末而常本。

    五義相融唯一心也。

    二約機得法分齊(機器不同)。

    謂或有得名而不得義。

    如小乘教。

    或有得名得一分義。

    如始教。

    或有得名得具分義。

    如終教。

    或有得義而不存名。

    如頓教。

    或有名義俱無盡。

    如圓教。

    是知聖教萬差。

    要唯此五。

    初則曆然不濫。

    後乃全體相收。

    一味融通。

    群疑屏息。

    總是如來一大善巧攝生方便也。

    餘諸義門。

    廣如彼說 先應決了我及分析諸取(至)第五不可說 言三世及非世。

    第五不可說者。

    謂天竺犢子部。

    以我法俱有而為宗趣。

    立五法藏。

    謂三世為三。

    無為為四(即是非世)。

    第五不可說藏我在其中。

    以不可說為有為。

    及無為也。

    故此一部。

    諸部共推不受。

    呼為附佛法外道也 諸佛之所知諸行取所住(至)勿更餘分别 此最後一頌。

    謂約義付屬流通。

    教迹也。

    即心能诠也。

    理本也。

    即心所诠也。

    非本無以垂迹。

    非迹無以顯本。

    若能尋迹得本。

    自然絕迹歸宗。

    故雲教由理故成。

    理由教故顯也。

    此教者摩诃衍中真實了義教也。

    此理者。

    謂緣起一心甚深至理也。

    是故結勸四輩弟子。

    信解修行如實證入。

    不斷如來種性。

    故雲當依此教理。

    勿更餘分别 丐緣镂闆沙門 (逈玮) 重校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