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大乘入楞伽經 第六卷
關燈
小
中
大
當為汝說大慧言唯 因上有無是外道宗。
故舉如來自宗以請問也 佛言大慧一切二乘(至)謂宗趣法相言說法相 自覺觀察。
知生死不實如空中花。
證實相境界。
名宗趣法相。
為人解說此不實法。
令如實理悟修證入。
名言說法相。
此二種宗法相。
一本作宗通及說通 宗趣法相者謂自所證(至)是名宗趣法相 言自覺聖智所證實法。
遠離文言虛妄分别。
入真淨界。
成就如來自覺地行。
超諸世間妄想思覺。
制伏魔外。
光明晖發。
此是如來内心所證境界。
本無生滅。
名曰宗趣法相也 言說法相者(至)汝及諸菩薩當勤修學 經通大小乘有十二部。
今說九部者。
如涅槃第三雲。
護大乘者受持九部。
法華第一雲。
我此九部法随順衆生說。
瑜伽等論。
說聲聞藏無有方廣。
然諸經論且約一相。
故作是說。
如實說者大小皆具。
如深密中菩薩。
依十二分教。
修奢摩他。
瑜伽二十一雲。
佛為聲聞一一具演十二分教。
而涅槃說大但有九者。
依三部之小相故。
謂因緣中取因事制戒。
于譬喻中依為誘引。
于論義中約非了義。
法華九部小者。
三相大故。
于記莂中取記作佛。
自說之内依不請友。
方廣之中依廣大利樂。
其正法廣陳通大通小。
今此既雲一切二乘。
及諸菩薩有二種宗法相。
則會權趣實。
亦該法華涅槃之二義也。
故謂九部種種教法。
離于一異有無斷常等四句見相。
方便善巧随順衆生令得度脫。
是故名為言說法相。
結勸菩薩應勤修學 爾時世尊重說頌言宗趣與言說自證及教法若能善知見不随他妄解 此偈略标釋宗說二義。
若善通達。
則不随妄想凡夫 如愚所分别非是真實相彼豈不求度無法而可得 言佛宗趣。
不如愚夫妄分别見真實性也。
而彼豈不妄起求度。
若知諸法非有實性。
無可得故。
即是解脫如來宗趣 觀察諸有為生滅等相續增長于二見颠倒無所知 明于生滅中。
妄計有實增長有無二見者。
是愚夫颠倒。
無正知見 涅槃離心意唯此一法實觀世悉虛妄如幻夢芭蕉 言離心識即是涅槃。
唯此一如而為真實。
已上明如來宗趣也。
言如來有自宗通。
故知世法虛妄。
悉如幻夢 無有貪嗔癡亦複無有人從愛生諸蘊如夢之所見 此一行頌上言說相也。
佛言雖有貪恚癡。
是虛妄所見故。
實無有人也。
從渴愛所逼妄生五陰。
計此五陰為有者。
如夢所見也 爾時大慧菩薩摩诃薩(至)願為我說虛妄分别相 因上宗趣言。
觀世悉虛妄。
如幻夢芭蕉。
故複舉妄分别相以請問 此虛妄分别雲何而生(至)何故名為虛妄分别 上總問妄想分别所行之相。
此别牒問義複有五。
一問妄分别如何而生。
二問妄分别是何處生。
三問妄分别所因。
四問妄分别體為是誰。
五問妄分别之名 佛告大慧善哉善哉(至)當為汝說大慧言唯 一切異生流浪生死。
皆由一念妄想為緣。
是故大慧因問是義。
實為饒益安樂衆生。
然妄想不實。
雖本無性。
無始已來惡習所熏。
從畢竟無。
成畢竟有。
而衆生不了。
須假方便聞思觀察。
悟彼無性本無生滅。
不起有無分别妄想。
即能證入如來境界。
言谛聽者聞慧也。
善思者思慧也。
念之者修慧也。
佛将涅槃最後付囑。
當遵四法則涅槃可證。
一近善知識。
二聽聞正法。
三思唯其義。
