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大乘入楞伽經 第五卷

關燈
注大乘入楞伽經第五卷 複次句身者如足迹(至)此名句文身相汝應修學 世間諸法不出五陰。

    此又約五陰以明名句文身也。

    句身如足迹者。

    謂如世人失象馬者。

    尋迹以得之。

    故昧實相者亦因言而悟。

    是名句身。

    色陰相顯故以迹言。

    四蘊者受想行。

    識也。

    非有形兆故以名說。

    若照見本寂是皆實相也。

    二由文顯勸應修學。

    古聖因是悟入者。

    故舍全身。

    以求半偈 爾時世尊重說頌言名身與句身及字身差别凡愚所計着如象溺深泥 如來為除衆生心病故。

    以名句文身方便說法。

    如以毒攻毒也。

    若諸愚夫猶著名句。

    不悟實義無解脫期。

    譬如香象溺淤泥耳 複次大慧未來世中(至)彼即答言此非正問 因上說名句文身相。

    令諸菩薩了如實義。

    疾得菩提。

    開示衆生。

    恐未來世惡覺觀者。

    以邪見一異俱不俱等四句相問諸智者。

    彼當答言。

    我所通達義。

    是離四句真實法。

    汝今此問。

    是名非問 謂色與無常為異為不異(至)不為記說 此叙邪智惡思覺者。

    虛妄推度非理問難詞也。

    謂色與無常。

    乃至智與智者為異不異。

    智者應告言。

    如是等問不可記事。

    而佛名為無記置答。

    以彼愚人無聞慧故。

    不知有無是邪是正。

    欲令彼離斷常邪見諸怖畏故。

    不為記說。

    俱舍第十九雲。

    諸契經說十四無記。

    即其義也。

    亦名置答。

    所以不答者。

    謂此乃無義語也。

    知之不免生死。

    不知不障涅槃 大慧不記說者(至)如是等說名無記論 言不為記說者。

    欲令外道反思而自解。

    得出離作者妄見故。

    以外道即陰離陰而計我故。

    故說身命為一為異等。

    皆無記邪論耳 大慧外道癡惑說無記論(至)以根未熟且止說故 此明如來應正等覺。

    常以四種記論說法度生。

    止記論者意在别時。

    以根未熟衆生且置答故。

    不為根熟者說止記論 複次大慧何故一切法不生(至)是故我說一切法常 言如來為根熟衆生。

    開方便門示真實相。

    随其種類或說不生不滅常無常等也。

    謂離能所作無作者。

    故說一切法不生。

    以證智觀察自共相法不可得故。

    說一切法無自性。

    諸法本無所從來。

    去亦無所至。

    故說一切法無來去。

    諸法體空無自性相不可得。

    故說一切法不滅。

    一切諸法相起即滅無常性。

    故說一切法無常。

    諸法相起即是不起本無生滅。

    無常性常。

    故說一切法常。

    是謂如來離能所取不起分别。

    善巧說法 爾時世尊重說頌言一向及反問分别與置答(至)一切皆無記 言如來四種言說者。

    一謂随問而答名為一向。

    如問一切衆生悉生死也。

    應一向答悉皆生死。

    二謂如有問者。

    反問令答。

    名為反诘。

    三謂根熟問者廣為分别。

    如問一切衆生死複生也。

    應當分别。

    有煩惱者死而複生。

    無煩惱者死已不生。

    四謂折伏外道故須置答。

    如問身與煩惱。

    雞子雞母孰為先後。

    故止而不答也。

    如數論計有。

    勝論計非有。

    言諸外道有無等見。

    皆不可記 以智觀察時體性不可得以彼無可說故說無自性 明正智觀察自性非有。

    通頌前一切法不生等六門也 爾時大慧菩薩摩诃薩(至)須陀洹行差别相 大慧因上愚夫分别妄法。

    生聲聞乘種性。

    然聲聞法中有四果差别。

    故舉四果差别以請問。

    行謂因行。

    須陀洹人所修因行。

    正欲趣向阿羅漢果。

    根有利鈍。

    故有差别之異 我及諸菩薩摩诃薩(至)普令衆生悉得饒益 言方便相者。

    四果修行方便相也。

    須陀洹。

    此雲預流。

    謂從凡夫地修七方便。

    起八忍八智。

    斷三界四谛下八十八使分别惑。

    斷至八十七品名初果向。

    八十八品盡名初果。

    創入聖人流類。

    故名預流也。

    斯陀含。

