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大乘入楞伽經 第十卷

關燈
注大乘入楞伽經第十卷 煩惱業與身及業所得果(至)修行者不食 上雲财谷與金銀。

    田宅及僮仆已下至此。

    凡一十四偈。

    佛誡弟子無故誤犯攝律儀戒。

    方能成就攝善法戒。

    及饒益有情戒。

    生定發慧。

    具一切佛法。

    是知戒為定慧之基。

    不可一日無此君也。

    古德以譬數層之閣。

    下固而上存者宜矣 行者觀世間能相與所相(至)豈能斷二執 覺智者。

    謂二無我智也。

    二執者。

    謂我法二執也。

    二無我智。

    是對所治我法二執。

    起能治道。

    如前二無我章已說。

    然将施二智。

    妙藥應盡識二執。

    病源如成唯識論雲。

    外道餘乘(即二乘也)所執我法各有二種一曰俱生。

    二曰分别 俱生二執者。

    謂無始來虛妄熏習。

    内因力故。

    恒與身俱(與身俱生與心同事)不待邪教。

    及邪分别。

    任運而轉。

    故名俱生。

    此複二種。

    一常相續。

    在第七識。

    緣第八識。

    起自心相。

    執為實法。

    及實我故。

    二有間斷。

    在第六識。

    緣識(第八)所變。

    蘊界處相。

    或總或别。

    起自心相。

    執為實法。

    及實我故 分别二執者。

    謂亦由現在外緣力故。

    非與身俱。

    要待邪教。

    及邪分别。

    然後方起。

    故名分别。

    唯在第六意識中有。

    此亦二種。

    一緣邪教。

    說蘊界處。

    種種相故。

    起自心相分别計度。

    執為實法。

    及實我故。

    二緣邪教。

    說于諸法自性等相。

    及我相故。

    起自心相。

    分别計度執為實法及實我故(此二執文。

    論中離說。

    今此合引)。

    如是二執。

    分别起者。

    即見所斷。

    若俱生者。

    即修所斷。

    皆由無明因緣生故。

    是如幻有。

    所執我。

    法妄計度故。

    決定非有。

    故世尊言。

    諸識所緣。

    唯心所現。

    依他起性。

    如幻事等。

    若了二空。

    二執随斷。

    彼能了者。

    即二覺智也。

    故雲若無覺智生。

    豈能斷二執 以覺自心故能斷二所執(至)皆是唯心作 問三界初因。

    四生元始。

    莫窮本末。

    罔辨端由。

    莊老指之為自然。

    周孔詺之為渾混。

    佛于此說。

    從無色界乃至地獄。

    依正皆是唯心所作。

    最初起處。

    如何指南答欲知有情身土真實端由無先我心。

    如華嚴經雲。

    應觀法界性。

    一切唯心造。

    又雲心如工畫師。

    能畫諸世間。

    五陰悉從生。

    無法而不造。

    故雲諸菩薩初住地時。

    應善觀察。

    随其所身一切法門。

    随其所有甚深智慧。

    随所修因。

    随所得果。

    随其境界。

    随其力用。

    随其示現。

    随其分别。

    随其所得。

    悉善觀察。

    知一切法皆是自心。

    而無所著。

    楞嚴亦雲。

    迷妄有虛空。

    依空立世界。

    想澄成國土。

    知覺乃衆生。

    至于世界。

    衆生。

    業果。

    三種相續。

    皆是覺明明了知性。

    因了發相。

    從妄見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

    次第遷流。

    因此虛妄終而複始。

    是知光未發處。

    尚無其名。

    念欲生時。

    便分其影。

    若有知有覺。

    則衆生界起。

    若無想無慮。

    則國土緣生。

    因染法而六趣輪回。

    随淨心而四聖階降。

    可謂凡聖之本。

    身土之由。

    故指虛空世界也。

    悉我自心焉。

    非止言其太極生兩儀。

    玄牝為天地根而已矣。

    考善惡報應也。

    悉我自業焉。

    非止言其上帝無常天網恢恢而已矣。

    豈虛言哉 如幻諸三昧及以意生身(至)演三乘一乘 問此經前後或雲三乘一乘。

    或雲五性一性。

    或雲無乘及乘者。

    乃至種種異說。

    究其旨趣竟如何耶。

    答佛說種種道。

    其實為一乘。

    若随權實各别所據。

    則似相違反。

    若會通者皆不相違。

    謂就機則三。

    約法則一。

    新熏有五。

    本有無二。

    若入理雙寂。

    則三一俱亡。

    若約佛化儀。

    則能三能一。

    餘諸異說。

    類此可知。

    是故論雲。

    競執有是非。

    達者無違诤 佛有三十六複各有十種(至)阿賴耶命根 根本識種名壽。

    以能持識故。

    此種能令色心不斷亦名命根。

    此識相分色法身根所得名暖。

    現行識名識 意及與意識皆分别異名(至)是衆聖所行 此言衆聖皆悉修行真如實觀。

    及唯心識觀。

    如進趣大乘方便經雲。

    若于一實境界修信解者。

    應當習學二種觀道。

    一唯心識觀。

    二真如實觀。

    學唯心識觀者。

    所謂于一切時一切處。

    随身口意。

    所有作業。

    悉當觀察知唯是心。

    乃至一切境界若心往念。

    皆當察知。

    勿令使心無記攀緣不自覺知。

    于念念間悉應觀察。

    随心所有緣念。

    當使心随逐彼念。

    令心自知。

    知已内心自生想念。

    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别也。

    所謂内心自生長短好惡。

    是非得失。

    衰利有無等見。

    無量諸想。

    而一切境界未嘗有想。

    起于分别。

    當知一切境界自無分别想故。

    即自非長非短。

    非好非惡。

    乃至非有非無。

    離一切相。

    如是觀察一切法唯心想生。

    若使離心。

    則無一法一相而能自見有差别也 真如實觀者思唯心性無生無滅不住見聞覺知。

    永離一切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