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大乘入楞伽經 第五卷
關燈
小
中
大
取四種。
唯分别起。
要由惡友及邪教力。
自審思察方得生故。
經言身見有二種。
謂俱生及分别譬依緣起自性。
種種妄計執着性生。
如依俱生有分别起。
謂依五陰起妄想身見。
以彼妄想不實故。
非有無法。
愚夫橫執。
如陽焰中無水。
鹿渴所逼故。
妄作水想。
此分别身見。
由無智慧故。
執我我所久遠相應。
須陀洹觀雖有五陰合成此人。
中無有我也。
令審觀故見人無我。
即時舍離斷分别身見 大慧俱生身見(至)貪則不生是名身見相 言能普觀自身與他身齊等。
受想行識諸陰與色陰俱。
有名無體。
無自性相。
觀色陰從四大種所造。
展轉相因而生。
四大中既無主宰。
誰能合集以成色乎。
色陰有質尚空。
況受等四陰無色相故。
豈非空耶。
如是觀察明見有無俱妄不實。
五陰無體。
身見即斷。
凡貪愛者為有身見。
舍身見故貪從何生。
故法華雲諸苦所因貪欲為本。
貪不生故。
是名斷身見相 大慧疑相者于所證法善見相故(至)是名疑相 謂于所證四真谛法善見彼相故。
決定能斷二種妄想身見故。
疑無從起。
亦不于天魔外道凡夫處生大師想。
起于淨見。
是名斷疑相 大慧何故須陀洹不取戒禁(至)是名戒禁取相 言須陀洹不取未來受生戒。
觀有生處即有諸苦。
不求受生處樂。
夫其取者。
謂諸愚夫于三有中。
求五欲樂。
苦行修習精進持戒。
願生彼處。
如難陀為求女色持戒。
即其類也。
須陀洹人。
不取未來受生處五欲樂。
唯求所證最勝無漏四真谛理無分别法。
方便受持修行正戒。
是名斷戒禁取相 大慧須陀洹人舍三結故(至)是故舍彼非涅槃貪 凡夫不能舍三結。
不達人無我。
由于身見。
保此我故。
貪名利以榮我。
嗔違情境恐侵害。
我愚癡錯解非理計校。
不知五蘊都無我主。
但是形骸之色。
妄想之心。
從無始來。
因緣力故念念生滅。
相續不窮。
如水涓涓。
如燈焰焰。
身心假合似一似常。
凡愚不覺執之為我。
故起諸結。
須陀洹人如上所觀五蘊無主。
舍三結故。
離貪嗔癡。
凡夫貪五欲。
聲聞貪出世涅槃。
故言貪有多種。
女色為甚。
故獨言舍纏綿欲。
及得三昧正受樂故。
未能斷涅槃貪。
菩薩乘者。
于此二種貪。
悉能舍故 大慧雲何斯陀含果(至)而般涅槃是名斯陀含 不了色相者。
起色分别。
斯陀含觀照種種色相。
從妄想生。
故于人天一往來已。
善修禅定智慧我見不生。
盡苦邊際而得涅槃。
是故名斯陀含 大慧雲何阿含果(至)更不還來是名阿那含 阿那含又雲出欲淤泥。
以欲界煩惱猶如淤泥。
阿那含者已出欲界。
皆生色界。
觀三世色性無實。
見凡有生處即有諸苦過惡。
煩惱習不起。
舍離諸結。
更不還欲界受生。
即于色天而盡諸漏。
是故名阿那含 大慧阿羅漢者(至)分别永盡是名阿羅漢 言阿羅漢修行四禅。
及三三昧。
了八解脫。
分證十力。
三明六通皆已成就。
煩惱發業所招諸苦妄想永滅。
是故名阿羅漢 大慧言世尊阿羅漢有三種(至)于彼示生 瑜伽論及法華論。
說聲聞有四種。
一決定種性。
亦名趣寂。
二增上慢。
此是凡夫得第四禅。
謂阿羅漢。
三退已還發大菩提心。
亦名不定種性。
如法華會舍利弗等得記聲聞。
是其類也。
四者應化非真。
