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大乘入楞伽經 第六卷
關燈
小
中
大
)修行者觀察 明三界虛假。
我及諸法悉無實事。
言有四種平等。
有為之相無常平等。
有漏之因苦平等。
所生法皆空不實。
及無我平等是四平等。
諸修行者。
常勤觀察 離一切諸見及能所分别無得亦無生我說是心量 言修行者觀四平等。
能離諸見能所分别。
無生無得。
此相待而說。
亦是心量 非有亦非無有無二俱離如是心亦離我說是心量 謂離有無四句。
如是離心亦複離之。
亦未超心量 真如空實際涅槃及法界種種意成身我說是心量 言對變異說真如。
對有說空。
對妄說實際。
對生死說涅槃。
對六道說法界。
對五陰說意成身。
此皆是對治法門。
若尋言取著有所得者。
并是心量。
故大般若經雲。
若有一法過涅槃者。
我亦說為如幻如夢。
以涅槃無相故。
若取于相即是心量。
非真涅槃 妄想習氣縛種種從心生(至)我說是心量 此言六道生死。
依正境界。
是妄想世俗心量也。
如大慧言第一義谛亦如是。
離諸根量宗因譬喻。
謂對世谛心量故說第一義量。
上第一義量亦皆對治說也。
故楞嚴雲言妄顯諸真。
妄真同二妄。
猶非真非真。
雲何見所見。
皆是絕真俗對待情見。
欲令如實證入 爾時大慧菩薩摩诃薩(至)雲何為語雲何為義 因上言如實了知。
則得解脫。
故舉菩薩當依于義。
莫着言說。
而問雲何為語為義 佛言谛聽當為汝說(至)相對談說是名為語 言妄想習氣為因。
喉舌齶等為緣。
出諸音聲文字談說。
故名為語 雲何為義菩薩摩诃薩(至)種種行相是名為義 此明實義。
是大菩薩于寂靜處。
以正念觀察。
見人法二空。
趣涅槃城自覺境界。
滅諸妄習。
行諸地勝進行相。
至如來地所證實法。
故名為義 複次大慧菩薩摩诃薩(至)入離言說自證境界 明諸菩薩善語義者。
達非一異。
如燈照色。
而色非燈也。
謂因燈見色不得言異。
而色非燈。
故不得言一。
以譬因語入義不得言異。
而義非語故不得言一。
故雲因語言燈。
入離言說自證實義 複次大慧若有于不生不滅(至)是愚夫見非賢聖也 此明若有于不生不滅等染淨諸法中。
如言取義。
計言說與義一者名建立。
計言說與義異者名诽謗。
言以異于彼起分别故者。
釋成計異。
譬如所見種種幻事。
計以為實。
是愚夫虛妄見解。
非聖人也。
釋成計一 爾時世尊重說頌言若随言取義建立于諸法以彼建立故死堕地獄中 言諸愚夫随言取義。
建立諸法。
以計有法不免惡道。
诽謗亦爾 蘊中無有我非蘊即是我不如彼分别亦複非無有 蘊中無有我。
以況言說中無義。
非蘊即是我。
以況言說不即是義。
言真實義不如彼愚夫妄想建立。
亦複非無明離有無也 如愚所分别一切皆有性若如彼所見皆應見真實 言若如彼愚夫所分别見。
一切言義悉有實性者。
一切凡愚即是見真谛人。
應名聖人 一切染淨法悉皆無體性不如彼所見亦非無所有 以彼愚夫不能見真谛故。
凡愚所見染淨等法悉無自性。
故雲不如彼所見。
亦非無所有。
謂真實義非涉有無。
唯是聖人自覺聖智之所能證 複次大慧我當為汝(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如來因上菩薩當善語義相。
欲明知語者是識。
知義者是智。
