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大乘入楞伽經 第十卷

關燈
之想。

    故雲真如及唯識。

    是衆聖所行。

    如上理行雙修。

    方名觀法。

    故永嘉雲。

    渡海先須上船。

    非船無以能渡。

    修心必須入觀。

    非觀無以明心。

    心尚未明。

    相應何日。

    若不修習得菩提者貓兔等類亦應證得 此有言非有彼非解我法(至)滅道皆悉具 此四谛義。

    天台約涅槃經聖行品。

    開成四種四谛。

    謂生滅。

    無生滅。

    無量。

    無作 生滅者。

    苦集是世間因果。

    滅道是出世因果。

    謂逼迫名苦。

    則三相遷移(集論雲。

    諸有情生。

    及生所依處。

    俱名苦谛)增長名集。

    則四心流動(集論雲一切煩惱。

    及煩惱增上所造諸業。

    俱名集谛)除患名道。

    則對治易奪。

    寂靜名滅。

    則滅有還無。

    即令衆生知苦斷集。

    欣滅修道。

    雖世出世。

    皆是變異。

    故名生滅四谛也(谛有二義。

    一謂谛實。

    二謂審谛)若達四谛從緣生故空。

    即超筌悟旨。

    而成智慧。

    謂解苦無苦。

    名苦聖谛。

    解集無和合。

    名集聖谛。

    解滅。

    無滅名滅聖谛。

    解道無道。

    名道聖谛。

    故名無生四谛也 大涅槃經雲。

    苦有無量相。

    非諸聲聞緣覺所知。

    集滅道等亦複如是。

    即無量四谛也 若了陰入皆如。

    無苦可舍。

    無明煩惱即是菩提無集可斷。

    生死即涅槃。

    無滅可證。

    邊邪皆中正。

    無道可修。

    無苦無集故無世間。

    無滅無道故無出世間。

    一切諸法皆是實相。

    實相外更無别法。

    即無作四谛也。

    故玄義雲。

    以迷理故。

    菩提成煩惱名集谛。

    涅槃成生死名苦谛。

    以能解故。

    煩惱即菩提名道谛。

    生死即涅槃名滅谛。

    即事而中。

    無思無念。

    無誰造作故名無作。

    亦名一實谛。

    所以八千聲聞法華會上。

    見如來性如秋收冬藏。

    更無所作。

    以達本故。

    法爾如斯。

    若未親證之人。

    不可安然拱手。

    效無作無修。

    直須水到渠成。

    自然任運 以是四谛堅對諸土。

    有增有減。

    同居有四。

    方便則三。

    實報則二。

    寂光唯一。

    又總說名四谛。

    别說名十二因緣。

    苦是識。

    名色。

    六入。

    觸。

    受。

    生死等七支。

    集是無明。

    行。

    愛。

    取。

    有等五支。

    道是對治因緣方便。

    滅是無明滅。

    行滅。

    乃至老死滅。

    故涅槃經開四四谛。

    亦開四十二因緣。

    下智觀之得聲聞菩提。

    中智觀之得緣覺菩提。

    上智觀之得菩薩菩提。

    上上智觀之得諸佛菩提。

    故中論雲。

    因緣所生法。

    即是生滅。

    我說即是空。

    是無生滅。

    亦名為假名。

    是無量。

    亦名中道義。

    是無作。

    又謂因緣即集。

    所生即苦。

    滅集方便是道。

    苦集盡是滅 問法性尚非一法。

    雲何以一二三四推之答法性是所迷。

    苦集是能迷。

    能迷有輕重。

    所迷有即離。

    約界内外分别。

    即有四種苦集。

    約根性證理。

    即有一二三四不同。

    若界内鈍人迷真重。

    苦集亦重。

    利人迷真輕。

    苦集亦輕。

    界外利鈍輕重亦爾。

    法性是所解。

    滅道是能解。

    所解有即離。

    能解有巧拙界内鈍人所解離。

    能解則拙。

    利人所解即能解亦巧。

    界外利鈍即離巧拙亦如是 問集既有四。

    苦果何二。

    答惑随于解集則有四。

    解随于惑。

    但感二死。

    例如小乘惑随于解。

    則有見谛。

    思惟。

    若解随于惑。

    但是一分段生死爾 問苦集可是因緣所生法。

    滅道何故爾。

    答苦集是所破滅道是能破。

    能破從所破得名。

    俱是因緣生法。

    故大涅槃雲因滅。

    無明。

    即得熾然三菩提燈。

    亦是因緣也 問法性是所迷。

    何故二。

    何故四。

    答法性随權實是故二。

    法性随根緣是故四。

    若達此旨。

    見相聞法等。

    例作四種料簡即無差濫。

    是知一心四谛。

    橫該豎徹。

    理無不窮。

    法無不備也 凡夫妄分别取三自性故(至)斷除悉清淨 見修諸煩惱者。

    即見道所斷分别煩惱。

    及修道所斷俱生煩惱也。

    通三乘說者略有十種。

    一貪。

    二嗔。

    三癡(亦雲無明)。

    四慢。

    五疑。

    六身見。

    七邊見。

    七邪見。

    九見取。

    十戒禁取。

    如是總别十使煩惱中。

    疑及邪見二取四種。

    唯分别起。

    即見所斷煩惱。

    餘貪等六。

    通分别俱生兼二所斷。

    謂見所斷。

    及修所斷也 八識之中。

    前五識得起初三。

    亦通分别及俱生。

    由用意識中。

    邪師。

    邪教。

    及邪思惟。

    三因引故。

    得有分别起也。

    第六意識總具十種四唯分别。

    六通分别俱生第七末那唯四俱生。

    謂我癡。

    我見。

    我慢。

    我愛。

    此識有覆無記性故。

    其第八識十總不起(唯含彼種)。

    唯此無覆無記性故 分别俱生皆通三界。

    唯嗔一種隻欲界有。

    上色無色二界煩惱。

    皆是有覆無記性攝。

    欲界四谛下各有十使。

    即為四十。

    上二界皆除嗔谛别各有九。

    即有七十二。

    并欲界合有一百一十二。

    其俱生者欲界具六。

    上二界除嗔。

    各唯有五。

    合成十六。

    通前分别。

    總有一百二十八煩惱 若二乘機。

    以八忍八智斷三界四谛分别煩惱。

    得預流果。

    次修九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