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大乘入楞伽經 第七卷

關燈
注大乘入楞伽經第七卷 複次大慧愚癡凡夫(至)清淨真實離四句法 因上偈言彼無智非智。

    是名妄見者。

    欲明愚夫不知如來如實宗趣法。

    及言說法。

    故為無始虛僞惡邪妄想之所幻惑。

    故不能覺知自心妄想。

    明菩薩知此二種法故。

    能了自心妄想。

    是故次明如實宗趣法及言說法 大慧白言如是如是(至)為說種種諸方便教 三藏十二部一切修多羅。

    是如來随衆生心差别。

    以方便故作種種異說。

    言殊契一。

    诠旨兩亡。

    可謂言說法通也 如實法者謂修行者(至)諸菩薩摩诃薩當善修學 言如實宗通法者。

    是諸修行者。

    于自心現量無妄分别。

    不堕四句。

    超越心識。

    自覺聖智所證境界離妄因緣。

    及能所取相應見相。

    外道二乘智不能測。

    是故名為如實宗通法。

    故結勸諸菩薩于此二法應勤修學也。

    問言說宗趣二義前文已明。

    今此再說豈非重繁乎。

    答前約三乘。

    此約一乘。

    又前即先宗後說。

    此則先說後宗。

    機感有殊。

    故非重也 爾時世尊複說頌言我說二種法言教及如實教法示凡夫實為修行者 教法示凡夫。

    一作說者授童蒙。

    言凡愚無知亦如童蒙也。

    如實宗通不是言說。

    故為行者 盧迦耶陀品第五 爾時大慧菩薩摩诃薩(至)世尊何故作如是說 大慧因上佛言三世如來有二種法。

    謂言說法及如實法。

    即是有言說。

    故舉佛昔說盧迦耶陀咒術詞論。

    不應親近請問如來。

    此教既有言說。

    彼教何故作如是說也。

    盧迦耶陀未尋正譯。

    即外道論師也 佛言大慧盧迦耶陀(至)輪回諸趣永不出離 謂外道所有言說法。

    但飾文句诳惑世間。

    不如義。

    不稱理。

    不能證入如實法。

    自壞壞他。

    永不解脫 何以故不了諸法唯心所見(至)生老病死憂悲等患 何以故者佛自征也。

    不了下釋。

    是故下結。

    如文可知 大慧釋提桓因廣解衆論(至)以彼能作生苦因故 言帝釋福智俱勝。

    猶被世論弟子現畜生形。

    以文詞惑亂。

    而況于人。

    是故不應親近者。

    以彼世論能為生死苦因故 大慧世論唯說身覺境界(至)亦不自知是惑世法 明世論言說。

    唯說此身見聞覺知虛妄境界。

    所有百千字句。

    後末世中。

    分成多部。

    皆出于盧迦耶陀。

    差别因相。

    各不自知是惑世法。

    執為勝解 爾時大慧白佛言世尊(至)世尊亦同外道說耶 此難如來亦說世間種種言詞堕于世論。

    非自證法。

    若爾亦同外道言說耶 佛言大慧我非世說亦無來去(至)而解脫故 佛答我不說世論生滅法。

    不同外道堕妄想中。

    外法有無覺唯自心。

    離能所取。

    不起妄分别。

    入于一心三解脫門。

    證如實法 大慧我憶有時于一處住(至)是第十一世論 如來舉其昔事廣明世論。

    言一切法梵天等作也。

    以先問故答言初世論。

    再問故答言二世。

    後四合明為六。

    又以前六後五為十一也。

    瞿昙者。

    佛祖姓氏也。

    義如别說 彼複問言一切有記耶(至)汝之世論非我所說 虛空涅槃及非擇滅。

    此三是無為法。

    餘義可知。

    皆是外道世論。

    非是如來所說之法 婆羅門我說因于無始戲論(至)何況而說作與非作 佛說一切法。

    因于無始戲論業執諸惡習氣而生三有。

    愚夫不覺。

    唯是自心妄想所見。

    執取外法。

    及外道說我及根境和合知生。

    佛非如是。

    謂知一切法悉虛妄故。

    不得說有因無因。

    唯依妄念能所分别。

    假施緣起。

    本無實體。

    非執我者所能覺知。

    又涅槃等亦但數有三。

    況說作與非作耶 大慧爾時世論婆羅門(至)分别外境皆是世論 無明愛業為因緣故生三界。

    及一切法皆入自共相者是二乘法。

    乃至少有心識。

    流注不盡。

    俱世論也 大慧爾時彼婆羅門(至)義理相應非不相應 婆羅門言。

    一切外道所有詞論。

    種種句味。

    因喻莊嚴。

    莫不皆從我法中出。

    悉是世論。

    頗更有非世論不。

    佛報言有非世論法。

    非汝有者。

    故非汝所許。

    非世不許也。

    雖離言論。

    亦假種種文句因喻莊嚴始可悟也。

    故言非不說種種文句義理相應非不相應 彼複問言豈有世許非世論耶(至)非汝有也 言以不實種種外法。

    虛妄分别生計着故。

    不了皆是自心現量。

    故不能知非世論也。

    起信論雲。

    一切諸法。

    唯依妄念而有差别。

    若離心念。

    則無一切境界之相。

    是故一切法。

    從本已來離言說相。

    離名字相。

    離心緣相。

    畢竟平等。

    無有變異。

    不可破壞。

    唯是一心。

    故名真如也。

    能于自處住。

    不起有無妄念分别。

    是如來法。

    非外道所有 婆羅門略而言之(至)皆汝世論非是我法 明妄識計着去來等法。

    皆世論也 大慧世論婆羅門(至)若能了此分别不生 言世論者作如上問。

    佛如上答。

    尚不少覺。

    自謂聖明。

    不辭而退。

    反作念言以如來所說為非 大慧汝今亦複問我是義(至)唯得财利不得法利 此舉昔答婆羅門義。

    結酬大慧所請 大慧白言所言财法(至)戲論分别常斷二邊 言财利增長貪愛。

    生老病死。

    憂悲苦惱。

    不應親近。

    法利蒙佛灌頂。

    于一切法悉得自在。

    故應親近承事供養 大慧外道世論令諸癡人堕在二邊(至)應勤觀察 外道計五陰不從因生。

    故起常見。

    計造色滅不能更生名斷見。

    如來所說唯是自心現量。

    不見生住滅者。

    此二差别勸勤觀察。

    莫如外道計執不舍 爾時世尊重說頌言調伏攝衆生以戒降諸惡智慧滅諸見解脫得增長 如來調伏攝受衆生。

    常說修行三決定義。

    謂攝心為戒。

    因戒生定。

    因定發慧。

    以是名為三無漏學。

    學是道故解脫增長。

    能證實相。

    然戒為定體。

    慧為定用。

    偈文影略。

    非不言也 外道虛妄說皆是世俗論橫計作所作不能自成立 言梵天等為能作。

    一切諸法為所作。

    妄計能所。

    如來法身真實自宗。

    彼不能成 唯我一自宗不着于能所為諸弟子說令離于世論 言如來唯以一自宗故。

    出現于世。

    能所影像都無。

    為弟子說令離世論 能取所取法唯心無所有(至)皆是世法論 上四偈略頌長行世論計執。

    如文可知 然外道邪見。

    雖有九十六種。

    并不離五見二因。

    五見者。

    謂十使煩惱中五利使也。

    如第三卷已略釋。

    言二因者。

    謂無因。

    邪因也。

    或計二十五谛從冥等生。

    或計六句和合等生。

    或謂自在梵天等生。

    或謂微塵虛空宿作等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