故次□智識相也 大慧智有三種謂世間智(至)計有無法 言計著有無者。
是凡夫外道世間情見智也 雲何出世間智謂一切二乘着自共相 二乘之人。
計着陰界處等自共相故。
不達法空。
行斷生死希望涅槃。
是出世間智也 雲何出世間上上智(至)證法無我入如來地 明自覺聖智。
觀自共相一切諸法。
本不生滅。
離有離無。
達人法二無我。
證如來地。
是名出世間上上智 大慧複有三種智(至)知生滅智知不生滅智 明如來一智。
應物有殊也。
謂導二乘。
知自共相。
應凡夫知生滅。
類菩薩知不生滅。
故複言三種也 複次大慧生滅是識(至)離相無相及有無因是智 言生滅堕有無。
及有無因皆是識。
無生滅離有無及因名智 有積集相是識(至)不着境界相是智 積集種子起現行相是識。
又能熏積集諸法種子相名識 三和合相應生是識(至)無得相是智 我及根塵三事和合相應生是識。
不藉緣生。
不因境起。
無礙相應。
性自神解名智 證自聖智所行境界如水中月不入不出故 言自聖智覺諸境界無實。
如水中月。
故無出入也。
又雲智性本明。
固非生滅。
但以離妄名生。
妄覆言滅。
如水淨月現。
水濁影沈。
而月性常爾。
本無出入也 爾時世尊重說頌言采集業為心觀察法為智慧能證無相建自在威光 采集業種為生死因。
名為心識。
觀察諸法如夢幻鏡像。
不随煩惱而造諸業名智。
能證無相淨妙法身。
威光自在。
是名為慧 境界縛為心覺想生為智無相及增勝智慧于中起 言為夢幻境界所縛者。
名妄想心。
覺種種不實境界從妄想生者。
名為智。
無相八地也。
及增勝者如來地。
言佛慧從八地如來地生 心意及與識離諸分别想得無分别法佛子非聲聞 心者第八藏識也。
意者第七識也。
及與識者前六識也。
故下偈雲。
藏識名為心。
思量性名意。
能了諸境相。
是故說名識。
言覺藏識。
及諸轉識虛妄故。
不複分别也。
佛子者菩薩也。
言得無妄想分别法。
即是菩薩。
非聲聞也 寂滅殊勝忍如來清淨智生于菩勝義遠離諸所行 仁王經中說有五忍。
謂伏。
信。
順。
無生。
寂滅。
各有下中上品。
地前但得伏忍三品。
九地如次配次三忍。
十地等覺及佛。
得寂滅忍。
故雲寂滅殊勝忍。
是如來清淨智也。
明佛忍淨智。
從勝義谛生。
妄想心識所行境界。
皆悉遠離 我有三種智聖者能明照分别于諸相開示一切法 如來随機說法有三種智。
是聖人照明知分别諸相不實。
開示一切令悟實法 我智離諸相超過于二乘(至)了達唯心故 言二乘厭生死求涅槃。
計有五陰等諸法。
不達唯心量。
佛智清淨。
知陰界處相不實。
名達心量 複次大慧諸外道有九種轉變見 因上智識相中外道智知生滅。
是故次明外道九種生滅轉變。
謂或境轉心變。
或心轉境變也 所謂形轉變相轉變(至)起有無轉變論 依正形狀不同。
名形轉變。
五陰相生住異滅。
一念不住。
名相轉變。
言無因邪因能生諸法。
名因轉變。
心生境起能所相應。
名相應轉變。
有無四句見。
名見轉變。
言所生法從冥谛自在等生。
名生轉變。
諸有為法滅。
名物轉變。
緣能顯果。
名緣明了轉變。
緣所作法差别。
名所作明了轉變。
諸外道因是九種轉變。
起有無見。
生轉變論 此中形轉變者謂形别異見(至)一切法變亦複如是 明此形轉變。
譬如以金作諸器服。
則有種種形狀不同。
言有轉變。
非金性變也。
一切諸法轉變亦爾。
妙明真體常住不易。