謂佛及菩薩變化示現。
引實聲聞向大乘故。
此經所問除增上慢。
止有三種。
謂說何者。
佛告大慧。
所說趣寂定性羅漢。
斷四住煩惱。
出生死苦。
得涅槃者。
非是其餘退已還發大菩提心者。
已曾發善巧廣大行願成熟有情佛所化者。
為莊嚴諸佛國土及衆會眷屬。
于彼示生作阿羅漢 大慧于虛妄處說種種法(至)自心所見得果相故 言為妄想衆生處說種種法。
斷諸煩惱所證四果。
如實所知行禅者及諸禅三昧。
皆性離故。
唯自心量虛妄所見得果相耳 大慧若須陀洹作如是念(至)及諸結不斷 此明初果斷結。
終不起念我能斷結。
若起念者應有二過。
則堕身見及三結等悉不斷故。
例餘三果亦複如是。
故金剛經佛問須菩提。
須陀洹等至阿羅漢。
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等四果否。
須菩提皆言不也世尊。
若作是念。
即為着我人衆生壽者。
雖曰權乘昧劣。
苟非離粗妄念。
亦不能斷分段生死 複次大慧若欲超過諸禅無量(至)不離心故 言欲超過聲聞諸禅。
四無量心。
及無色界四空定等。
得如來三昧者。
當離三界自心妄想相。
大慧。
聲聞極果即以想受滅定而為究竟。
若謂超心量者不然。
何以故。
妄想心未滅故 爾時世尊重說頌言諸禅與無量無色三摩提及以想受滅唯心不可得 諸禅謂四禅也。
無量即慈悲喜舍度衆生四無量心也。
無色三摩提。
四無色定也。
想受滅。
謂四禅四無色定受想悉寂滅也。
皆唯心量。
彼悉無有。
故雲唯心不可得 預流一來果不還阿羅漢如是諸聖人悉依心妄有 次明四果亦不離妄想心量。
故言如是諸聖人悉依心妄有。
圓覺經曰。
有妄業故妄見流轉。
厭流轉者妄見涅槃 禅者禅所緣斷惑見真谛此皆是妄想了如即解脫 初頌明所修行法。
次頌明能證之人。
此第三偈能所合明。
并不離妄想心量。
若如實覺。
為妄計生死故說涅槃。
所治生死既無。
能治涅槃亦遣。
故得菩薩一切解脫 複次大慧有二種覺智(至)及取相分别執着建立智 因上偈言了知即解脫。
然知覺有不解脫者。
故舉二種覺智以簡優劣。
謂觀察知人法二無我。
是正覺智。
不知人法二種我空。
取相執着建立有我。
如是了知是邪覺智。
不得解脫 觀察智者謂觀一切法(至)如是觀法汝應修學雲何取相分别執着建立智(至)是名二種覺智相 凡夫計執有大種性相。
妄想分别。
以宗因喻五分論法。
成于不實而妄建立。
是名邪正二種覺智相。
如來以榍出榍。
如前破外道計。
亦說三支比量五分論也 菩薩摩诃薩知此智相(至)光明照耀百佛世界 若菩薩摩诃薩。
達妄即真。
知此二種覺智相。
了人法空。
我不可得。
以離念無相智。
而于地前勝解行位。
善巧觀察。
即入初地。
得大乘光明等百三昧門。
以彼勝力見百佛。
乃至光明照燭百佛世界。
故攝論雲。
菩薩入初地時。
證十百明門。
一于一刹那頃證百三摩地。
二以淨天眼見百佛國。
三以神通力能動百佛世界。
四能往百佛世界教化衆生。
五能以一身化百類身形。
令有情見。
六能成就百類所化有情。
七若為利益能留身住世百劫。
八能知前後際百劫事。
九能以智慧入百法明門洞達曉了。
十能以身觀百類眷屬。
餘地倍倍增勝 善能了知上上地相(至)自覺境界三昧勝樂 言第二離垢地。
乃至如來地。
皆是成就初地之中十無盡願。
事見華嚴等經。
