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大乘入楞伽經 第六卷

關燈
變如是應知 言諸餘外道。

    乃至所作明了轉變。

    種種計着皆非一異。

    但妄想故。

    如是一切轉變 譬如乳酪酒果等熟(至)自心所見無外物故 外道妄計一切性轉變非一非異。

    譬如乳酪酒果等熟也。

    因乳得酪不得言異。

    氣味不同不得言一。

    彼實無有無法可轉變也。

    言有無法是自心妄現。

    外性無實故 如此皆是愚迷凡夫(至)如石女兒說有生死 此結皆是愚夫自妄想習氣言有轉變。

    如夢幻見色。

    石女生兒。

    本無是法。

    何得論有生滅轉變 爾時世尊重說頌言形處時轉變大種及諸根中有漸次生妄想非明智 外道言形處時節四大作種諸根轉變。

    二乘之人計有中陰漸續生陰。

    悉是妄想 諸佛不分别緣起及世間但諸緣世間如乾闼婆城 佛知因緣所起法無生。

    非如彼妄想分别。

    計因緣中有世間諸法轉變也。

    但世間從緣起者。

    如乾闼婆城本不實故。

    是知以智照之。

    即世法而成佛法。

    故無分别。

    以情執之。

    即佛法而成世法。

    故論轉變。

    一心實不動。

    二見自成差。

    同共一法中。

    别成凡聖解 爾時大慧菩薩摩诃薩(至)深密義及解義相 大慧因上偈言大種及諸根。

    中有漸次生。

    即是深密執着義。

    既有密執。

    亦應有斷。

    密執得解脫故。

    舉深密執着義。

    反解脫義相以請問。

    一本作一切法相續義。

    解脫義 令我及諸菩薩摩诃薩(至)不着言說令轉所依 無思益物。

    猶如日月摩尼水火等也。

    餘義如經自明。

    言知密執解脫無實。

    有如是益。

    是故應請 佛言谛聽當為汝說(至)執著有無欲樂堅密 此明一切諸法虛妄無體。

    不可言說。

    聖人方便引接衆生。

    令知不實故。

    作種種言說。

    凡愚不了。

    計着言說而取其義。

    執着深密。

    所謂相執着。

    乃至三乘一乘執着。

    此等密執其數無量。

    皆是外道凡愚衆生。

    自妄想執。

    如蠶作繭而自纏縛。

    以此執着轉教他人。

    是為纏他。

    故執著有無欲樂堅密。

    而不自覺 大慧此中實無密非密相(至)求其體性不可得故 上段經文并叙計。

    此正明諸法實義也。

    故言此中實無密非密相。

    若定有者。

    諸大菩薩則不能見諸法寂靜無有分别也。

    若諸外道凡夫。

    能了唯心所見本無外物。

    皆同無相。

    随順觀察。

    于有無一切法。

    悉見寂靜。

    故無密縛非密縛相。

    然此非唯本來無縛。

    亦無有解。

    不悟諸法實義者。

    妄見縛與解耳。

    何以故。

    無有縛解。

    謂一切凡情聖量有無諸法。

    悉虛妄故。

    求其實體皆不可得 複次大慧愚癡凡夫(至)是則無有密非密相 言有三毒。

    及愛來生富樂果報。

    與貪喜俱行。

    故有三界生死相續不斷 複次大慧若有執着(至)一切諸密縛皆悉不生 言心縛則一切縛。

    與塵勞而共起。

    故雲諸識密縛次第而起。

    心解則一切解。

    與實相而相應。

    故雲一切密縛皆悉不生。

    出要之方莫越于此 爾時世尊重說頌言不實妄分别是名為密相若能如實知諸密網皆斷 為不實妄想故。

    說有密縛。

    若了真實。

    解脫尚無。

    密網豈有 凡愚不能了随言而取義譬如蠶處繭妄想自纏縛 言凡夫不知諸法無性随言取義。

    故為妄想而自纏縛 爾時大慧菩薩摩诃薩(至)此但妄計耳 因上言于一切法執着深密。

    其數無量。

    皆是凡愚自分别執。

    縛解俱無。

    大慧将設難料簡。

    恐堕空見。

    故先牒問。

    如世尊說。

    由種種心分别諸法者。

    即上佛言相等密執有無量種。

    皆是凡愚自分别等文也。

    非諸法有自性者。