凡夫外道無有知者 諸餘外道種種計着(至)一切轉
我及諸法悉無實事。
言有四種平等。
有為之相無常平等。
有漏之因苦平等。
所生法皆空不實。
及無我平等是四平等。
諸修行者。
常勤觀察 離一切諸見及能所分别無得亦無生我說是心量 言修行者觀四平等。
能離諸見能所分别。
無生無得。
此相待而說。
亦是心量 非有亦非無有無二俱離如是心亦離我說是心量 謂離有無四句。
如是離心亦複離之。
亦未超心量 真如空實際涅槃及法界種種意成身我說是心量 言對變異說真如。
對有說空。
對妄說實際。
對生死說涅槃。
對六道說法界。
對五陰說意成身。
此皆是對治法門。
若尋言取著有所得者。
并是心量。
故大般若經雲。
若有一法過涅槃者。
我亦說為如幻如夢。
以涅槃無相故。
若取于相即是心量。
非真涅槃 妄想習氣縛種種從心生(至)我說是心量 此言六道生死。
依正境界。
是妄想世俗心量也。
如大慧言第一義谛亦如是。
離諸根量宗因譬喻。
謂對世谛心量故說第一義量。
上第一義量亦皆對治說也。
故楞嚴雲言妄顯諸真。
妄真同二妄。
猶非真非真。
雲何見所見。
皆是絕真俗對待情見。
欲令如實證入 爾時大慧菩薩摩诃薩(至)雲何為語雲何為義 因上言如實了知。
則得解脫。
故舉菩薩當依于義。
莫着言說。
而問雲何為語為義 佛言谛聽當為汝說(至)相對談說是名為語 言妄想習氣為因。
喉舌齶等為緣。
出諸音聲文字談說。
故名為語 雲何為義菩薩摩诃薩(至)種種行相是名為義 此明實義。
是大菩薩于寂靜處。
以正念觀察。
見人法二空。
趣涅槃城自覺境界。
滅諸妄習。
行諸地勝進行相。
至如來地所證實法。
故名為義 複次大慧菩薩摩诃薩(至)入離言說自證境界 明諸菩薩善語義者。
達非一異。
如燈照色。
而色非燈也。
謂因燈見色不得言異。
而色非燈。
故不得言一。
以譬因語入義不得言異。
而義非語故不得言一。
故雲因語言燈。
入離言說自證實義 複次大慧若有于不生不滅(至)是愚夫見非賢聖也 此明若有于不生不滅等染淨諸法中。
如言取義。
計言說與義一者名建立。
計言說與義異者名诽謗。
言以異于彼起分别故者。
釋成計異。
譬如所見種種幻事。
計以為實。
是愚夫虛妄見解。
非聖人也。
釋成計一 爾時世尊重說頌言若随言取義建立于諸法以彼建立故死堕地獄中 言諸愚夫随言取義。
建立諸法。
以計有法不免惡道。
诽謗亦爾 蘊中無有我非蘊即是我不如彼分别亦複非無有 蘊中無有我。
以況言說中無義。
非蘊即是我。
以況言說不即是義。
言真實義不如彼愚夫妄想建立。
亦複非無明離有無也 如愚所分别一切皆有性若如彼所見皆應見真實 言若如彼愚夫所分别見。
一切言義悉有實性者。
一切凡愚即是見真谛人。
應名聖人 一切染淨法悉皆無體性不如彼所見亦非無所有 以彼愚夫不能見真谛故。
凡愚所見染淨等法悉無自性。
故雲不如彼所見。
亦非無所有。
謂真實義非涉有無。
唯是聖人自覺聖智之所能證 複次大慧我當為汝(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如來因上菩薩當善語義相。
欲明知語者是識。
知義者是智。
故次□智識相也 大慧智有三種謂世間智(至)計有無法 言計著有無者。
是凡夫外道世間情見智也 雲何出世間智謂一切二乘着自共相 二乘之人。
計着陰界處等自共相故。