四如實修行。
衆經無量。
行門不同。
皆能證入。
唯此圓門統攝衆行。
故了義教多令谛聽。
善思念之 佛言大慧一切衆生(至)是故名為虛妄分别 言諸衆生種種色聲香味觸法不實境界。
答上問虛妄分别所行之相也。
不能了達自心所現。
答上問妄想雲何而生也。
計能所取虛妄執着。
起諸分别。
答上問妄想是何處生也。
堕有無見。
增長外道妄見習氣。
答上問妄想所因也。
心心所法相應起時。
執有外義種種可得。
答上問妄想體為是誰也。
計着于我。
及以我所。
是故名為妄想分别。
答上問妄想之名也。
言心心所法等者。
謂八識心王。
六位心所。
相應起時執有色等諸法可得也。
餘義如文自明 大慧白言若如是者外種種義性離有無過諸見相 此下大慧舉世俗第一義二谛明其設并也。
如是者指世尊上答詞也。
謂若如是者。
世谛所見外種種義堕有無相者。
即是性離有無。
超四句見相者 世尊第一義谛亦複如是離諸根量宗因譬喻 言第一義谛。
亦如世谛堕有無四句者。
即是離有無四句也。
離諸根量宗因譬喻者。
謂第一義離妄想諸根。
及三種量。
五分論。
宗因譬喻相 世尊何故于種種義(至)一處言起一不言故 明世尊何故偏于世谛離有無處言起分别。
第一義谛離有無處不言起分别耶。
故知世尊所說乖理。
既同離有無。
何故一處言起一不起也 世尊又說虛妄分别(至)此說豈不堕于世見 又說妄想分别堕有無見。
如幻非實。
亦有無相離。
雲何複說堕二見耶。
此即颠倒世間見耳 佛言大慧分别不生不滅(至)了自唯心之所現故 佛告大慧。
我非謂世谛處生妄想。
第一義處滅妄想。
故雲分别不生不滅。
次下征釋。
如文可知 但以愚夫分别自心(至)舍五法自性諸分别見 言前所說種種不實境界。
生妄想分别者。
為諸愚夫分别自心一切諸法。
計種種相執以為實。
令達所見皆唯心現。
得離我我所等諸惡因緣。
覺自妄想心量。
轉心意識明解諸地。
入如來境。
舍五法三自性等對沙門諸妄見也 是故我說虛妄分别(至)如實了知則得解脫 以是愚夫妄想因緣故。
我說虛妄分别種種計着生。
若能知如實義。
即得解脫滅諸妄想 爾時世尊重說頌言諸因及與緣從此生世間與四句相應不知于我法 言世間從因緣生。
愚夫不了因緣性離。
起四句見。
不知如來達從緣生者。
是無生法 世非有無生亦非俱不俱雲何諸愚夫分别因緣起 謂世間非與四句相應。
雲何愚夫妄想分别。
計因緣中有生 非有亦非無亦複非有無如是觀世間心轉證無我 言因緣中無生。
離于四句。
能如是觀者。
妄心轉滅。
得法無我也 一切法不生以從緣生故諸緣之所作所作法非生 言從緣生者無自體故。
知一切法無生也。
既從緣所作。
非自有生。
即明無也 果不自生果有二果失故無有二果故非有性可得 如瓶上還自生瓶。
即有能所生二果之過。
既無二過。
即無生性可得也。
自此已上。
頌上愚夫妄計種種不實諸法。
從因緣生。
起有無分别。
此中破因緣生法故。
離有無四句妄想見也 觀諸有為法離能緣所緣決定唯是心故我說心量 言妄想念慮者。
名能緣也。
六塵境界名所緣也。
明觀有為法虛妄故。
離能緣所緣。
決定唯是第一義心。
故我亦說名為心量。
一本雲無心之心量。
我說為心量 量之自性處緣法二俱離究竟妙淨事我說名心量 言量自體處。
因緣及法是二悉離。
究竟清淨妙圓真實。
俱是對治法門。