餘義經文自顯 複次大慧菩薩摩诃薩當善了知大種造色 因上外道計有四大種性。
造出四大色相故。
次勸菩薩
唯分别起。
要由惡友及邪教力。
自審思察方得生故。
經言身見有二種。
謂俱生及分别譬依緣起自性。
種種妄計執着性生。
如依俱生有分别起。
謂依五陰起妄想身見。
以彼妄想不實故。
非有無法。
愚夫橫執。
如陽焰中無水。
鹿渴所逼故。
妄作水想。
此分别身見。
由無智慧故。
執我我所久遠相應。
須陀洹觀雖有五陰合成此人。
中無有我也。
令審觀故見人無我。
即時舍離斷分别身見 大慧俱生身見(至)貪則不生是名身見相 言能普觀自身與他身齊等。
受想行識諸陰與色陰俱。
有名無體。
無自性相。
觀色陰從四大種所造。
展轉相因而生。
四大中既無主宰。
誰能合集以成色乎。
色陰有質尚空。
況受等四陰無色相故。
豈非空耶。
如是觀察明見有無俱妄不實。
五陰無體。
身見即斷。
凡貪愛者為有身見。
舍身見故貪從何生。
故法華雲諸苦所因貪欲為本。
貪不生故。
是名斷身見相 大慧疑相者于所證法善見相故(至)是名疑相 謂于所證四真谛法善見彼相故。
決定能斷二種妄想身見故。
疑無從起。
亦不于天魔外道凡夫處生大師想。
起于淨見。
是名斷疑相 大慧何故須陀洹不取戒禁(至)是名戒禁取相 言須陀洹不取未來受生戒。
觀有生處即有諸苦。
不求受生處樂。
夫其取者。
謂諸愚夫于三有中。
求五欲樂。
苦行修習精進持戒。
願生彼處。
如難陀為求女色持戒。
即其類也。
須陀洹人。
不取未來受生處五欲樂。
唯求所證最勝無漏四真谛理無分别法。
方便受持修行正戒。
是名斷戒禁取相 大慧須陀洹人舍三結故(至)是故舍彼非涅槃貪 凡夫不能舍三結。
不達人無我。
由于身見。
保此我故。
貪名利以榮我。
嗔違情境恐侵害。
我愚癡錯解非理計校。
不知五蘊都無我主。
但是形骸之色。
妄想之心。
從無始來。
因緣力故念念生滅。
相續不窮。
如水涓涓。
如燈焰焰。
身心假合似一似常。
凡愚不覺執之為我。
故起諸結。
須陀洹人如上所觀五蘊無主。
舍三結故。
離貪嗔癡。
凡夫貪五欲。
聲聞貪出世涅槃。
故言貪有多種。
女色為甚。
故獨言舍纏綿欲。
及得三昧正受樂故。
未能斷涅槃貪。
菩薩乘者。
于此二種貪。
悉能舍故 大慧雲何斯陀含果(至)而般涅槃是名斯陀含 不了色相者。
起色分别。
斯陀含觀照種種色相。
從妄想生。
故于人天一往來已。
善修禅定智慧我見不生。
盡苦邊際而得涅槃。
是故名斯陀含 大慧雲何阿含果(至)更不還來是名阿那含 阿那含又雲出欲淤泥。
以欲界煩惱猶如淤泥。
阿那含者已出欲界。
皆生色界。
觀三世色性無實。
見凡有生處即有諸苦過惡。
煩惱習不起。
舍離諸結。
更不還欲界受生。
即于色天而盡諸漏。
是故名阿那含 大慧阿羅漢者(至)分别永盡是名阿羅漢 言阿羅漢修行四禅。
及三三昧。
了八解脫。
分證十力。
三明六通皆已成就。
煩惱發業所招諸苦妄想永滅。
是故名阿羅漢 大慧言世尊阿羅漢有三種(至)于彼示生 瑜伽論及法華論。
說聲聞有四種。
一決定種性。
亦名趣寂。
二增上慢。
此是凡夫得第四禅。
謂阿羅漢。
三退已還發大菩提心。
亦名不定種性。
如法華會舍利弗等得記聲聞。
是其類也。
四者應化非真。
謂佛及菩薩變化示現。
引實聲聞向大乘故。
此經所問除增上慢。
止有三種。
謂說何者。