    此雲一往來。

    謂初果見道已。

    起九無間道九解脫道。

    斷三界九地共九九八十一品修惑也。

    且欲界一地九品修惑。

    共潤七生。

    在初果身中。

    斷欲界前五品盡。

    名二果向。

    六品盡名二果。

    從此命終。

    更須一往天上一來人間。

    斷餘三品惑。

    故雲一往來也。

    阿那含。

    此雲不來。

    謂已在二果身中。

    斷欲界九品修惑。

    至八品盡。

    名三果向。

    至九品盡名三果。

    一往色界天上。

    不還來欲界受生。

    故雲不來。

    已上三果人名有學也。

    阿羅漢此有三翻。

    一雲殺賊。

    二雲無生。

    三雲應供。

    謂在三果身中。

    斷上二界八地八九七十二品修所斷惑。

    斷至七十一品。

    名第四果向。

    斷七十二品盡。

    名第四阿羅漢果無學位。

    是以但盡凡情。

    别無聖解。

    菩薩得是善巧。

    為衆生說如是聲聞法。

    如是菩薩法。

    令其證得人法無我。

    淨惑智障。

    于諸地相究竟通達。

    至如來所證境界。

    得佛法身法财。

    益物無盡。

    以有此利故。

    請如來說四果差别 佛言谛聽當為汝說(至)差别有三謂下中上 上問諸須陀洹。

    須陀洹行。

    今答雲諸須陀洹果。

    言互顯故。

    利鈍不同。

    故有三耳 大慧下者于諸有中(至)上者即于此生而入涅槃 七反生者。

    謂欲界一地。

    九品俱生煩惱。

    共潤七生也。

    初品潤二生。

    次三品各潤一生。

    次二品共潤一生。

    後三品共潤一生。

    明須陀洹極鈍者。

    未斷欲界惑故人天七反得阿羅漢。

    喻如毒蛇噬人。

    七步即死。

    何以不四六。

    為大力故。

    何以不八。

    為毒力故。

    以譬須陀洹何以不六生。

    煩惱力強故。

    何以不八生。

    無漏業成熟故。

    中機者或三生五生得阿羅漢涅槃果。

    上機者即此一生得阿羅漢果。

    名現滅須陀洹。

    不說中間經于二果 大慧此三種人斷三種結(至)得阿羅漢果 言須陀洹雖利鈍三種不同。

    通斷三種結也。

    謂于五取蘊。

    執我我所名身見。

    是一結。

    于諸谛理。

    猶豫不決。

    疑佛與外道。

    不知何者為正。

    是二結。

    謂于妄見。

    随順外道非理戒禁。

    執為最勝。

    能得清淨。

    是三結。

    問能已永斷見道所斷一切煩惱。

    得須陀洹果。

    何故但言此三種人。

    即斷三結耶。

    答最勝所攝故。

    謂此三種結。

    障解脫得。

    最為殊勝。

    所以者何。

    由薩迦耶見。

    執取五蘊。

    為我我所。

    深生愛樂。

    故于大苦聚不生厭離。

    于勝解脫無發趣心。

    或有有情。

    雖已發趣解脫。

    然由戒禁取及疑。

    僻執邪道。

    疑正道故。

    便邪出離。

    及不正出離。

    又此三結。

    是迷所知境因故。

    迷見因故。

    迷對治因故。

    如大般若經說斷三結。

    名預流果。

    薄貪嗔癡名一來果。

    斷順下分五結永盡名不還果。

    斷順上分五結永盡名阿羅漢果。

    令所有集法皆成滅法。

    名獨覺菩提。

    永斷一切習氣相續。

    名為無上正等菩提。

    此皆約通教獨舉其要也。

    言上上勝進得阿羅漢者。

    謂須陀洹所斷諸結分為九品。

    能斷諸結者智。

    亦分為九品。

    若初學人智慧微弱。

    名下下之智。

    能斷上上之結。

    久學智慧名了。

    名上上之智。

    能斷下下結。

    得阿羅漢涅槃果 大慧身見有二種(至)見人無我即時舍離 唯識論言。

    貪嗔癡慢疑。

    身見邊見邪見見取戒禁取。

    如是總别十使煩惱中。

    六通俱生及分别起。

    任運思察俱得生故。

    疑及邪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