亦說為心量也 施設假名我而實不可得(至
故舉如來自宗以請問也 佛言大慧一切二乘(至)謂宗趣法相言說法相 自覺觀察。
知生死不實如空中花。
證實相境界。
名宗趣法相。
為人解說此不實法。
令如實理悟修證入。
名言說法相。
此二種宗法相。
一本作宗通及說通 宗趣法相者謂自所證(至)是名宗趣法相 言自覺聖智所證實法。
遠離文言虛妄分别。
入真淨界。
成就如來自覺地行。
超諸世間妄想思覺。
制伏魔外。
光明晖發。
此是如來内心所證境界。
本無生滅。
名曰宗趣法相也 言說法相者(至)汝及諸菩薩當勤修學 經通大小乘有十二部。
今說九部者。
如涅槃第三雲。
護大乘者受持九部。
法華第一雲。
我此九部法随順衆生說。
瑜伽等論。
說聲聞藏無有方廣。
然諸經論且約一相。
故作是說。
如實說者大小皆具。
如深密中菩薩。
依十二分教。
修奢摩他。
瑜伽二十一雲。
佛為聲聞一一具演十二分教。
而涅槃說大但有九者。
依三部之小相故。
謂因緣中取因事制戒。
于譬喻中依為誘引。
于論義中約非了義。
法華九部小者。
三相大故。
于記莂中取記作佛。
自說之内依不請友。
方廣之中依廣大利樂。
其正法廣陳通大通小。
今此既雲一切二乘。
及諸菩薩有二種宗法相。
則會權趣實。
亦該法華涅槃之二義也。
故謂九部種種教法。
離于一異有無斷常等四句見相。
方便善巧随順衆生令得度脫。
是故名為言說法相。
結勸菩薩應勤修學 爾時世尊重說頌言宗趣與言說自證及教法若能善知見不随他妄解 此偈略标釋宗說二義。
若善通達。
則不随妄想凡夫 如愚所分别非是真實相彼豈不求度無法而可得 言佛宗趣。
不如愚夫妄分别見真實性也。
而彼豈不妄起求度。
若知諸法非有實性。
無可得故。
即是解脫如來宗趣 觀察諸有為生滅等相續增長于二見颠倒無所知 明于生滅中。
妄計有實增長有無二見者。
是愚夫颠倒。
無正知見 涅槃離心意唯此一法實觀世悉虛妄如幻夢芭蕉 言離心識即是涅槃。
唯此一如而為真實。
已上明如來宗趣也。
言如來有自宗通。
故知世法虛妄。
悉如幻夢 無有貪嗔癡亦複無有人從愛生諸蘊如夢之所見 此一行頌上言說相也。
佛言雖有貪恚癡。
是虛妄所見故。
實無有人也。
從渴愛所逼妄生五陰。
計此五陰為有者。
如夢所見也 爾時大慧菩薩摩诃薩(至)願為我說虛妄分别相 因上宗趣言。
觀世悉虛妄。
如幻夢芭蕉。
故複舉妄分别相以請問 此虛妄分别雲何而生(至)何故名為虛妄分别 上總問妄想分别所行之相。
此别牒問義複有五。
一問妄分别如何而生。
二問妄分别是何處生。
三問妄分别所因。
四問妄分别體為是誰。
五問妄分别之名 佛告大慧善哉善哉(至)當為汝說大慧言唯 一切異生流浪生死。
皆由一念妄想為緣。
是故大慧因問是義。
實為饒益安樂衆生。
然妄想不實。
雖本無性。
無始已來惡習所熏。
從畢竟無。
成畢竟有。
而衆生不了。
須假方便聞思觀察。
悟彼無性本無生滅。
不起有無分别妄想。
即能證入如來境界。
言谛聽者聞慧也。
善思者思慧也。
念之者修慧也。
佛将涅槃最後付囑。
當遵四法則涅槃可證。
一近善知識。
二聽聞正法。
三思唯其義。
四如實修行。
衆經無量。
行門不同。
皆能證入。
唯此圓門統攝衆行。
故了義教多令谛聽。
善思念之 佛言大慧一切衆生(至)是故名為虛妄分别 言諸衆生種種色聲香味觸法不實境界。