佛告大慧。
所說趣寂定性羅漢。
斷四住煩惱。
出生死苦。
得涅槃者。
非是其餘退已還發大菩提心者。
已曾發善巧廣大行願成熟有情佛所化者。
為莊嚴諸佛國土及衆會眷屬。
于彼示生作阿羅漢 大慧于虛妄處說種種法(至)自心所見得果相故 言為妄想衆生處說種種法。
斷諸煩惱所證四果。
如實所知行禅者及諸禅三昧。
皆性離故。
唯自心量虛妄所見得果相耳 大慧若須陀洹作如是念(至)及諸結不斷 此明初果斷結。
終不起念我能斷結。
若起念者應有二過。
則堕身見及三結等悉不斷故。
例餘三果亦複如是。
故金剛經佛問須菩提。
須陀洹等至阿羅漢。
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等四果否。
須菩提皆言不也世尊。
若作是念。
即為着我人衆生壽者。
雖曰權乘昧劣。
苟非離粗妄念。
亦不能斷分段生死 複次大慧若欲超過諸禅無量(至)不離心故 言欲超過聲聞諸禅。
四無量心。
及無色界四空定等。
得如來三昧者。
當離三界自心妄想相。
大慧。
聲聞極果即以想受滅定而為究竟。
若謂超心量者不然。
何以故。
妄想心未滅故 爾時世尊重說頌言諸禅與無量無色三摩提及以想受滅唯心不可得 諸禅謂四禅也。
無量即慈悲喜舍度衆生四無量心也。
無色三摩提。
四無色定也。
想受滅。
謂四禅四無色定受想悉寂滅也。
皆唯心量。
彼悉無有。
故雲唯心不可得 預流一來果不還阿羅漢如是諸聖人悉依心妄有 次明四果亦不離妄想心量。
故言如是諸聖人悉依心妄有。
圓覺經曰。
有妄業故妄見流轉。
厭流轉者妄見涅槃 禅者禅所緣斷惑見真谛此皆是妄想了如即解脫 初頌明所修行法。
次頌明能證之人。
此第三偈能所合明。
并不離妄想心量。
若如實覺。
為妄計生死故說涅槃。
所治生死既無。
能治涅槃亦遣。
故得菩薩一切解脫 複次大慧有二種覺智(至)及取相分别執着建立智 因上偈言了知即解脫。
然知覺有不解脫者。
故舉二種覺智以簡優劣。
謂觀察知人法二無我。
是正覺智。
不知人法二種我空。
取相執着建立有我。
如是了知是邪覺智。
不得解脫 觀察智者謂觀一切法(至)如是觀法汝應修學雲何取相分别執着建立智(至)是名二種覺智相 凡夫計執有大種性相。
妄想分别。
以宗因喻五分論法。
成于不實而妄建立。
是名邪正二種覺智相。
如來以榍出榍。
如前破外道計。
亦說三支比量五分論也 菩薩摩诃薩知此智相(至)光明照耀百佛世界 若菩薩摩诃薩。
達妄即真。
知此二種覺智相。
了人法空。
我不可得。
以離念無相智。
而于地前勝解行位。
善巧觀察。
即入初地。
得大乘光明等百三昧門。
以彼勝力見百佛。
乃至光明照燭百佛世界。
故攝論雲。
菩薩入初地時。
證十百明門。
一于一刹那頃證百三摩地。
二以淨天眼見百佛國。
三以神通力能動百佛世界。
四能往百佛世界教化衆生。
五能以一身化百類身形。
令有情見。
六能成就百類所化有情。
七若為利益能留身住世百劫。
八能知前後際百劫事。
九能以智慧入百法明門洞達曉了。
十能以身觀百類眷屬。
餘地倍倍增勝 善能了知上上地相(至)自覺境界三昧勝樂 言第二離垢地。
乃至如來地。
皆是成就初地之中十無盡願。
事見華嚴等經。
餘義經文自顯 複次大慧菩薩摩诃薩當善了知大種造色 因上外道計有四大種性。
造出四大色相故。
次勸菩薩