不達法空。
行斷生死希望涅槃。
是出世間智也 雲何出世間上上智(至)證法無我入如來地 明自覺聖智。
觀自共相一切諸法。
本不生滅。
離有離無。
達人法二無我。
證如來地。
是名出世間上上智 大慧複有三種智(至)知生滅智知不生滅智 明如來一智。
應物有殊也。
謂導二乘。
知自共相。
應凡夫知生滅。
類菩薩知不生滅。
故複言三種也 複次大慧生滅是識(至)離相無相及有無因是智 言生滅堕有無。
及有無因皆是識。
無生滅離有無及因名智 有積集相是識(至)不着境界相是智 積集種子起現行相是識。
又能熏積集諸法種子相名識 三和合相應生是識(至)無得相是智 我及根塵三事和合相應生是識。
不藉緣生。
不因境起。
無礙相應。
性自神解名智 證自聖智所行境界如水中月不入不出故 言自聖智覺諸境界無實。
如水中月。
故無出入也。
又雲智性本明。
固非生滅。
但以離妄名生。
妄覆言滅。
如水淨月現。
水濁影沈。
而月性常爾。
本無出入也 爾時世尊重說頌言采集業為心觀察法為智慧能證無相建自在威光 采集業種為生死因。
名為心識。
觀察諸法如夢幻鏡像。
不随煩惱而造諸業名智。
能證無相淨妙法身。
威光自在。
是名為慧 境界縛為心覺想生為智無相及增勝智慧于中起 言為夢幻境界所縛者。
名妄想心。
覺種種不實境界從妄想生者。
名為智。
無相八地也。
及增勝者如來地。
言佛慧從八地如來地生 心意及與識離諸分别想得無分别法佛子非聲聞 心者第八藏識也。
意者第七識也。
及與識者前六識也。
故下偈雲。
藏識名為心。
思量性名意。
能了諸境相。
是故說名識。
言覺藏識。
及諸轉識虛妄故。
不複分别也。
佛子者菩薩也。
言得無妄想分别法。
即是菩薩。
非聲聞也 寂滅殊勝忍如來清淨智生于菩勝義遠離諸所行 仁王經中說有五忍。
謂伏。
信。
順。
無生。
寂滅。
各有下中上品。
地前但得伏忍三品。
九地如次配次三忍。
十地等覺及佛。
得寂滅忍。
故雲寂滅殊勝忍。
是如來清淨智也。
明佛忍淨智。
從勝義谛生。
妄想心識所行境界。
皆悉遠離 我有三種智聖者能明照分别于諸相開示一切法 如來随機說法有三種智。
是聖人照明知分别諸相不實。
開示一切令悟實法 我智離諸相超過于二乘(至)了達唯心故 言二乘厭生死求涅槃。
計有五陰等諸法。
不達唯心量。
佛智清淨。
知陰界處相不實。
名達心量 複次大慧諸外道有九種轉變見 因上智識相中外道智知生滅。
是故次明外道九種生滅轉變。
謂或境轉心變。
或心轉境變也 所謂形轉變相轉變(至)起有無轉變論 依正形狀不同。
名形轉變。
五陰相生住異滅。
一念不住。
名相轉變。
言無因邪因能生諸法。
名因轉變。
心生境起能所相應。
名相應轉變。
有無四句見。
名見轉變。
言所生法從冥谛自在等生。
名生轉變。
諸有為法滅。
名物轉變。
緣能顯果。
名緣明了轉變。
緣所作法差别。
名所作明了轉變。
諸外道因是九種轉變。
起有無見。
生轉變論 此中形轉變者謂形别異見(至)一切法變亦複如是 明此形轉變。
譬如以金作諸器服。
則有種種形狀不同。
言有轉變。
非金性變也。
一切諸法轉變亦爾。
妙明真體常住不易。
凡夫外道無有知者 諸餘外道種種計着(至)一切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