答上問虛妄分别所行之相也。
不能了達自心所現。
答上問妄想雲何而生也。
計能所取虛妄執着。
起諸分别。
答上問妄想是何處生也。
堕有無見。
增長外道妄見習氣。
答上問妄想所因也。
心心所法相應起時。
執有外義種種可得。
答上問妄想體為是誰也。
計着于我。
及以我所。
是故名為妄想分别。
答上問妄想之名也。
言心心所法等者。
謂八識心王。
六位心所。
相應起時執有色等諸法可得也。
餘義如文自明 大慧白言若如是者外種種義性離有無過諸見相 此下大慧舉世俗第一義二谛明其設并也。
如是者指世尊上答詞也。
謂若如是者。
世谛所見外種種義堕有無相者。
即是性離有無。
超四句見相者 世尊第一義谛亦複如是離諸根量宗因譬喻 言第一義谛。
亦如世谛堕有無四句者。
即是離有無四句也。
離諸根量宗因譬喻者。
謂第一義離妄想諸根。
及三種量。
五分論。
宗因譬喻相 世尊何故于種種義(至)一處言起一不言故 明世尊何故偏于世谛離有無處言起分别。
第一義谛離有無處不言起分别耶。
故知世尊所說乖理。
既同離有無。
何故一處言起一不起也 世尊又說虛妄分别(至)此說豈不堕于世見 又說妄想分别堕有無見。
如幻非實。
亦有無相離。
雲何複說堕二見耶。
此即颠倒世間見耳 佛言大慧分别不生不滅(至)了自唯心之所現故 佛告大慧。
我非謂世谛處生妄想。
第一義處滅妄想。
故雲分别不生不滅。
次下征釋。
如文可知 但以愚夫分别自心(至)舍五法自性諸分别見 言前所說種種不實境界。
生妄想分别者。
為諸愚夫分别自心一切諸法。
計種種相執以為實。
令達所見皆唯心現。
得離我我所等諸惡因緣。
覺自妄想心量。
轉心意識明解諸地。
入如來境。
舍五法三自性等對沙門諸妄見也 是故我說虛妄分别(至)如實了知則得解脫 以是愚夫妄想因緣故。
我說虛妄分别種種計着生。
若能知如實義。
即得解脫滅諸妄想 爾時世尊重說頌言諸因及與緣從此生世間與四句相應不知于我法 言世間從因緣生。
愚夫不了因緣性離。
起四句見。
不知如來達從緣生者。
是無生法 世非有無生亦非俱不俱雲何諸愚夫分别因緣起 謂世間非與四句相應。
雲何愚夫妄想分别。
計因緣中有生 非有亦非無亦複非有無如是觀世間心轉證無我 言因緣中無生。
離于四句。
能如是觀者。
妄心轉滅。
得法無我也 一切法不生以從緣生故諸緣之所作所作法非生 言從緣生者無自體故。
知一切法無生也。
既從緣所作。
非自有生。
即明無也 果不自生果有二果失故無有二果故非有性可得 如瓶上還自生瓶。
即有能所生二果之過。
既無二過。
即無生性可得也。
自此已上。
頌上愚夫妄計種種不實諸法。
從因緣生。
起有無分别。
此中破因緣生法故。
離有無四句妄想見也 觀諸有為法離能緣所緣決定唯是心故我說心量 言妄想念慮者。
名能緣也。
六塵境界名所緣也。
明觀有為法虛妄故。
離能緣所緣。
決定唯是第一義心。
故我亦說名為心量。
一本雲無心之心量。
我說為心量 量之自性處緣法二俱離究竟妙淨事我說名心量 言量自體處。
因緣及法是二悉離。
究竟清淨妙圓真實。
俱是對治法門。
亦說為心量也 施設假名我而實不可得(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