    牒上佛言一切諸法。

    求其體性不可得也。

    此但妄計耳。

    牒上佛言此中無縛亦無有解。

    不了實者見縛解耳 世尊若但妄計無諸法者染淨諸法将無悉壞 此明定宗正設難也。

    若言但妄分别。

    計有種種縛解。

    而實無諸法者。

    則無衆生雜染煩惱。

    亦無聖人清淨涅槃。

    将非如來悉壞一切法。

    堕空見耶 佛言大慧如是如是(至)此但妄執無有性相 上大慧問中有二種難。

    一難如來言無縛解。

    則無染淨一切諸法。

    二難如來堕空見過。

    佛言如是等印述所問。

    先答前難言。

    真實道理實無衆生煩惱。

    亦無清淨涅槃。

    此但虛妄計執。

    本無諸法性相也 然諸聖者以聖慧眼如實知見有諸法自性 此答後難也。

    言我不堕空見。

    一切聖人有真實法自性。

    唯聖人以聖智知。

    以慧眼能見。

    不堕空見也。

    是知上既遣有言空。

    今複示真片斷。

    但離情執。

    而真性自明。

    故謂如實知見 大慧白言若諸聖人(至)不同凡愚之所分别 上因佛言有諸法自性。

    不堕空見。

    大慧複欲設難料簡。

    還牒問言。

    若諸聖人以聖智能知。

    以慧眼能見。

    有諸法真實自性。

    非天肉眼所能知見。

    不同凡愚妄分别見。

    故大慧因此蹑迹起疑。

    申五種難。

    望如來決也 雲何凡愚得離分别不能覺了諸聖法故 第一凡聖各别難也。

    言外道愚夫。

    既不見聖人真實法性。

    雲何能依真以舍妄。

    故雲不能如實覺了諸聖人法故 世尊彼非颠倒(至)聖見遠離有無相故 第二非倒不倒難也。

    言亦不得說彼愚夫。

    為颠倒不颠倒也。

    何以故非倒不倒。

    謂凡聖既各别。

    愚夫不見聖人離于有無真實法故。

    若嘗見聖人所見法。

    又行世俗妄想事。

    可言颠倒。

    以本不真實故。

    不得言倒非倒也 聖亦不如凡所分别如是得故非自所行境界相故 第三明聖同凡倒難也。

    言諸聖人。

    亦不同凡虛妄分别。

    有所得相故。

    明非是聖人自智所行境界相故。

    故不同凡如是得也。

    若行自境界。

    即非無所得。

    是亦同凡 彼亦見有諸法性相(至)堕于諸法性相見故 此正立難也。

    言彼聖人行自境界。

    亦有諸法真實性相。

    即同凡愚妄計執性而顯現故。

    而又不說真實法性因緣非緣之所以故。

    堕于凡愚妄執諸法性相見故。

    此謂聖人亦同凡倒也 世尊其餘境界既不同此(至)孰能于法了知性相 此重釋成也。

    其餘境界者。

    即三界凡夫境界也。

    言凡乖聖道過乃無窮。

    若聖異凡亦複如是。

    若聖若凡。

    誰能于法如實了知真實性相 世尊諸法性相不因分别(至)所見法相無如是法 第四明凡境非妄難也。

    言諸法性相自有。

    不由分别而有也。

    雲何佛言以分别故。

    而有諸法耶。

    世尊。

    分别心相。

    諸法境相。

    二相各異。

    因不相似。

    雲何諸法而由分别有也。

    複以何事故。

    而謂凡愚分别諸法。

    而諸法性非如是有。

    言為衆生舍分别故。

    說如分别所見法相。

    無如是實法耶。

    此明凡夫所見境界。

    是實非妄。

    不由分别而有以立難也 世尊何故令諸衆生(至)而說聖智自性事故 第五明聖堕有見難也。

    言佛何故令彼凡夫離有無見。

    而複執着真實法性聖智境界。

    堕于有見。

    何故不說空如來藏。

    非心行處寂滅之法。

    而說聖智所行真實自性事耶。

    此堕有見也。

    佛上又言分别法性非如是有。

    是堕無見。

    此難聖人亦堕有無也 佛言大慧我非不說(至)遠離有無一切諸着 明如來方便說有聖智真實自性。

    即無真實之相可得。

    絕凡聖量。

    唯證相應。

    總答前五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